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出土-考古學的故事
埃及金字塔是外星人蓋的嗎?祕魯的納斯卡線是古代太空船的降落場嗎?在祕魯挖掘出的帕拉卡斯頭骨真的是外星人的骨骸嗎?這些問題得從考古學者們、銘刻學者們在這宏偉的遺跡裡,不斷挖掘、不斷解碼下才能得出答案。而以上這一切問題,都與外星人無關。但他們又來自於哪裡?考古學者又是如何發現?這也是本書吸引人的地方,作者希望透過這本考古入門書,帶大家一起探索考古學、一起思辨許多看似合理卻又錯誤百出的考古假資訊。
先來說說,得乘坐小飛機才可看見的納斯卡線。學者們從附近的村莊遺址發現當地居民使用的陶器上也刻著同樣圖案,更在納斯卡線的末端附近找到畫筆-年代古老的木樁。事實證明,這些圖案是當時人們的創作,雖目前仍努力找尋為什麼要費盡如此浩大工程在地板上畫出如此大的圖案。在看書的過程中,我不免帶入了一些台灣的場景,就像萬山岩雕的發現,楊南郡老師、鄭安晞教授根據日治資料探尋勘駐在所、更或者像林克孝先生與在地原住民一同找尋舊部落。這些方式與許多知名大型遺址都有所相似,就像馬丘比丘的發現也是透過當地人帶著探險家而使該地出名。不過,書中提及更多種考古調查,像是:傳統地面徒步地毯式搜尋、搖感探測,到現代更進步的無人機空中調查,還有利用軍方衛星影像,透過草地和土壤顏色差異找到可能的遺址。更厲害的是透過太空梭拍攝影像,利用紅外線成像技術,尋到柬埔寨吳哥窟、17座金字塔、塔尼斯遺址。
在找到遺址的所在,書中更詳細介紹該如何挖掘、如何鑑定年份、又該如何看懂這些古代文字。其中,最令我充滿敬佩的是文字解譯,實在難以想像,究竟需多大的熱情才能將自身完完全全投入其中。在書中提及知名銘刻專家羅林森的故事,早期破解楔形文字方法,透過翻譯三種語言的銘文。在伊朗貝西斯敦遺址中,一面高過沙漠地表122.9公尺的峭壁上,有著奉命波斯的大流士大帝之令的一段銘文(公元前519年)。銘文上有古波斯文(有被保留至今)、埃蘭文、巴比倫文。在解譯計畫開始的第二年,他成功解釋第一二段古波斯文,而後歷經20年才將巴比倫文與埃蘭文解譯完成,成功解譯所有文字。而為拓印銘文,他得在梯子與鷹架上上下下,就耗費了12年,而銘文最後的幾段字則雇用一位男孩,從峭壁頂端沿著繩擺盪向下,從一側盪到另一側在垂直的岩壁上奔跑。現今我們能知曉過去歷史,可謂考古學者們嘔心瀝血的成果。
除了上述資訊,考古學者們非常重視遺物的脈絡,他們挖掘的不止於博物館中的皇冠、珍貴珠寶,更會在遺址下水道、茅廁等地方挖掘,以重建古代時日常生活、文化。遺物脈絡,就如同之前台灣山上日治酒瓶爭議,如果把那些遺物清走,更不應該恣意妄為把古物聚集在一起,便無法說明駐在所經歷的時間變化、當時生活情況、物品所在之處的地方用途等等。(或許有人說這些駐在所都已有日本官方紀錄,但考古學正是為了證明、補述、更正歷史的存在。)再補充作者說明物品脈絡的意思:理解發掘時和那件物品相關的其他物品-比如:圖坦卡門陵墓裡的其他陪葬品以及周遭自然環境,它是在沙地、泥地、水中或者普通的土壤找到。了解脈絡能夠幫助弄清楚它是如何出現在那、判斷物品確切年代、更能一窺古代時人們的思考過程。舉例:凱斯琳挖掘耶律哥,在新石器時代人們所進行的儀式,將死者屍體暴露在外,將頭部取下身體塗上厚厚泥土,再將頭顱放之於屋裡客廳的角落上陳列。這樣的行為,讓我們可以猜測當時他們已對死後的生命信仰或者是宗教文化的開始。
這本書是近期閱讀最厚重的一本,作者的文獻參考就佔整本五分之一,實在令我惶恐,作者究竟是如何撰寫本書。若因時間關係無法閱讀全部,建議可以選擇關於解答考古實際進行的章節閱讀。若想知道令人驚奇的遺址、激發好奇與想像的故事,像是:考古挖掘青銅器時代人們就有海上貿易、荷馬筆下特洛伊故事是真是假、聖經中諾亞方舟曾譬喻著某個城市的滅亡、電影冰原歷險記中洞穴裡的壁畫真實存在(但卻能因觀光客們的呼吸濕氣造成文物受損)、聖經竟是公元年前的產物,原本想一一整理寫出來,但這實在有違智慧財產權更是踐踏作者努力,非常建議大家可以親身閱覽,如同作者所說:真正的考古現場永遠比電影還精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