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生之年会见到世界末日么?
最近坏消息不断,疫情还在全球肆虐时,德国西部又爆发了洪水。
这次水灾让人们措手不及,因为欧洲西部,莱茵河流域并非洪水频发的地区,温带海洋性气候让这里有着宜人的气候环境,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肥沃的土地出产优质的小麦、葡萄酒和肉类。大自然并没有给予他们太多考验,生活优渥的人们也没有忧患意识,但气候变化来得太突然了。
从6月底开始,德国连续20余天阴雨连绵,河流上涨,土壤、山体的含水量也都到达了峰值,然而龙王爷并不想休息片刻,7月14日一场暴雨倾盆而下,暴雨面积达到1.6万平方公里,波恩-科隆站日降水刷新历史记录,达到88.4毫米。大水冲出了河道,流入城市与农田,形成了这次罕见的洪灾。
曾经风调雨顺的西欧被洪水击败,与水搏斗了几千年的河南郑州在7月20日遭遇了特大暴雨。
作为中原水患频发之地,女娲积芦灰止水、鲧窃息壤洪水,还有被广为流传的大禹治水,所有泛滥与治理的核心都在河南。比起平静的莱茵河,单纯的西欧人,我们是更善于与洪水搏斗的民族,但这些优势并没有抵抗住这场洪水......
欧亚暴雨的同时,美国西部却苦于山火肆虐。这次大火蔓延了13个州,烧毁土地4734平方公里(相当于无锡市的面积)。受灾最严重的俄勒冈州,反复进入紧急状态,烧毁面积也刷新了本州的历史记录。而这并非是今年的偶发情况,从2000年起,加拿大、美国、墨西哥的西部地区就频繁遭遇山火袭击,连同去年的亚马逊雨林大火、澳洲山火一样,其终极原因都是-“超级干旱”。
没有火、没有雨就会好么?今年7月,地处中东的科威特市持续高温,街道空无一人,阳光直射的路面,温度到达74摄氏度,甚至在烈日下的汽车部件都被晒化了。
即使躲到树荫之下,温度也高达54度,人们纷纷躲进屋子里,只能在下午5点后出门工作。而在气候温和的北美、欧洲,45摄氏度的高温天气也已出现过多次了。
原因?
极端气候越来越多的原因是什么?在1978年科学家们就指向了“温室效应”。
(图片来自BBC)
地球的大气层有点像温室大棚的透光薄膜,太阳光照到地球表面,会反射回天空,但行走至大气层时,会被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等)吸收,然后向各处释放。
如果温室气体太少,大气层偏薄,热量就会返回宇宙,导致地球过于寒冷。而温室气体过多,大气层变厚,热量会被反射回来,并储存在地球上,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形成温室效应,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全球变暖”
什么是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甲烷等都属于温室气体。二氧化碳CO2,多产生于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燃烧排放,它在气候变化中起作用最大。
其次是甲烷CH4,这种气体多产自人类对肉的渴求,简单说就是以前牛羊散养,吃草,产肉慢但消化好。现在大规模集中养殖,吃玉米等高蛋白饲料,出肉多,但不停打嗝放屁,导致大量的甲烷升至大气层,变成了温室气体。
温室效应并非单一现象,而会引发连锁反应。除去极端气候、物种灭绝这些现象,随着冰川融化,2050年将有3亿人的家园将被上升的海水淹没,而海平面的上升,引发海水倒灌,本来稀缺的淡水资源也会变得更为紧张。
不过这些并非最坏的结果,最让人担心的是全球变暖正在形成“回授效应”。
霍金的预言
物理学家霍金自称是乐观主义者,但他对人类的未来可并不乐观。他在2010年接受BigThink采访时说“未来的一百年人类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温室效应已经开始,人们还没有意识,如果还有人说没有全球变暖,那我请他去一趟金星,路费我出!”
金星有什么特别?金星像是地球的姐弟星,二者大小相近,又是邻居,金星距离太阳近一点,同处在适合生命形成的“宜居带”内。
和地球一样的是,它竟然也有大气层,且4.5亿年前也有大片的海洋。也许那时金星是一颗生命繁茂的蓝色星球,而温室效应导致大气层变厚,太阳的热量全被反弹回来,过了临界点之后,温度反复升高,海水被蒸发殆尽,最终金星变成了465摄氏度的熔炉。
霍金认为,金星的现在就是地球的未来,而他给出的最后时间是2060年,短短的39年后,地球的气候将会难以让人类正常生存,而到了2600年时,地球将同金星一样,温度超过400摄氏度,万物寂静,唯有永恒的火焰.......
谁在应对?
记不记得来自瑞典的16岁环保少女-格蕾塔·通贝里,很多人记着她怒视特朗普的照片,但她最著名的还是2019年9月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怒斥所有人“How dare you!你竟敢如此!”她斥责成年人不负责任,只想把环境问题留给下一代。
环保少女面对所有人的锵锵檄文,引起全世界媒体的竞相报道。
确实,没有人可以躲开环境问题,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自努力拯救地球。目前来看,对于碳排放最敏感,最积极的是法国、德国领头的欧盟(占世界排放总量的9.6%),他们制定了各项法规,改造城市、改进生产、制定碳足迹法,甚至在机票、火车票中都加入碳足迹的计算,让全民参与到减排的职责中来(这也是为何欧洲可以诞生通贝里这样的环保少女,他们太重视碳排放了)。但可惜的是,世界两大经济巨头,同时也是排放巨头的中国(占总排放量的29%)和美国(占14%),减排的速度并不理想......就更别提一些发展中国家,还没有产生环境保护的概念。
很多人讨厌环保话题,因为个人的欲望会受到制约,社会的发展会放慢。人们也总有一个理由可以搪塞:钱还没挣够,生活还没享受,可这一切就像标题所说-我们有生之年会见到世界末日么?
我想,这个问题没人能给出答案。唯一可以肯定的是:环境变化的大门已经打开,极端气候将会越来越多。如果更多的人负起自己的责任,将会减慢全球变暖的速度,给人类争取更多时间想出解决办法。反之,延续以前的高耗能生活,甚至再打上几场战争,那霍金所说的2060年末日都显得太过保守了。
我们应该怎么做?
法国拍摄了一部纪录片《明天》,从农业、商业、个人、城市各个角度讲述了欧洲如何应对气候变化,里面的方法非常实用。(在B站和腾讯视频里可以找到片源)
比如政府大力兴建自行车道路,给予自行车、行人更多路权,欧洲甚至可以推自行车(非折叠自行车)上地铁、上火车,骑上自己的自行车穿梭于各个国家。
比如扶持本地的小农庄,小工厂,再加上本地人支持本地的产品与企业,甚至拒绝全球化的连锁大企业(在片子中是Tesco超市),这样可以大大减少碳排放,并增加本地的就业率。
而这一切有一个更重要的前提。全球化的门正在缓缓关闭,我们也要意识到-取之不尽的廉价产品,并不会一直存在,经济也不会一直增长。万事总有一个尽头,做好准备,回归生活的本质,也许停滞或倒退并不那么坏。
后记
在发稿之前,突然想起了《最后的生还者》中的一幕:历尽艰辛的乔尔与艾莉看到一群长颈鹿悠闲地在人类创造的废墟中散步觅食,他们抚摸这头巨兽,末日的景象与生命的美好交织在一起,而这种感触却给了他们不同的方向。
艾莉更加坚定地走向火萤总部,决定牺牲自己换来全人类的免疫。
而乔尔却更加犹豫,在他心里,人类的命运并不比艾莉更重要。
也许没有了人类的世界“末日”会更加生机勃勃?
你说呢?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