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德·上3: 工具性与动物性
1、何为“好”、“坏”?
人们常常用“好”和“坏”评价他人,“好学生”、“坏学生”、“好孩子”、“坏孩子”、“xx是一个好人”、“要成为更好的自己”、“你还不够好”......但这个“好”和“坏”具体是什么意思?这个标准就是谁制定的?
众所周知,“好”是相对于“坏”的评价,这也就意味,“好”和“坏”都要在一个单一标准下。例
如,你无法说一个香蕉和一个梨哪个好哪个坏,但你可以说香蕉的热量比梨高,此时热量就是一个单一标准;但这依然只是描述客观事实,高热量并不等于好。
但如果我们此时引入第三者,如小明喜欢吃高热量食物,那么对他来说香蕉就比梨好;而小红喜欢吃水分多的,那么对她来说梨就比香蕉好。那么此时,小明小红就是主体,而香蕉和梨就成了客体;而他们对香蕉和梨的评价仅仅是出于这些水果是否符合自己在某个单一标准下的需求,而绝不是也不可能描述客观事实。
综上所述,“好”是在一个由主体规定的单一标准下,主体对客体是否满足自己的利益、满足了多少的评判。
单一标准评价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考试成绩。
考试成绩高的学生是“好学生”,成绩低的是“坏学生”,进而再反向佐证“坏学生”的其他能力和品德也败坏,从而否定整个人。一个特定时间的一次考试的成绩居然就可以把一个人全面否定、把人分出好坏,这是多么荒谬。
那我们再找成绩这个单一标准是谁规定的,那就看成绩最符合谁的直接利益:家长、校方、雇主和某些消费者,但就是没有学生自己。也就是“好学生”、“坏学生”的评价是那些主体仅站在自己的利益的角度给出的而已。但这些主体又在社会和经济中占主导,而且这些人还会打着“为你好”的旗号道德绑架,就很容易影响学生和整个文化的价值观。
但我们发现,不管这些评价如何变化,被评价的事物并不会因此发生改变。小明认为香蕉好,但这并不会改变香蕉的本质,香蕉还是原来那根香蕉;老师认为小明是坏学生,这也并不会改变小明的本质,小明依然还是原来那个人。
由此,我们发现似乎当我们被他人评价的时候,他人评价的并不是全部的我们,而只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似乎被他人的评价分割开来成了两个人。
2、被切成两半的人
从被评价者的角度看,当一个人被视为客体时,就会被强行分割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可以为主体所利用的部分,我们称之为工具性;另一部分是无法满足主体利益、而仅能满足客体利益的部分,我们称之为动物性。
这个工具性和动物性是从主体的角度来描述的,所以并不是客观存在的,比如水果那个例子,香蕉的高热量对于小明来说是工具性,但对于小红来说就是动物性了。
而任何人的任何观念都只能从自己出发,用自己的利益来衡量别人,即“对我好的人就是好人,对我坏的人就是坏人”,而不可能客观评价他人。
一条狗对人表现出攻击性会被评价为“恶犬”,这是因为狗的攻击性损害到了人的利益;而对狗来说,攻击性是在保护它自己,这符合狗自身的利益。一个孩子对父母展现攻击性会被评价为“坏孩子”,这是因为父母的利益受到损害;但对孩子自己来说,展现攻击性是在保护自己。一个学生想要休息会被评价为贪玩,这是因为学校和家长的利益会因此受损,但学生只是想要恢复精力保护健康。一个职员摸鱼会被评价为懒惰,那是因为老板的利益会因此受损,而职员仅仅是不理解自己为什么要卖命为他人工作。
那反过来,一条狗被夸为“好狗”,是因为它能让人类感到爽,符合人类的利益;孩子被夸为“好孩子”,是因为能让大人感到爽,符合其他大人的利益;学生被夸为“好学生”,并不是因为他们对真正的知识孜孜不倦,而是他们能够嵌合学校体制、成为优秀的职工胚子,以及让家长感到钱没白花;一个职员被夸为“勤奋”,是因为职员工作越努力老板换车就越快,这符合老板的利益。
综上,别人对你的评价,不管是否定还是肯定,本质上都仅是对你工具性的一面评价,而无法评价你本能动物性的一面。也就是说,不管是赞美还是贬低,说的都只是一部分的你。
别人骂你废物,意思是你的工具性不能满足他的利益;别人夸你牛逼,意思是你的工具性可以满足他的利益。所以别人的评价是以他自己为主体,把你当客体来掂量而已。对于你来说,只有你自己是唯一的主体,也即,只有你自己能够全面、准确地评价自己。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所有的评价都仅仅局限于工具性的一面,能让评价主体爽就给出正面评价,不能爽就给出负面评价。
3、杀死动物性
