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sion history and IPFS entry, back to latest
鋼哥
IPFS What is this

Content Hash

🎥🎞️📝:《誰是班克斯?》| 藝術家需要露臉嗎?

鋼哥
·
·
將一個身分符號化反而開啟了共享的可能。在蝙蝠俠以及班克斯的例子中,都展現了共享化身分後的公共性「可以使用,但不可擁有」

在傳播理論的研究中,有一個領域稱為符號學(Semiotics)。從字面上的推敲就能得知,這是一門處理符號(sign)的學問,包含符號如何被建構、如何(被)互動以及如何在人類社會中演進甚至賦予舊符號新的意義。單一符號的具多重解讀,若我們需要解讀一個符號經常會需要放到特定情境裡才能正確解讀;事實上,越是模糊的符號意涵其解讀的空間也就越大。


一個符號是由能指(signifier)、所指(signified)組成(來源:Square Holes)

符號的能指(signifier)以及所指(signified)之間並沒有固定的用法,因此,會因該符號在不同的社會情境或語言脈絡下被給予不同的意義。例如,「搖頭」此一動作在台灣經常被解讀為否定的意涵;然而,同樣的動作在印度卻是「認同」的身體語言(嚴格來說是「晃頭」詳細解讀可參見〈點頭,搖頭,晃頭,到底印度人要說什麼?〉)或者是,同樣對著一個人比中指,你可能會解讀成 “F*CK YOU !” 但是,懂手語的人就能理解這是哥哥或弟弟的意思(手語的英文就是 “Sign Language” )

B or 13?(image from Word Illusions)

換言之,符號的模糊性反而帶來多重的解釋性。在 2020 的一部記錄片《神秘塗鴉客:誰是Banksy?》(Banksy Most Wanted試圖揭開全世界最神秘的塗鴉藝術家班克斯(Banksy)的面紗。只要班克斯一出手,作品經常成為全球媒體關注的焦點,更是藝術拍賣會上高價售出其作品的常客。然而,出道將近 30 年,班克斯到底是誰?至今他從未公開過真實身分。該紀錄片採訪可能認識他的人,一步步窺探他對難民、環境、政治議題、媒體生態的觀點,嘗試推敲他的廬山真面目。隨著劇情的推演,也開始敲響了該紀錄片的叩問:

我們真的需要知道藝術家的真實身分嗎?


班克斯在拍賣會上將此幅以100 萬英鎊得標的作品銷毀(來源:班克斯 Instagram)

這並非是以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所提出「作者已死」的觀點作為回擊,相反地,對我而言則更像是諾蘭(Christopher Nolan)在黑暗騎士三部曲(The Dark Knight Trilogy)中對於超級英雄的詮釋

我要讓蝙蝠俠成為一個象徵
讓人人都能成為蝙蝠俠

如同電影裡永不脫下面罩的蝙蝠俠,班克斯也從來不公開他的真面目。身分的指稱一旦被模糊化後,即可讓人人皆可使用該身分;因此,將一個身分符號化反而開啟了共享的可能。在蝙蝠俠以及班克斯的例子中,都展現了共享化身分後的公共性

可以使用,但不可擁有

面具、口號、標語都蘊含了這層隱喻,特別是在面具上會依循著這個路線衍生出一個獨特的現象,我稱為「面具人格化,人格面具化」。在 2005 年的電影《V 怪客》(V for Vendetta)便出現了將物件人格化的劇情。在電影裡的主要象徵物是蓋伊.福克斯面具(Guy Fawkes mask),在歷史上,這個面具的原形「蓋伊.福克斯」(Guy Fawkes)原為十七世紀一位策畫推翻政府的男子,後來因計畫露餡被捕而處以死刑。在電影裡,主角 V 便戴上了蓋伊.福克斯面具,象徵著 V 極力想要推翻極權政府的決心。

蓋伊.福克斯這個看似曇花一現的抗議行動,不僅在電影裡獲得重生,也成為反法西斯主義(anti-fascism)、抗議威權政府的象徵符號。這一切都來源於 1980 年美國繪師大衛.洛伊德(David Lloyd)將其形象繪製成面具,並與英國漫畫家艾倫.摩爾(Alan Moore)共同創作的漫畫小說《V 怪客》,也正是同名電影的前身。

《V 怪客》由艾倫.摩爾撰寫、大衛.洛伊德繪製

在 2011 年佔領華爾街示威遊行( Occupy Wall Street protests)中也能看到有參與的群眾戴著蓋伊.福克斯面具,而大衛.洛伊德同時也參與了該示威遊行。在接受 BBC 採訪時他回應:

「蓋伊.福克斯面具已經變成一個常見的品牌、和一個用於反抗暴政的易得標語。」

此外,他還提及

「這一群參與遊行的匿名團體需要一個全效的形象(all-purpose image)以掩蓋他們的身分,並且形象化他們對於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的支持。」

在大衛.洛伊德的回應中,我們可以發現蓋伊.福克斯面具這個被創造的物件被注入了一股反抗暴政的靈魂,將該物件化身成一位領導眾人抗議的領袖;同時,參與反抗運動的群眾只需要戴上面具,即可讓參與遊行的人知道你也是一份子,彷彿你也是當年揭竿起義的蓋伊.福克斯。整個遊行並不需要有實際的領導者,靠著一個象徵的標語便能集結各地的群眾。

美國福坦莫大學(Fordham University)社會學教授海瑟(Heather Gautney)投書《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海瑟描述佔領華爾街運動為一個沒有「官方一套指揮的無領導者運動(leaderless movement)」。該運動沒有特定的結果、沒有底線、也沒有指揮大權的上位者,在這場運動中,人人都是領導者

如同黑暗騎士三部曲的精神,讓人人都能成為蝙蝠俠,讓人人都能成為高潭市(Gotham City)希望的象徵,讓這個精神可以超越肉體而永存。循著這個脈絡看待班克斯,彷彿能推敲為何他始終不公開露面,身分的模糊性對於班克斯以及追隨他的群眾而言反而是種保護;就如同在各個示威遊行中戴上蓋伊.福克斯的群眾,面具對他們而言不僅是表明自己的態度同時也在保護自己的身分。

倘若今天有人在社群媒體尚宣然詔告天下「我就是班克斯,我就是那個藏匿幾十年的街頭塗鴉藝術家!」如此大膽的宣告肯定會引來媒體大肆報導;然而,弔詭的地方也在這

你無法承認他是班克斯

也無法否認他是班克斯

參考資料:

湯和平。(2014)。點頭,搖頭,晃頭,到底印度人要說什麼?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4581

Aurélia Rouvier, Seamus Haley. (2020). Banksy Most Wanted.

Philippa Snow. (2020). MASK UP: HOW THE GUY FAWKES MASK BECAME ONE OF THE MOST ICONIC DESIGN OBJECTS IN RECENT HISTORY. Pin-up. Retrieved from: https://pinupmagazine.org/articles/article-guy-fawkes-mask-v-for-vendetta

Heather Gautney. (2011). What is Occupy Wall Street? The history of leaderless movements. The Washington Post.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national/on-leadership/what-is-occupy-wall-street-the-history-of-leaderless-movements/2011/10/10/gIQAwkFjaL_story.html

MONICA NICKELSBURG. (2015). A brief history of the Guy Fawkes mask. The Week. Retrieved from: https://theweek.com/articles/463151/brief-history-guy-fawkes-mask





CC BY-NC-ND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