我在瑞典當產品設計師(3)大公司對決小新創

imsyc
·
·
IPFS
·
這是系列文的第三篇,我將分享我在大公司(公司規模超過千人)、小新創(公司規模小於20人)與成長型新創(公司擴張速度快,一年內可以從20人到百人)做設計的心路歷程,文末也提供一些自我訪談的問題,希望同時提供給正在做職涯選擇的設計師們一點參考。
Photo by Tim Mossholder on Unsplash

大公司:每個決策都壓力山大,你需要超縝密的設計流程,也要能在商業目標下堅持用戶體驗。

大公司往往給人光鮮亮麗的形象,以及一種品質保障的感覺。在矽股,人人都想進FAANG(Facebook、Apple、Amazon、Netflix、Google),而在瑞典,大家也都是在討論Spotify、H&M、Klarna等知名瑞典企業。大公司的優點有許多,我今天挑選了三個我認為對設計師影響最大的特色來做介紹。

  1. 明確的商業目標:
    大公司通常商業目標相對明確,往往就會是當年度的營收或是淨利。原因在於大公司已經達成了所謂的「Business model/market Fit」也就是有自己穩定的商業獲利模式,因此每年如果沒有特別的創新目標(有些公司會有社會企業責任的目標,那可能就會有所不同),通常就是致力於創造更高的營收。
    明確的商業目標能夠讓設計師畫好靶再設計。在做每一項決策時都可以清楚知道這次的設計變更會帶來什麼影響,但要注意的是,設計師最重要的責任之一就是用戶體驗,千萬要平衡商業目標與用戶體驗,才能創造能夠永續經營的產品/服務。
  2. 完整的組織與分工:
    由於資源充足,一人身兼數職的狀況比較不容易出現,並且每個產品-團隊的切分方式可以做到非常細緻。設計的複雜度更低、研究變項的控制難度也相對容易一點。要注意的會是資源如何配置,以及如何管理產品需求的優先性。
  3. 成熟的設計系統或設計原則:
    這項其實可能有,也可能沒有,端看這間企業發展自己設計語言的時間有多長,但同常不會太差。在一個設計語言已經發展成熟的公司,設計師的工作效率可以被大幅提高,多數時間只要能靈活運用定義好的組件或是風格就能完成工作。
💥 設計師的挑戰:一個按鈕換錯顏色,營收下滑2%,損失數百萬!
以電商網站為例,一個小小按鈕所代表的不是一個按鈕,而是訂單能否完成的關鍵。因此,為確保這類狀況不會發生,我們在設計上會更要求流程上的嚴謹。而何謂流程上的嚴謹呢?我們一般從網站/產品數據開始,標示出轉換率瓶頸,並執行用戶訪談,探討用戶彈出/停止使用的原因,在發展出一些設計選項後,先做小規模的易用性研究,此時目標仍是獲得「看法」,在做中規模的易用性研究,此時目標轉而排除「使用障礙」,在研究的過程中會不斷迭代設計,在發展出最有可能提升產品指標的設計後,還要先進行小規模的AB測試(可能是先選擇影響度小的市場,或是只切出部分流量進行測試),確定沒有對其他指摽有負面影響後,才逐漸開放其他流量進來測試。
因此,設計的週期可能會很長,或是要經過很長的時間才能看到自己的設計落地。整個設計的過程中也會需要清晰的邏輯(因為A,所以我們這樣設計)、有能力驗證自己的設計、並要能夠接受你花了三個月做的設計是可能會失敗的,然後迅速整理心情,從失敗中學習,並馬上投入下一次的設計迭代中。

如果你是…

  • 設計小菜鳥:希望能按部就班有組織的學習,大公司完整的制度能讓你接受到很好的教育訓練,甚至是有師徒制(mentor/mentee)來帶領你開始你的設計生涯。
  • 設計主管、老鳥:熟知設計開發流程,並且有能力管理設計團隊或產品輸出,扛得起責任也扛得動壓力,大公司會非常想要你這個人才,而你也能將過去的經驗化成強大的開發能力,驅動產品增長。

