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鬼地方
作者: 陳思宏
出版社:鏡文學
出版日期:2019/12/05
一直想寫這本小說的心得,有很多的感動,但是少了個引子。今天在FB看到作者寫的:「那年台灣反同公投,我回到永靖投票,結果投成那什麼鬼東西,我帶著那悲憤回到德國,寫出了鬼地方。」
那是一個被存有土地背叛的心情,雖然早知道自己不屬於故鄉。以為這些時間過去,回到故鄉時,能找到小小的容身之處。但一次次地回來,只是讓自己一次又一次回頭離開。
永靖依然是永靖,廟口賣玉米的阿伯,至今依然站在那裡賣玉米。但我不是原來的陳思宏了,我壞了,我跑那麼遠,就是因為我想要壞掉。.... 小時候容我午覺的榕樹還在,可愛的大姊還住在老家,母校幾乎沒變,夏天一直沒走。小鄉沒崩壞,崩壞的是我,是我,是我。
待不下去,只能繼續當旁觀者,因為,我是壞掉的永靖人。
--- 節錄自 #AskMeAnything|陳思宏 ╳ 陳夏民:離開故鄉去壞掉
看自傳體小說時,都會去想說這段是真的嗎?還是作者的文學詮釋?抑或是刻意透露出來的底層思考?可以說是一種閱讀樂趣,但也是一種干擾,讓小說不再純粹,把現實與虛擬交織。常想,作者在寫作時,是否也很沉醉著把玩綁在讀者思緒上的絲線。
作者用多視角的手法寫作,不停地變換敘事主體。我其實喜歡這樣的寫作手法,雖然很燒腦,要同時在腦中保持不同的記憶區塊,把不同的線索放置進去,然後再推疊出劇情。但是這種寫作手法也很有距離感。我看完第一部,其實停了一段時間,因為記憶體不夠了,但是後來就一口氣看完。
第一部讓家族的人和鬼,述說的自己的現在跟過去。第二部將每一個家人召喚回永靖,打開傷疤,已結痂或是仍舊濕潤的。第三部則是傷痛後的和解,但傷口仍在,只是不那麼痛。
社會是個群體,其中包含的大大小小的異質。當群體的基數大,異質可以找到認同與理解,可以生存。但是在邊陲,遠離中心的小地方,所有的異質都會放放大檢視。在群體同化異質的過程中,不是選擇隱藏,披上同質的外衣,然後在心中養著惡魔的種子;就是帶著滿身累累的傷痕,選擇暫時或是永遠的離開。
小說裡就是不同的異質在群體中求存的過程,陳天宏、哥哥姊姊們、父母、菁仔,每個人都在不同的異質性,有多有少,也都一直衝撞著,尋求內在異質的平靜或是解脫。無法融入時,就只能選擇離開,然後又是另一段衝撞與尋求認同的過程。
書中的永靖,作者腦中所有記憶堆砌起來的永靖,栩栩如生。但在鮮活的描述裡,卻又包裹著絲絲的不平衡與詭異,時間的參差與空間的歪斜。完整詳細建構地的空間中,卻找不到作者的位置。
人為什麼回家?哪裡是家?他回來,不是為了救贖,不是為了懺悔,不是為了尋求解答。歸鄉不是義務,歸鄉讓他窒息,但他必須回來。
因為,真的沒有地方可去。
--- p.226
人在世上生存,都需要個家,當家無法容納自己,就成了鬼地方,即使我也成了鬼,但鬼地方仍不是我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