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专家变“催生婆”生育困难求亲友 年轻一代不再愿意“画大饼”

林晓康
·
·
IPFS
浙江杭州一所小学即将放学

继世界人口增长出现变数之后,中国出生人口数量也在逐年下降,一时间中国多位人口、社会学专家纷纷在媒体上呼吁“年轻人多生孩子”。不过,在面对高额的抚养成本和低迷的就业状态,不少年轻人选择回避生育问题。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宋健曾表示,当下的中国,面临的是生育主导型负增长,相较死亡主导型负增长,当前人口形势更复杂,解决难度也更大。

此前,在中国社交媒体新浪微博上,一则“四不青年”登上热搜榜,即“不恋爱、不结婚、不买楼、不生子”突显当下中国年轻一代的生活困苦。

为刺激生育 多路中国专家“神手段”齐上阵

12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称,部分青年人由于生活压力,生育意愿不如从前,这包括教育、养老、医疗、生育、托育等多方面压力,有些年轻夫妇不堪重负,自己感到遗憾。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

不过,郑秉文认为,青年人特别是青年夫妇,还是要往前看,“困难终究是暂时的,人的一生路还长,抓住有效的生育期,把暂时的困难,借用亲戚朋友的力量能够帮你一把,否则过了这个年龄段,恐怕后悔就来不及了。”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表示,很多发达国家鼓励生育往往不只是发钱,还发福利,但是建立一套社会化抚养系统的成本非常高,效率非常低。所以,相对于社会化抚养方案,直接发钱的优势在于效率。

来自中国社交平台抖音上,一位中国民众看到下班后的心酸一幕

有民众质疑“位专家劝生养的论断上热搜了,养娃难可能是暂时的困难吗?生个娃都可能是给自己造成出半辈子的难了。求助亲戚?眼瞅着亲戚们的难都是来源于当初生养娃了好吗?”

出生率连续下降 加之“躺平”之风蔓延适龄青年劳动力忧不足

为了促进中国生育率的增长,中国官媒《科技日报》12月12日援引一项研究数据称,只生两个孩子有利于拥有最长的寿命。生育孩子越少或越多,都会缩短寿命。

不过,在中国年轻一代之间流传着“结婚越早家庭致贫率越高”的说法,该说法最早提出是在2018年,当时中国正面临出生人口短缺和经济产业不均衡的问题。时隔五年,反而并未得到有效控制,问题却再次浮现。

来自天津的24岁大学毕业生易波(音)在北京一家青年旅舍用电脑,他正在北京找一份教育行业的工作。

陆媒12月16日报导,《北京人口蓝皮书·北京人口发展研究报告(2023)》发布。根据蓝皮书,自2017年以来,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六连降”。

数据显示,2022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出生率继续下降,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全国同步出现负值。2022年北京市60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为21.3%。

因人口下降导致多地学前教育学位出现供过于求得局面,湖南省全年出生人口五年间从90.8万人下滑到41.2万人。12月6日,湖南省教育厅提出调整优化中小学幼儿园布局,包括有序组织幼儿园并设转撤等。

但是,适龄学童又出现“学位紧张”的问题。在今年九月份北京、河北等地不少中小学出现“一学难求”的局面,起因是当地学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适龄学童愿意前往优质教育学校,而那些看似很普通的学校却无人问津。

2022年,中国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低于死亡人口1041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出现了自1962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

这也是自1950年以来,年出生人口首次跌破1000万,中国出生人口数量从2017年到2022年已连续下跌六年。

在前不久刚刚发生的北京地铁昌平线事故后,不少在互联网公司上班的年轻人在暴雪预警后期盼着能居家办公。在一个职场APP“脉脉”上,一位网友发言,“下雪天就想居家,真矫情,你以为还是学生吗?”结果招来的是底下几乎一边倒的批评。

也有人说,在裁员压力下,“打工人”几乎是被动的,只能选择两点一线。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