小新創:要能無所不用其極,伸縮自如地去完成你的設計。

小新創往往能匯聚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公司內的氣氛與文化都是很吸引人的特色,而就我待過的新創公司,團隊成員對產品的熱情都相對其他兩種組織要高,在小新創做設計師能最大程度的發揮創造力,也最有本錢挑戰status quo(現狀)。除此之外,以下這三個特點也希望給想進入新創公司做設計的讀者們參考:

  1. 預算有限,彈性很重要
    有時候我們可能會讀到,用戶研究要訪談十個人,或是搜集問卷要有幾百份才有代表性,但在預算有限的前提之下可能很難招募到足夠的受訪者、或是沒辦法提供研究工具(像是使用Hotjar等熱點圖分析工具)、設計工具(像是Figma雖然是免費使用,但免費版仍有使用限制)等等。設計師就必須要學會伸縮自如,用所擁有的資源去完成設計。
  2. 限制少,設計空間大:
    尤其在草創階段,產品本身可能只是一個非常大膽的假設,需要這些草創初期的團隊成員去設計開發並初步驗證這些假設。因此無論是產品功能、用戶體驗、以致視覺風格、品牌,都是能從零開始創造的,對於設計師而言有極大的空間創作。
  3. 失敗成本低:
    許多人會害怕失敗,然而失敗卻是學習的最佳途徑。在新創公司失敗的成本最低,因為影響的用戶數少、開發的資源少,有些時候在產品還沒成為主要收入來源之前,甚至不會對營收有太大負面影響,因此也是最適合培養「失敗為成功之母」心態、嘗試新的價值主張的地方。

如果你是…

  • 設計小菜鳥:在新創公司有很多機會從做中學,許多自己不懂的、不會的,就請教Google大神,在失敗成本低的狀態下,就有很多機會嘗試不同的設計/研究方法。
  • 中階設計師:由於框架、限制少,中階設計師將有很大的空間發揮所學。若你具備設計思考的能力,也很有機會主導產品的走向,並讓該產品成為你的代表作。
💥 設計師的挑戰:我是誰?我在哪裡?
草創初期的公司很有可能還沒找到商業模式,甚至是還沒定義目標客群,僅憑一個大膽的想法募資成功,並利用募得的資金來探索公司長期目標。在草創的前兩年,往往是資金充足、團隊充滿熱情的時期;但是當資金逐漸燃燒,卻還沒找到穩定的金流時,設計師可能會面臨突如其來的壓力,並且由於方向尚未明朗,而感到不知所措。
這個時期設計師若可以與產品經理甚至行銷團隊配合,透過用戶研究與市場研究,分析早期支持者的行為與其重視的價值觀,並以此作為設計input,不僅要完善Problem/Solution Fit,更要著手定義Product/Market Fit,並以此作為拓展客群的基石。

成長型新創:團隊溝通能力要強,還要能跟上緊湊的產品開發速度,更要有產品定位的能力。

當新創小公司撐過初期的探索/研發階段,一旦進入Vision/Founder Fit就會開始快速增長,這個增長有可能是為了更快找到Product/Market Fit,也有可能是為了快速進入並攻佔市場,也因此有了以下三個特色:

  1. 需要即戰力:
    成長型新創在招募人才時經常要求具備創新思維且能主動推動產品開發的角色,也就是說如果你習慣等待指令,或是希望有時間慢慢上手這份新工作的話,那這裡可能不太適合你。在一間成長型新創,公司不介意用高薪招募人才,但同樣的對人才給予高期待,期待你能成為公司成長的動力。
  2. 跨部門溝通頻繁:
    由於具備新創特色,通常組織結構並不是非常僵硬,更多時候一整間公司會像一個團隊一樣一起處理產品/專案。也因此,跨部門的溝通與協作就變得非常重要,設計師不僅僅只是交付設計就好,更多時間會要與產品經理討論roadmap,與工程師確認技術可行性,與客服團隊密切合作以獲取早期支持者的訊號,更要與行銷團隊配合,確保品牌識別具有一致性。
  3. 節奏緊湊、變化多端:
    無論是探索新市場,還是探索新的產品線,許多時候會上個Sprint還在忙一個產品的規劃,下個Sprint就有新的項目出現。專案無論是擱置還是終止都是常有的事,畢竟來自市場、用戶、公司內部、甚至是投資人的意見都蜂擁而來,設計師的工作速度勢必得跟上變化。