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主体不会对客体的动物性作出反应。
比如,我家狗非常爱叫,属于是有一点风吹草动就叫个不停,而如果门外有人经过,它就会冲到门前一顿狼嚎,时常扰得我和我父母头疼。我们也经常试着安抚狗狗,但往往缺乏耐心,很快就会变成大声呵斥,这是因为我心底有这么一种想法:狗叫惹麻烦是狗的事,而我却因为狗的事要先放下我自己的事、牺牲我自己本可以用来让自己爽的时间去处理它的事,这让我很恼怒,也让我没有耐心去安抚狗狗。
但如果从理性的角度分析,狗叫很正常,因为狗把家里视作它的领地,如果有其他人接近它的领地,它当然就要大声吠叫来驱赶“入侵”者,这是狗几亿年进化下来、刻在DNA里的反应,不可能通过呵斥来压制的。
但是我又不可能因为这个就把狗给扔了。我需要通过狗来实现自己的安全感、归属感和自我实现,养狗让我感到爽,也就是说,我需要狗作为一个宠物的工具性。
那么这时,我们就可以发现了我和狗的关系中的一对矛盾:我需要狗的工具性、排斥狗的动物性,但是狗又不可能剔除自己的动物性。狗发挥其工具性是符合我的利益的,而它发挥其动物性则是单纯消耗我的资源。所以这就是我及我家人总是与狗发生矛盾的根本原因。
所以,对于主体来说,客体的动物性只会对主体造成损害,而为了止损(性恶论第一定律),主体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客体完全没有动物性。但这又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个“客体”本质上是另一个主体。
所以主体能做的就是利用自己手里的权力去尽可能压制客体的动物性。
以封建时代的妻子为例,其动物性几乎完全被否定,不能有性欲,不能有攻击性,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和要求,丈夫供你吃喝就算大恩大德啦,要努力做工带孩子报答婆家,几乎沦为了一个完全的工具。这是因为婆家永远关心的是自己的利益,妻子发挥其工具性是为婆家谋利,而发挥其动物性则是单纯消耗婆家的资源,这就是家庭的集体主义。
所以主体对于客体动物性的一面则一般是直接无视的,而当客体的动物性威胁到主体的利益时,主体才会看到,且永远是持否定、打压的态度。
举个例子,别人拿你开了一个很冒犯的玩笑,此时他根本就是无视了你的感受,除非你对他展现出攻击性,他才会意识到奥你原来还是有自己的感受的;而他绝对会下意识排斥你的动物性,说你怎么这么小气,因为他开你的玩笑能让他爽,而你的攻击性让他不爽。
那么,当别人说“你不够好”,翻译过来就是,客体的工具性不够满足主体的利益,而客体的动物性损害了主体的利益。
比如父母骂你不好好学习,这是因为你的成绩不能够让他们拿去炫耀,或者感到自己钱没白花。教授问你为什么没能和小组好好合作,这是因为你不按他的标准做事让他的权威受损,以及给他增加工作量。公司老板骂你废物,那纯纯是因为他想要最大程度白嫖你的劳动力。英格兰国王说苏格兰人野蛮、刁民,是因为苏格兰人居然不想被他吸血。
所以,“你不够好”这句话并不是在客观描述事实,而只是说,“我想要从你这里得到更多的利益,你作为我的工具没满足我的需求,所以我要用我手中的权力打击你,逼着你满足我的利益”。
而客体必然会反过来反抗主体,这是因为从客体的角度,自己才是主体,而对方才是客体;所以性恶论第四定律(见下文)对客体方依然适用,那个“主体”为了他自己的利益,这也是在浪费“客体”的资源。
所以真正平等、健康的关系,一定是建立在价值等价交换(即互相满足主体性)的基础上。
人做一件事,要么出于欲望,要么出于恐惧;很明显,“我不够好”是出于恐惧,就像是你跑长跑不是因为热爱,而是因为后面有一头熊在追你。所以知道为什么人们会“持续性摆烂、间歇性踌躇满志”了吧,如果他感受不到那种恐惧和焦虑,他就没有动力去努力;后面没有熊追了我干嘛要跑。
所以,恩格斯所说的“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就是说在今天的“必然王国”,人们要变得更“好”是出于被迫的“必然”行为;而在共产主义社会的“自由王国”,人们的成长、发展与自我实现,都是他们自己的意愿,都是为了他们自己爽,在那时,工具性就被消灭了,而动物性也随之消失,两个对立统一的概念在碰撞中发生爆炸,而产生的超新星则是自由、完整的人。
最后总结一下:
“好”与“坏”是在一个由主体规定的单一标准下,主体对客体是否满足自己的利益、满足了多少的评判。
客体发挥其工具性符合主体的利益,而客体发挥其动物性则是单纯消耗主体的资源(方便起见,我将这一条命名为“性恶论第四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