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道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Red
·
·
IPFS
·
兩段對話,讓我有所省思~



《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呂氏春秋.尊師》云:「生則謹養,死則敬祭,此尊師之道也。」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


《韓愈.師說》:「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無意間聽到的兩段對話,讓我對「師」有所想法。

師:

教授學問、知識的人。
具有專門技藝的人。
對道士或僧尼的尊稱。
軍隊、部隊編制。

▲這是字典上的解釋。


老師:

對傳授學問或技藝者的尊稱。

▲這是辭典上的解釋。


某夜跑步中。前面兩位跑友併排跑著。


「跑步時候,要注意自己的步頻,注意自己的心跳。」一人向另一人說。


「雙手擺動幅度要這樣.......不,你這樣太大!」那一人指導著另一人。


「了解,我收到了。」接受建議的那人虛心地回答。


「跑步,是需要學習,要有人帶,才會進步。」那位教導的跑友如此說。


看來,這是傳授跑步技巧跑友之間的對話。


我就靜靜跟在後面...........跟了一段距離,順便看看是否能向那位「老師」取經。


不過到了後來,我發現多數時間是「老師」在跟那位跑者說如何跑?自己參加過那些馬拉松?說自己的時間有多棒?說自己練跑的速度有多快?


最後呢?那位看似受教的跑友,已經超越我一圈的距離,那位老師,我跑完後還是沒看到他。


兩位跑者,我明顯看出兩人差異,呼吸的調和,步頻的穩定,步幅的掌握,在在都讓我都覺得學生跟老師兩者的身分應該對調才是。


某夜,在復健診所中復健。因為我的背痠已轉成手麻,說來話長......不過我又聽到了對話。


一位年紀約七十的阿貝(台語發音,阿伯的意思),剛看完診,走到復健室。


「我這跤頭趺(膝蓋),剛剛有注射(打針),可能要注意一點,會當(可以)熱敷嗎?」阿貝這樣問。(聽得不是很清楚,不知是否是打針?)


一位著白袍的復健師:「要先冰敷,我等下拿冰袋。」


阿貝馬上跟復健師:「阿弟仔(年輕人),會當提(可以拿)兩個?」


復健師走了過來,低頭跟坐在椅子上的阿貝有點音量的說:「在這裡不能叫阿弟仔,要叫《老師》」


阿貝被復健師一講,整個臉脹紅。「喔,老蘇!」囁嚅地說。


雖然是兩段對話,但讓我有所思考。


這沒有是非對錯,純粹是個人想法,在我那年代,阿貝的年代應該也如此,老師,是對教育者的稱呼,老師,單純用在學校裡的稱呼,老師的解釋或許算是狹隘。上面辭典解釋道:「傳授學問或技藝者的尊稱。」老師,是學生對教受者的一種稱呼,我是這樣認為。


老師,應該是被稱呼,而不是自封,我也是這樣認為。


我可以了解復健診所裡的復健師,因為尊重專業,要以「老師」稱呼。但,阿貝的年紀足以當這復健師的阿公,他稱呼阿弟仔,並不是輕視,而是一種暱稱,也或許是我小題大作,把這聽到的對話當真了!



跑友之間的對話更讓我感觸,能力不是在自己嘴中,專業是要表現出來,讓旁人認為,用言語並不能代表什麼。


「人一出生,花了很多時間在學講話;等到資歷深了,年紀大了,卻要花很多時間來學閉嘴。」這句話讓我更認同了。


以前,我根本不知何謂web3?何謂虛擬幣?更不知什麼是熱錢包、冷錢包?在這裡有幸遇到願意教導的先拜,不厭其煩地解說,譬如@VC VC學長、譬如@Daisy 大D、譬如@觀察者 Denken Denken、譬如@swiftevo shift、甚至是馬特市@自由精靈|多比 多比、@映昕 映昕,還有高重建先生mail的教導,當初向筆耕兄請益logbook...........等等曾經幫我解惑,帶給我新知的大家。


昨日感恩節,看到石頭哥的感恩,看到學長的發文,在這,我遇到很多老師,是我的福氣跟幸運。雖然感不上感恩節,還是補上這篇~~


彩蛋?






















這是什麼花?粉紫的薰衣草?

謝謝收看~~



CC BY-NC-ND 2.0 授权

這篇文章只是記錄,見諒我的胡言跟亂想。

logbook icon
Red庸庸碌碌,汲汲營營於生活中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謝謝光臨,2024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幾重。

小週末趣談 - 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