如果你是…

  • 中階設計師:我認為中階設計師最適合在成長型新創中磨練。這個時期的設計師已經能夠獨立產出高質量的設計成品,成長型新創所提供的環境與挑戰將最大程度的讓設計師能夠探索不同解決方案,甚至領導產品開發、規範設計原則、設計系統等等。
  • 設計主管、老鳥:設計主管在成長型新創裡能夠有效帶領團隊前進,並且能迅速發掘甚至解決產品開發中會遇到的設計問題,並且有更多經驗進行跨部門溝通,讓產品在高速的變動中保持體驗上的一致性。
💥 設計師的挑戰:捍衛設計理念的捍衛戰士們!出動!
由於跨部門的溝通和來自四面八方的需求、建議層出不窮,幾乎所有人都會認為自己所在乎的價值是最重要的價值。舉例而言,工程師在乎開發的過程有沒有效率,會想減少一切需求如果該需求沒有直接與產品指標;行銷團隊會更在乎視覺效果跟SEO;有時後如果公司創辦人非常有想法,那這個想法也極有可能碾壓設計師前期的研究與構思,原先的設計理念可能會蕩然無存。
也因此設計師需要具備清晰的邏輯,與高超的溝通技巧,如果自己所堅持的設計理念具有客觀性(比方說,來自用戶研究),且能夠一定程度的推動產品增長的話,那就應該化身為捍衛用戶體驗的第一道防線,對你的用戶負責。

做選擇前,先對你自己做一個深度的用戶訪談。

不諱言,薪水跟福利是我最優先考量的指標。但當薪水福利都差不多的時候,除了看看自己在哪種環境中能夠有所發揮,更需要好好的訪談自己,問自己到底需要什麼。以下的這些問題是我在有所抉擇時會問我自己的:

「你現在的工作狀態是什麼樣子呢?你喜歡嗎?」
「目前的工作狀態有什麼是需要改變的嗎?」
「為什麼你想選這間公司?」
「如果進去了這間公司,你覺得你的日常會長什麼樣子?你會喜歡這個日常嗎?」
「今天如果進不了這間公司,你的感受是什麼?」
「如果今天是你的朋友、後輩來問你一樣的問題,你會怎麼建議他呢?」


結語

有些時候我會為了某些外在條件去做選擇,老實說H&M並不是我找工作的第一首選,但當時我的考量是「盡快得到工作簽證」、「令人滿意的薪水」、「足夠的年假」,所以並沒有很認真的去問自己是否真的想要這份工作。當然,做到現在不能說全然沒有收穫,但有時仍然會問自己這份工作我可以做多久呢?

以我的自身條件,我會說我處在中階設計師到設計主管的這個階段,如果依照這篇文章我建議給各位的,我會認為我更適合去成長型新創,或是草創小公司。一方面我仍然熱愛動手設計跟提出創新解決方案,一方面我也想要累積更多pivot產品roadmap的經驗。因此進入像H&M這種超大型的企業,我會認為對我個人而言在設計上的發揮空間不算太大,但或許可以學習大公司的管理方法。

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正在找工作的讀者,也歡迎留言跟我分享你的不同看法!



感謝你閱讀至此!喜歡我的文章的話請幫我拍手👏和分享📣!有任何合作邀約或是單純想交流出國做設計的心得,也歡迎到我的LinkedIn、臉書或IG找我。Stella Hsiao | LinkedIn / @imsyc | Instagram / Stella Hsiao | FaceBook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