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子宮的女人

好青年荼毒室(哲學部)
·
(edited)
·
IPFS
·
她有一個煩惱永遠解決不了。即使她做了變性手術,放棄了男性的身體特徵,她仍然是沒有子宮的女人。對於她來說,這便是身體上不完全的女人,一個有缺陷的人,不能夠生小孩,這便是她變性後最大的煩惱。
圖片來源:好青年荼毒室(哲學部)

原文刊載於好青年荼毒室-哲學部

文|甘仔

難度:★☆☆☆☆

  這次我想和大家講一個故事。

  話說很多年前,我認識一位朋友,他可以說是一位普普通通二十多歲的年輕人。與一般一樣,曾經拍過拖,也做過一些小生意,過着一般香港年輕人的生活。我跟他不算相熟,可說是朋友的朋友,只是一場相識,所以沒有怎麼聯絡,姑且叫他作 R 先生。

  這樣便過了幾年。 

  後來有朋友拿起手機給我看,問我知不知道這個女人是誰,我當然是不知道。我朋友說,原來 R 先生去了外國變性,變成了 R 小姐。這件事當然令人吃驚,一個人究竟受了甚麼刺激,會從一個有女朋友的男生、有「麻甩 feel 嘅麻甩仔」,突然想變成女性呢?

  我這樣說當然不是歧視,我純粹想探討她的心理結構,她的世界觀,似乎她一直都很想當一個真正的女人。她開了一個新的 Facebook account,所有的打扮,不論是穿校服裙、還是 lolita 裝等等,看起來都是一些極女性化的打扮,應該是用來中和他身體上,一些殘存的男性特徵。在剛開始的時候,她是十分享受變性後的生活,而且更經常公開她私底下與其他人的情話,當然亦少不免成為了朋友之間茶餘飯後的話題。

  但是,她有一個煩惱永遠解決不了。即使她做了變性手術,放棄了男性的身體特徵,她仍然是沒有子宮的女人。對於她來說,這便是身體上不完全的女人,一個有缺陷的人,不能夠生小孩,這便是她變性後最大的煩惱。

  身體作為有限的存在,肉身的健康情況,甚至是性別,都是被動的事情,我們沒有辦法在出生以前,決定自己的身體是怎樣的。身體這個東西,某程度上可以說是我們的命運,是人的一個限制條件,而這恰巧是構成我們生命的必要部分,卻是我們沒得選的東西。我們生命的開始,完全是被動的,我們自己生得怎樣、父母是誰、身體是怎樣的,都由不到我們選擇,甚至我們根本不能選擇自己能否出生。用海德格的話是,這便是人的被拋擲性(Thrownness),這亦是我們生命存在的實況(facticity)。

  沒過多久,我便發現了原來有不少類近的例子,很多人似乎會從自身所「失去」的東西中找代替品,把自己的意欲轉移到那裡去。

  例如,她開始買了很多洋娃娃,甚至給她改名字,替洋娃娃在社交媒體上開帳號,幫他們慶祝生日等等。這些人知道自己不能生育,卻有着強大生育的願望,她們想做的事,身體卻不能夠幫她完成。故此,她們意識裡的意欲與她的身體產生衝突,互相排斥,甚至不願意接受自己這副身體,想把自身的身體拒斥在「自己」的範圍之外。

  而比較危險的是,這種自己與自己的衝突,便是自己憎恨自己的來源,這便是自己想攻擊自己,甚至是自責、自卑的原因。如此的結構不但在這位朋友的個案上呈現,很多不滿意自己身體的人,例如是不滿自己肥胖,或者不滿意自己殘疾的人士中,亦呈現這種思路,當中的重點便是:「我的身體,原來是我想成為那種人的阻礙!」願望當然是對未來未發生的事情的一種想像,身體則是過去與當下的現實限制條件,當中的落差,便是「自己攻擊自己」這種傾向的來源。當人困在這個迴路當中,走不出去,就會有點像佛洛依德所講的「憂鬱症」(Melancholia),而重點乃在於當事人無法接受失去了他所愛的自己、對像、理想(the lost of the loved object),從而困在那裡。[1]

  這位朋友的情況,未必是情緒病或者是精神病;具體該如何斷症,當然要交給臨床心理學家及精神病學家處理。但至少我們要知道的是,這肯定不是一種健康的狀態。就拿平常的傷風感冒來講,一個健康的人有自然自我修復的能力,若果人生病後,一定要靠外在輔助,或者依靠藥物才能變好的話,這當然不是健康的狀態,至少這個生命體失去了有機自我修復的能力,即使不是重病,也是「亞健康」的狀態。 

  「健康」這個概念,落在身體與心靈上講,都不能只靠外物過活的,若果心靈或精神活動陷入一個泥沼,不斷循環,原地打轉,不能走向下一個人生階段,延伸自己,便是失去了繼續愛自己與愛這個世界的能力,是一種比較不理想的狀態。若人生花很多時間困在一個點上,陷入泥沼,原地打轉,那重複着的人生,其實就是不肯面對時間不斷流走,明天與今天不再一樣的事實。時間其實是生命活動最重要的東西,不肯面對時間之變化,其實就是不肯面對自身的生命。

  所以,關鍵的點還是要讓她自己接受自己,包括接受她的個人史是她自己的一部分。當然要接受自己是沒有生育能力的女人,還是很痛苦,但這恰巧是走下去的一個方法,當中需要時間轉化這過程。雖則轉化的重點落在「自己」身上,但這亦不代表責任只落在她身上。

  社會的包容與開放,還是有其作用的。

[1] 這裡所講的,類似我在《為什麼追求享樂反而更不快樂》﹙將會刊出﹚一文中說的東西,而這亦是極好的例子,但若果讀者想更了解,不妨再看一看筆者這篇文章。
甘仔
為人低調又低俗,但希望讀者不會覺得文章低能與低質; 興趣是歐陸哲學,現在研究的是與生物語言相關的課題; →→打賞荼毒室←← 很喜歡貓與兔,閒時會思考牠們究竟懂不懂人話, 一想到這個問題,便察覺還有很多論文要看,便頭暈眼花了。

好青年荼毒室官網
好青年荼毒室Youtube
好青年荼毒室Instagram
好青年荼毒室Patreon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好青年荼毒室(哲學部)(此帳戶由 Matters 團隊代為管理) 哲學人團體。目標是把循規蹈矩的好青年帶進哲學的世界。 文章有深有淺,古今中外,無所不談。在這裏,一切都可以被質疑、反省和追問。
  • Author
  • More

《哲學未來書》預覽篇章:文化滅絕

係自私定係責任啊?係愛呀

再說「烏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