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反智】-不說理(2)
圖片來源:網路 | 資料來源:書籍-反智 | 作者:古倫姆斯 | 出版社:天下文化
前提1:無罪之人會為自己辯白。
前提2:如果不會為自己辯白就是心虛、自認有罪。
結論:不為自己辯白之人有罪。
西元897年、教皇德範六世指控前任教皇福慕作偽證,針對上面的邏輯提出最強而有力的證據,而前任教皇福慕也確實沒有為自己辯白,但是原因並非是心虛、而是福慕早已去世。
這場發生羅馬大教堂法庭內的事件,以一種詭異的方式,把早已死去的福慕從墳墓挖了出來、固定屍體支撐成坐姿、接受審判。這是一種形式謬誤最直接的例子,充滿著前提不合理(有罪之人也可能為自己辯白)以及邏輯不通順(不為自己辯白就是有罪),以奇怪的方式指控罪刑。
1.逆命題錯誤
當然、現代人已經不會被上面這麼簡單的話語所騙,誰都知道死人是無法為自己辯白的,我們可以想想下面這個例子。
前提1:人不免一死。
前提2:蘇格拉底不免一死。
結論:蘇格拉底是人。
結論來看,這句話看上去似乎完全沒有問題,它的前提正確,結論也是真的,但是這個論證卻是無效的。
要說為什麼、我們只要把其中的【人】改成【狗】就很明顯。
前提1:狗不免一死。
前提2:蘇格拉底不免一死。
結論:蘇格拉底是狗。
這種先以真實結論、正確前提給予教育,再丟出錯誤前提、進而誤導民眾的邏輯導出錯誤結論,被稱為逆命題錯誤,正有如神助的功用可說充斥在我們的世界裡,舉凡911的陰謀論者,深信911是政府自導自演的,目的是為了伊拉克的汽油,找了五花八門的證據、甚至拍成影片,即使面對各種反駁證據仍會堅持己見,用了逆命題的錯誤來合理自己的看法:
前提1:如果政府有隱情被揭露、官方必然嚴正駁斥。
前提2:官方駁斥了我們的。
結論:官方會駁斥我們,正是因為隱情被揭露。
2.中詞不周延謬誤
A=B、B=C,所以A=C,這是我們小學常學到的數學公式,但這種邏輯推理也是過於武斷,而且完全無法用於現今社會裡,原因就好比下面這個例子。
前提1:古希臘哲學家都已經死了。
前提2:隔壁的拉姆拉斯已經死了。
結論:隔壁的拉姆拉斯是古希臘哲學家。
我們常常會在政治新聞裡看到,OOO政黨候選人支持XX理論,所以OOO一定是謀求反叛的人物,我們的思考方式,被一種常見的【斷章取義】引導,用了某些人、某部分的內容,來誤導民眾錯誤認知結論,產生完全相反的答案。
這種充滿錯誤的結論,還特別難以反駁。
3.肯定/否定謬誤
感覺當一件事有雙重肯定、或是雙重否定的時候,我們的思考就會被別人的答案給誤導,就好像【三人成虎】,不同的管道獲得同一個結論,感覺上就好像是真理。
肯定謬誤:我的寵物要嘛不是狗、就是哺乳動物,我養了一條狗,所以狗不是哺乳動物。
否定謬誤:我不聽那個、有品味的人都不會聽那個,所以我品味很好。
這種好辯形式的謬誤,經常出現。
【要不是我錯,就是你錯,而我發現你錯了,所以是我對。】或是【他缺乏道德良知,我打他,因此我在道德上是有良知的。】
這種乖戾又充滿獸性的正義感、完全無法自圓其說,既有可能兩邊都是錯的、也有可能兩邊都是對的,這種情況普遍到令人驚訝。我們是感情先行的動物,會先觸發情緒,然後才抓住某些理論,來替我們的感情自圓其說。
4.說理比不說理難
我們是保守的動物,而非反省的動物,如最近常聽到的很有趣的說法。
前提1:某國官方常不給確切數據。
前提2:這次的肺炎數據是該國官方給的。
結論:該國的肺炎數據都是不真實的。
為了要認識某些國家,就必須從官方提供的數據來認識,即便稀少、也只有官方的數據才能比較一窺真實面貌。
又比如
前提1:某人說要炸我們國家。
前提2:這人是某某思想份子。
結論:某某思想份子都有想炸我們國家的想法。
我們如果只要看到某某標籤、看到某某思想,就先賦予各種先入為主的看法,這種說法就好像看著對方的腳、然後說對方長的真醜、個性很糟,
等等?我們不是都只看到對方的一點面貌而已嗎?怎麼可以恨成像殺父仇人一樣?
因為大腦馬上訴諸這些一定都是XXX的陰謀,用這種意識形態去閹割掉自己的思維、直覺的反應,結果就是我們就可以不去思考後面了。
雖然對於大腦來說很可惜、但其實並不意外,這類的想法總是能輕易地找到一群現成的觀眾。它們以一種矛盾、卻又暗黑到令人安心的方式,為各種陰謀論找出血腥的理由。於是信者恆信、不信者依然。
而且更血腥的、是人們更喜歡向這些人潑髒水,只要他們與我們不同,就有與眾不同的罪。
當一群人血腥的找到別人不對之處,就算對方反抗、反駁,反智的人只要抹黑、霸凌、欺負、壓制他們,不用去思考別人的話裡有沒有值得思考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