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閱讀與我
學生時代大大小小的考試不可勝數,說也奇怪,我記得的題目大概一隻手數得完,而攸關未來的學測和指考則是像斷片一樣,只有些許畫面。唯一清晰記得的題目來自國文模擬考試卷,題幹長這樣:
賀姆斯(Oliver Wendell Holmes)〈用晨餐時的詩人〉:「一本壞書,就像一艘有漏洞的船,在智慧的大海中航行,總會有些智慧從漏洞中流進去的。」這句話的用意是?
選項是四個成語,我清楚記得答案是「開卷有益」,其餘三個選項完全不搭嘎,但我還是選錯了。試想有漏洞的船在海上航行,就算是智慧的海洋,一樣還是會沈船吧?怎麼會是開卷有益?據理力爭後,老師還是沒給我分數,在那之後我就學會考試時別跟譬喻太計較。
總之賀姆斯的意思是,不管閱讀好書壞書,都能有所收穫。
但要有收穫,你得先閱讀。大學以前的教育於我是學而不思,不斷吸收知識,卻未曾想過其中意義,大學之後矯枉過正,變成思而不學,閱讀這件事不知不覺停滯了,總認為答案可以從我所積累的知識中萃取出來。當我意識到自己停止閱讀,想再試著翻書時,卻發現以前打開書的雀躍之情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煩躁與壓力,我不願承認喜歡的事情變質,於是更加逃避閱讀。「認為自己知識足夠的傲慢」和「害怕閱讀的膽怯」兩者交織,螺旋纏繞成我新的DNA,讓閱讀離我越來越遠,只有偶爾靠著反基因方程式做出一些掙扎嘗試。
一直到前陣子開始編輯工作,要校對一些自己根本不看的書,花時間在無趣的字句上,想閱讀的感覺頓時油然而生,連公司執行長每個月都看十幾本書了,我憑什麼停止閱讀?意識到的當天下班,我就用之前嘗試入手的Kindle買了《大腦這樣記憶,什麼都學得會》跟《真確: 扭轉十大直覺偏誤,發現事情比你想的美好》,而這兩本完食的速度甚至超越我仍熱愛紙本閱讀的時期,這才發現自己並不是「害怕閱讀」,而是閱讀習慣改變了,手機螢幕的大小、社群貼文的篇幅已經改變我對閱讀的偏好,紙本書左手捏著的那疊才是焦躁的源頭——「為什麼還那麼多?」使用電子書閱讀器,跟滑手機一樣,我只需要專注在眼前這格方幀,完全不在意後續究竟剩多少,毫無雜念的結果就是不知不覺在捷運通勤時看完一本書。
「自知自己無知」和「理解閱讀習慣改變」解開了我固執的DNA,新的螺旋成為筆墨,一頁一頁一頁,書寫著我走回了閱讀的路上。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