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者回憶錄114:「基本煩」和霎眼族
從1985年開始,到1989年六四,中共對香港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起草《基本法》,先是組成有少數香港委員的起草委員會,後又在香港成立了有180名委員的諮詢委員會。兩者都由中國任命,也就是說,由中共選擇的人去參與決定香港人九七後的基本大法。諮詢委員其實只是名銜,幾年來一共才舉行過兩次公眾諮詢。
照道理,在中英聯合聲明的附件一,已經寫明了中國「對香港的基本方針政策的具體說明」,只要把這個附件轉換成《基本法》在人大通過不就完事了嗎?然而,討論來討論去,起草這樣的一個《基本法》竟然耗了五、六年,比世界上所有起草憲法的時間都長。直到香港市民和輿論都感到厭倦,將Basic Law (基本法)稱為 Basic Bore(基本煩)。而具有苦中作樂幽默感的香港人,則從「煩」中取笑,市面出現了「養狗基本法」「床上基本法」等廣告詞。1989年在黃霑的「香港 X’mas」中有林夕作詞的「我的基本法」:「我想去學基本法/程序常令人困惑;我想鑽研基本法/腦海裡一片空白;我想協助基本法,尋覓渠道頭髮白」。
為什麼要耗費這麼多時間?說穿了就是要把在中英聯合聲明中明確的表述,變成模糊;把人民權利最大化的表述,改為國家權力最大化。比如聯合聲明中說「除外交和國防事務屬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香港特別行政區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這裡的權限非常清楚,到了《基本法》,「除外交和國防外」這句話就不見了,變成香港特區「實行高度自治」。這高度到底是多高?人大常委有最後解釋權,而人大常委並非由法律專家組成、而是由政治人物組成的立法機構,即立法權與司法權重疊。此外,《基本法》的行文也有很多不是法律語言,比如許多地方都用了「通常」這詞,「香港永久性居民」是「在香港通常居住連續七年以上的中國公民」;行政長官是「在香港通常居住連續滿二十年」的中國公民等等。為什麼要加「通常」呢?因為既是通常,也就可以有例外,即留下例外的餘地。
《基本法》搞這麼多年的另一個目的,就是把聯合聲明中的「立法機關由選舉產生,行政機關對立法機關負責」的「選舉」變作中國特色的選舉,「負責」變作中國特色的負責。最讓人驚愕的是,學貫中西的著名作家金庸,作為草委的政制小組召集人,竟在《明報》社評中把英國選首相和美國選總統,說成是等同《基本法》所定的由推選委員會選特首,都是間接選舉。他在電視訪問中,不停地霎眼,顯得言不由衷。我以後見到在媒體前不停霎眼的人,發現他們講的大都不是由衷之言。
話說六十年代某一天,多產專欄作家高雄,和幾個也是受歡迎的報紙專欄作家一起飯聚,席中他說了一個觀察,就是寫某樣東西最好的,在生活中做這樣東西就最失敗。寫武俠小說的人是不會打的,寫愛情小說最好的人在愛情上大都是失敗的,寫股經的人在股票市場都輸得很慘,寫馬經的人賭馬也是輸多贏少,寫色情小說的人大都性無能,寫政論的人絕對不適宜從政。金庸當時也在座,一起哄笑,但卻無自知之明。他憑良知寫的政論很有說服力,自從見過鄧小平和參加草委從政後,就在熒幕前成為霎眼族了。
我年輕時就讀了許多金庸以各種筆名寫的小說、隨筆、政論等,從他的文章中學到不少知識和寫作技巧,他的社評曾是我必讀的文章。從他擔任草委後的表現,我也學到了做人的道理,就是高雄所說的,寫作人論政就好,千萬不要從政。
