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隨筆|虛無主義探索(四):佛教中的虛無主義

子非魚
·
·
IPFS
·
虛無主義不是不好,虛無主義反而讓人過得更好,一個虔誠的人,是有信仰、積極、樂觀的,但也是虛無主義的,當他沒有意識到的時候,他是虛無主義但他自己不知道,當他意識到的時候,他也能選擇有意識的不去意識到,而成為虛無主義者。

佛法認為諸法緣起性空,一切人事物都是依賴他者而生起、形成,一切人事物都沒有自性,「無自性」並不是「無」,若是什麼都沒有則落入斷見,所以要認識什麼是所要破除的,破太過落入斷見,破太狹落入常見。存在的狀態是「名言有」,名言有的三項特質是:世間共許、不被其他名言量推翻、不被理智量推翻。

我們說「手」存在,但手沒有自性,因為觀察、思擇後,拇指不是手、皮膚不是手、指甲不是手,手是依賴他者而形成,但正是因為依賴他者而形成所以存在,而存在狀態「諸法唯由分別假立」這就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明的。

以中觀應成派而言,諸法緣起性空:諸法唯由分別假立,非由自方成立

  • 緣起 — 依他起 — 名言有 — 非有 — 唯由分別假立

  • 性空 — 無自性 — 自性無 — 非無 — 非由自方成立


三主要道中的虛無主義

出離心

四諦前二諦提到苦諦與集諦,苦諦是果,集諦是因,苦諦中提到三苦,分別是苦苦、壞苦、行苦,苦苦是一般人不想面對的痛苦,壞苦是一般人所認知的快樂,但它的本質為苦,也就是斯多葛提到的享樂適應。而行苦是指我們所獲得的蘊體,苦苦與壞苦都源自於行苦。

因為苦所以生出離心,但既然蘊體是苦的源頭,那解決蘊體就解決苦,可是佛法認為輪迴存在,所以就算自殺解決蘊體,還是會重複轉世,假如輪迴不存在,那自殺即解脫,所以輪迴反而成為活下去的意義。

但輪迴無法被普遍證明,斯多葛、伊壁鳩魯都建立在唯物上,認為死後回歸虛無,就算《釋量論》的四個理路證明,也無法被實證,所以最後只能依靠相信,就像聖言量只能相信,理由是因為佛應該不會騙人,所以應該是真的,但商羯羅可能不這麼認為。

菩提心、空正見

大小乘區別在,小乘認為斷除煩惱障即解脫,也就是「三乘究竟」還是「一乘究竟」,大乘認為只有成佛才是解脫唯一道路,也就是除了斷除煩惱障還須斷除所知障。小乘認為解脫後心識續流中斷,大乘認為解脫後心識續流不會中斷。

大乘會認為,小乘遠離世間,不重視菩提心,而只重視空正見,那佛陀沒必要提六度中的布施與忍辱,所以認為就算證得空正見成阿羅漢,還是要回來修持菩提心,等於是繞遠路。但小乘認為三乘究竟,佛陀只是多做了許多解脫之外的事,甚至許多內涵是大乘後來賦予的,並不承認。

其實在藏傳佛教也只有格魯派將修行與經論結合,舊派大手印、大圓滿修法也很少結合佛法經論內容。

另一點大乘認為佛陀生來不是凡夫,而小乘偏向認為佛陀是從凡夫修成佛,也就是四相成道(南傳)、八相成道(南、北傳)、十二相成道(藏傳)之差異,所以大乘常以示現(表演)解釋,例如佛示現腰痛,但佛不會腰痛,是表演給弟子看如何處理腰痛,而小乘就簡單認為佛陀也是人,有腰痛很正常。

大乘的解釋也偏向理想化佛陀,但造成凡人無法抵達,因為出發點本來就不同,老鷹能成長為老鷹,但小雞怎麼努力都不可能成為老鷹,而小乘認為如果佛陀與我出生起跑線一致,那佛陀能我也有機會做到。


而以宗教的角度來說,會發現另一模式「我不知道…但我選擇相信…」,例如:

  • 我不知道有沒有上帝,但我選擇相信有上帝。

  • 我不知道有沒有輪迴,但我選擇相信有輪迴。

  • 我不知道聖言量是不是真的,但我選擇相信是真的。

对尼采来说,发现生活是无意义的并非虚无主义;相反,发现生活无意义但仍然继续活下去才是虚无主义。—《虚无主义》


總結佛教中的虛無主義:

  • 諸法依他而起,所以諸法應該是無意義的,但名言有賦予意義。

  • 無法證明輪迴存在,但選擇相信輪迴存在。

  • 以出世的心(世間事不重要),在世間生活。空性才能布施不貪、忍辱不瞋,因為三輪體空。

  • 成佛是理想,現世無法抵達的彼岸。

虛無主義不是不好,虛無主義反而讓人過得更好,一個虔誠的人,是有信仰、積極、樂觀的,但也是虛無主義的,當他沒有意識到的時候,他是虛無主義但他自己不知道,當他意識到的時候,他也能選擇有意識的不去意識到,而成為虛無主義者。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子非魚沉思靜心,簡樸生活。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