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我可以這樣改變人生|佛子行|勝義菩提心
📘學習範疇
我可以這樣改變人生:佛子行三十七頌|佛子行|勝義菩提心
📖文獻筆記
5.勝義菩提心的實修方式Ⅰ
■ 禪修離戲空性
前面講的都是世俗諦菩提心的實修方式,接下來講的是勝義諦菩提心的實修方式。勝義諦菩提心的實修方式分爲上座(等持)階段與下座(後得)階段。上座階段是指一些離戲空性的實修方式,下座階段則是指一些實修道路的行持。
在上座(等待)階段的時候,該如何實修呢?心要專注在離戲論的空性上,不緣取,在無所緣取的空性中來做禪修,便是勝義諦菩提心的禪修方式。
頌二十二|諸法所顯唯自心,性體本離戲論邊,不著能取所取相,心不作意佛子行。
這個頌文的意思是:因為外在顯現出來的一切對境,都是在我們內心顯現的,並不是實體。一般提到外在的對境,都是內心的習氣開始發揮作用時所顯現的。所謂「內心的習氣」是一種錯覺,是一個迷惑、錯亂的景象,所以我們所看到的一切景象只是內心習氣產生的迷惑、錯覺。外在所顯現的景象,根本沒有真實的存在。既然如此,內心到底是什麼呢?內心是遠離一切戲論的,並不是真實的實體,是離開常、斷,遠離戲論,離一切邊,是空性的。我們的內心是離開生、住、滅,離開有、無、常、斷各邊,離開來、去的。總而言之,內心離一切戲論,本質是空性。
不過因爲我們無法了解到這一點,所以就把內心執著爲一個我,把外在色、聲、香、味、觸執著爲有一個真實實體的存在,因而產生能、所二執。如果執著有自己、有其他者,有了實體的執著之後,就會引發輪迴中的各種痛苦,也會造作許多輪迴裡的不善業。因此,我們必須去除內心迷惑、錯亂的景象,並且認知內心的實相,了解自無始輪迴以來,內心的法性確實是遠離戲論的空性。我們要完全淨除對外在對境的執著,即內在的能執之心不要緣取任何形象的執著。我們所執著的對境有生、住、滅、來、去、常、斷、有、無等等的,這些都是妄念,是對形象的執著,都不要去作意,而應當安住在一切萬法的實相中。一切萬法的實相都是遠離戲論邊的,沒有來、去,安住在此做實修,這才是菩薩的行為。
執著有人、有我,有自己、有他,或者這個法是有、是無,有生、住、滅等等,這是凡夫心,是有著各種妄念、執著的心,而不是菩薩行。到目前為止,我們學習的都是凡夫的行持,而不是學習佛子行。但是大家要了解:學習凡夫行持會有什麼後果?後果就是投生在輪迴中,而輪迴的痛苦是不可思議、非常嚴重的!所以,我們現在必須捨棄凡夫行,好好學習佛子行,學習空性,遠離戲論,這樣才可以脫離輪迴,因此我們應該正視這一點,努力的修學。
這裡提到「心不作意佛子行」,「不作意」可以討論的內容就很多了。這個句子主要是談到在上座等持階段要修勝義諦菩提心,就是要專注在法性實相之空性上來修。這個觀修要怎麼做呢?就是不作意。在上座等持階段時要心遠離戲論,在不作意的情況下來修。通常我們觀修空性時,內心會用各種的注意、分析來觀修,這只是對空性作分析,而不是正確的觀修方式。我們用妄念之心來作觀修或作意,就只是作意思惟、妄念而已,並無法得到遠離妄念的實相空性,也不是對遠離妄念的實相空性來做觀修。既然對境是遠離戲論的法性,因此心性應該不要受到妄念的矯揉造作與干擾,要離開妄念的矯揉造作,自然停留、安住在法性的意義中來做實修。
在了解一切能取、所取的萬法是遠離戲論、空性的之後,就要去除妄念之心,把能取、所取的妄念之心滅除後,才能安住在萬法的空性中。
■ 實修的行持
對貪境捨離實執
頌二十三|遭逢欣喜悅意境,應觀猶如夏時虹,外象美麗內無實,捨離貪執佛子行。
首先去除對境貪執之心。這首偈頌是說:下座之後,遇到美好的對境,不要視為是真實的存在,而要當作如天空的彩虹一般,如此來做實修才是佛子行。
對瞋境捨離實執
頌二十四|諸苦猶如夢子死,妄執實有極憂惱,故於違緣逆境時,當觀虛妄佛子行。
當我們遇到不喜歡的逆境,例如身體的疾病、內心的痛苦、外在很多事情不願利、運氣不好等各種狀況時,該如何來做實修呢?應該把這些逆境當作好像夢到自己的孩子死了一樣,只不過是一場惡夢而已,並不是真實的。同樣的,當我們遭遇各種痛苦時,不要當作是一個實體,這些只不過是一種迷惑、錯亂的景象和錯覺而已。如果把它執著為一個實體的話,就會生起極大的痛苦。
頌文中的例子只是一個比喻:好像我們做了一個惡夢,夢見孩子死了。這時我們不需要生起強烈的痛苦,因為這不是真實發生的事情。可是在夢境裡,我們會執著這是真實的,因而生起強烈的痛苦。所以當我們遇到不順的逆境時,不要當作是真實的實體,要知道這只是一個迷感的境相,這就是菩薩行。
如果我們的內心對實執、我執、貪執並不強烈,當生病時,並不會感覺太痛苦,因爲我們了解到這一切都是迷惑的假象,於是能去除執著。同樣的,當外緣、事情不順利時,內心的痛苦便油然而生,認爲是因為事情不順利才導致我們受苦,好像痛苦是存在於事情之上一樣。其實不是的,痛苦只是內心的感受,是依於外境的刺激或一個外界助緣推動的力量而產生,實際上並不存在於我們的內心。因此,當外在的對境引發了我們內心的痛苦時,要了解這一切都不是實體,只是一個迷惑、錯亂的假象,如果能經常這樣做實修的話,不管外界如何改變,都不會造成我們內心的痛苦。
總而言之,當我們遇到任何外在的對境、逆緣,或是身體承受許多痛苦時,都不應該有實體的執著,而要當作是一個錯覺,如夢似幻,這樣就能自痛苦中解脫。這是佛子菩薩的行為,我們也應當如此來做實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