1986年,中國在胡趙領導下,管治算是比較寬鬆,香港大多數人還是認同自己是中國人。但基本法起草的教訓,使我認識到一黨專政的本質是不會變的。領導人一時的開明並不意味著體制會改變。起草基本法,就是中共要把政權的權力最大化,強加在中英聯合聲明的人民權利最大化之上。那時我在電視訪問中說:九七後,如果做教師還可以憑自己的認識去教育學生,做記者仍然可以把採訪到的新聞據實報道,做醫生還可以按照自己的專業知識去關顧病人,寫作人可以憑良知去寫作,做生意的只要不違法可以各顯神通,那麼我還是會選擇做中國人;倘若不能夠這樣做,而必須按黨國意旨並違反自己的心意做事的話,那麼我寧可做一個人而不做中國人了。
這是我最早提出身份認同問題的一段話。當時引起不少討論。很多人不同意,認為作為中國人這身份是不可改變的,如果不能夠按自己的自由意志去做事的話,也應該像先賢那樣,以中國人的身份去努力改變中國。而民主回歸,民主治港,是改變香港從而改變中國的第一步。
我支持他們爭取民主。不過,我是悲觀的。
(原文發佈於2022年2月28日)
《失敗者回憶錄》連載目錄(持續更新)
- 題記
- 闖關
- 圈內圈外
- 殺氣騰騰
- 煎熬
- 傷痛
- 動盪時代
- 抉擇
- 那個時代
- 扭曲的歷史
- 先知
- 自由派最後一擊
- 我的家世
- 淪陷區生活
- 汪政權下的樂土
- 淪陷區藝文
- 父親與淪陷區話劇
- 李伯伯的悲劇
- 逃難
- 愚者師經驗,智者師歷史
- 戰後,從上海到北平
- 古國風情
- 燕子來時
- 在左翼思潮下
- 1948樹倒猢猻散
- 豬公狗公烏龜公
- 《蘋果》的成功與失敗
- 怎能向一種精神道別?
- 自由時代的終章
- 清早走進城,看見狗咬人
- 確立左傾價值觀
- 「多災的信仰」
- 最可愛的人即最可笑的人
- 中學的青蔥歲月
- 被理想拋棄的日子
- 談談我的父親
- 父親一生的輾轉掙扎
- 父親的挫傷
- 近親繁殖的政治傳承
- 畢生受用的禮物
- 文化搖籃時期
- 情書——最早的寫作
- 那些年我讀的書
- 復活
- 不可缺的篇章
- 不可缺的篇章 之二
- 不可缺的篇章 之三
- 不可缺的篇章 之四
- 不可缺的篇章 最終篇
- 沒有最悲慘,只有更悲慘
- 歸處何方
- 劉賓雁的啟示
- 徐鑄成的半篇文章
- 五六十年代的香港人
- 通俗文化的記憶
- 左派的「社會化」時期
- 伴侶的時代
- 那些年的太平日子
- 香港歷史的轉捩點
- 福兮禍所伏
- 香港輝煌時代的開始
- 我們是甚麼人?我們往何處去?
- 二重生活的悲哀
- 《七十年代》創刊背景
- 脫穎而出
- 覺醒,誤知,連結
- 非常有用的白痴
- 有用則取,無用則棄(非常有用的白痴之二)
- 中調部與潘靜安
- 非蠢人合做蠢事
- 接近絕對權力的亢奮
- 無聊的極左干預
- 從釣運到統運
- 那年代的台灣朋友
- 統一是否一定好?
- 台灣問題的啟蒙
- 推動台灣民主的特殊角色
- 中共體制內的台籍人士
- 踩不死的野花
- 文革精神
- 文革締造中國的今天
- 極不平凡的一年
- 批判極左思潮
- 民主假期
- 裂口的開始
- 太歲頭上動土
- 愛荷華的「中國週末」
- 1979年與中共關係觸礁
- 那幾年,文藝的沉思
- 愛荷華的平和交鋒
- 從認同到重新認識中國
- 九七覺醒
- 美麗島大審對我的啟示
- 從事媒體一生的座右銘
- 念茲在茲要記下的輝煌
- 香港前途問題帶來的恐慌
- 從來沒有「民主回歸」
- 和許家屯的一次交鋒
- 牢記至今的一段話
- 從創辦到離開天地圖書
- 《七十年代》和天地分道揚鑣
- 「庚申改革」的流產
- 中共幫我們洗脫左派色彩
- 與徐復觀先生的兩年交往
- 徐先生的臨終呼喚
- 「愛國是無賴的最後防線」
- 守護我們的心智
- 江南案的考驗
- 專權政治逆轉的里程碑
- 「李匪怡」和《香港1997》
- 一國兩制的根本問題
- 港人治港只是誘餌
- 「京人治港」是否較好?
- 「基本煩」和霎眼族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