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音樂的理由? — 是時候改變讓孩子學小提琴的目的了!(1)

AliceLai
·
·
IPFS
·
Photo by Ashkan Forouzani on Unsplash
讓小孩學音樂的理由?

身為一位小提琴家教老師,在每個學生的第一堂課詢問父母或孩子學琴的目的是我一直以來的習慣。大家給我的回答大都是說孩子看到小提琴的演出影片、現場表演、同學演出等等,所以跟著說想學;少數的家長會說是因為家裡有其他小朋友在學琴,於是便也讓其他孩子去上課;更少數的例子是提到為了進學校樂團、為了升學的競賽成績等等。

家長們看到這裡可能會覺得很疑惑 — 這些理由難道有什麼問題嗎?

沒有。

這些原因每一個都可以作為讓你決定要帶孩子踏入學琴之旅的第一步。但是若在整個學琴的過程中,一直以這些想法為目標的話,將會出現許多讓家長頭痛的狀況。以下讓我們一一來討論。

學小提琴常見的困境 — 快速退卻的熱度

「哇!這看起來好酷喔!我想學琴~」「馬麻我們班的xxx今天在學校表演了小提琴,我也想要學。」…這些都是好奇寶寶們在看到新鮮事物時會有的正常反應。相對於鋼琴來說,小提琴是一個會常常在電視媒體上看到,但又不一定能夠在生活中實際接觸的樂器,在多次的目標楷模刺激出現後,小朋友決定學琴的驅力(採取行動以滿足需求,藉此減輕焦慮感 )就會越來越強烈,爸媽在孩子提出這項要求時,除非現實層面不允許,否則通常會覺得技能多多益善,抱著喜悅的心情帶孩子去上課。

Photo by Kate Stone Matheson on Unsplash

殊不知,買了琴之後才發現這是一個噩夢的開始。繳了學費、花了買樂器和樂譜的錢,卻發現在一開始的熱忱過後,這個對於新鮮事物的熱情光速消退。孩子從最初獻寶似地逢人就要表現自己課堂所學,每天都把琴拿起來摸個幾下;到爸媽三催四請才不情願地把琴拿起來碰一下,說起不練琴的理由可以講三天三夜,嚴重時甚至會引發家庭革命。

到底發生了甚麼事讓原先美好的想像變得一團糟呢?

每一位兒童(通常是2~8歲 )多少都一定會有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在這個階段總會聽到孩子提出想要學各種才藝的要求。好奇心是促使兒童學習的一大動力,家長不去過度抑制並順勢讓孩子學習新才藝原本應該要是一件很棒的事情,無奈這個階段的兒童還處於「他律」的時期,對於要每天練琴這件事,不太能夠自己主動,需要有人陪伴慢慢培養成習慣。過少的練習會造就低落的成就感,原本興奮的小提琴課會漸漸地便成孩子的惡夢(因為會一直被糾正);如果老師昧著良心說有進步那就更糟了,小朋友會覺得自己不需要練習也能進步,更不會有動力去改變現況,造成無限輪迴的惡性循環。

那身為家長可以做什麼幫助孩子呢?

維持孩子的學習動機循環圖

這是一個簡單的循環示意圖。

a. 興趣:在孩子最初有學習熱忱時,打鐵趁熱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利用玩樂的方式學習,藉以維持小朋友的興趣,切勿一開始就定下嚴格的標準或是過多的要求(拉小提琴需要同時專注於很多件不同的事物,這需要經過訓練才有辦法)。我會和學生玩找音符(練習讀譜)、開火車(運弓)、鴨子吃餅乾(握弓)等等的遊戲。

b. 規律:有了上述一個好的開始,孩子就會在每次下課後興奮的跑去和爸媽分享這些遊戲,這時就是爸媽出動維持他們固定練琴習慣的時候了。找幾個每周都會有空的時間(例如晚餐後的15~30分鐘,天數可視情況調整,盡量一周不要低於四天),陪孩子玩這些新學會的動作,過程中也可以有更多新的比喻或是帶入故事,讓他在不知不覺中養成固定時間練琴的習慣。

c. 進步:演奏小提琴最基本的技能部分(也就是大家說的基本動作),只要有了一定的練習量,並搭配老師課堂間的講解、教學方法的運用,都一定會有所進步,接下來便是也頗關鍵的下一個環節。

d. 稱讚:無論孩子進步了多少,切記一定要很明確的表示並給予肯定。很多老師和家長會覺得要用物質的獎勵才會有用,但其實一般的小朋友在成功的完成一件原本做不到的事情時,本身就會有正向的心理回饋,這時只要在一旁和他一起感受這個快樂,放大這個感受就夠孩子滿足了。反而物質的獎勵要很小心的使用,要避免讓孩子因為過度重視物質而忽略內心原本的喜悅,進而便成為獎品而練琴而非為自己練,這會使得他變得太依賴外在增強,對長遠的學習道路來說不是一件好事。

e. 成就感:獲得了自己以及周遭師長的肯定,是孩子成就感的最大來源。除了前一個環節所提到的適時表達讚賞,偶爾也可以安排孩子在有準備完全的情況下一個表現的機會。簡單的例如家族中逢年過節,可以演奏助興;規模稍微大一些的如班級音樂會;再往上就是報名音樂比賽、檢定、或是參加較大型的演出。要注意,越大的場合越要有更多的事前練習,絕對不要在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硬逼著孩子上台,因為小朋友在台上的壓力不像大人們想像的小(可能會有少數熱愛表現的特殊例子),只要在台上表現不好一次,就很容易成為他們長期的陰影,導致對上台甚至學琴的抗拒。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AliceLai一位現職音樂老師, 目前專攻教育神經科學、心理學。 不同於「藝術治療」,educational neuroscience的重點不在治療而是「教育」。現今的社會充滿著各式各樣的算命方法,但命算準了又如何?能否改變才是關鍵。在具實驗根據的課程設計下,只要能夠長期堅持,音樂教育便能透過刺激大腦及心理特質的改變,進而影響孩子的一生。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英國非本科研究所申請分享(1)--萬事起頭難

為什麼興奮時候可以壓抑裸奔的衝動?/EQ系列(1) — 感性與理性的平衡

學音樂的理由? — 是時候改變讓孩子學小提琴的目的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