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無乾土,六月火燒埔。
台灣童謠:月月俏
「正月俏查某,二月俏蛤鼓,三月俏媽祖,四月芒種雨,五月無乾土,六月火燒埔,七月好普渡,八月是白露,九月九降風,十月三界公,十一月冬節圓,十二月好過年。」
俏 siau2
這個字「俏」,是借用字,音siau2, 對應中文是「瘋」義,語意在這首童謠是「熱衷」,其實對應中文是「燒」!切音siau1,《說文》:爇也。而熱字取代爇,所以,【燒】,【熱】是互義字!台語有「燒熱」一詞,有兩個音,一文一白,以別義:
- sio-jiat8:(1)身軀發熱。【例】:身軀 ∼∼。 (2)熱心。【例】伊當teh ∼∼ hit項,bē顧得別項。
- sio-juah8:天氣溫暖。【例】下晝時khah ∼∼。
【sio-jiat8】的第二義,熱心,就是「熱衷」。台語音的【siau2】字一直找不到來源字,教育部字典拿「痟」來代用!來看它的釋義:
- 〔動〕瘋狂、神經錯亂。例:你咧痟,我無欲綴你痟。Lí teh siáu, guá bô beh tuè lí siáu.(你發瘋了,我才不跟你發瘋咧。);起痟 khí-siáu(發瘋)。
- 〔動〕動物發情。例:彼隻狗咧痟。Hit tsiah káu teh siáu.(那隻狗在發情。)
- 〔形〕形容精神失常、發狂的樣子。例:痟人 siáu-lâng(瘋子)。
- 〔動〕沉迷。例:痟股票 siáu kóo-phiò(沉迷玩股票)。
在這裡用到第四義,「沉迷,熱衷,熱門」!所以,這個「熱」字! 可以「有熱而狂」,也可以有「熱烈,炙熱而表現強烈的情慾」,因此,合理推論,台語的siau2, 是從 siau1所擴衍出來的語意!因為,已經偏離本義太遠,於是就造另外一個形聲字,【𤞚】(犬+肖)【玉篇】狂病。有字無證,可以看成是口語字!
「月月俏」是一首描寫十二個月份的童謠,將一月到十二月最流行的社會現象和生活狀況唱出來。「俏」就是流行的意思,透過這首童謠我們可以瞭解到臺灣農民生活的情形,亦可見到各種民間中的習俗節慶。正月新春開始,女孩們都紛紛打扮花俏,展示春裝如蝴蝶飛舞。二月恰逢春耕季節,田理的青蛙總是哇哇得叫著。三月份到了媽祖誕辰,善男信女們都到媽祖廟膜拜,祈求平安順遂。四月正是種芒之時,即為節氣中的「芒種」,而此期間所下的雨,就稱作「芒種雨」,它也有豐收的象徵。如果下了「芒種雨」,到了五月就會雨水不斷,所以土地就「無乾土」(意指不會缺水)。到了六月,很少下雨,原野就像「火燒埔」(被大火燒焦似的)。七月則是人們普度的時候。八月有個「白露」的節氣,屬於秋分的季節。九月的東北季風強而有力,俗稱「九降風」。十月份是三界公的生日,在道教中,三界公包含了「天官大帝」、「地官大帝」及「水官大帝」,而十月份則是「水官大帝」的生日。到了十一月冬至,就提醒大家歲末將近,寒冬已到。十二月就開始準備過年。(參考網頁:)
蛤鼓
這個「蛤」,本意是「蚌類」【玉篇】蚌蛤也。【禮·月令】雀入大水爲蛤。【國語註】小曰蛤,大曰蜃。後,以其音kap,如蛙鳴,古字亦做「蟈kok」【玉篇】蛙別名。【禮·月令】螻蟈鳴。【註】螻蟈,蛙也。【急就篇註】蛙,一名螻蟈,色靑,小形而長股。【週禮·秋官·蟈氏註】蟈,今御所食蛙也。字從蟲國聲。
這個「鼓」字就有意思了!方言音如果找「錯」字,那麼就會依照這個「錯」字演繹故事!譬如:
《詔安縣誌》:「詔人呼蛤鼓,蓋取吠蛤蛙鼓合而名之。」清·陳淏才《花鏡·養鱗介法·蟾蜍蛙》:「一蛙鳴,百蛙皆鳴,其聲甚壯,名蛙鼓,至秋則無聲。」
但是,【蛤鼓】,不是單指青蛙而已!這個釋義還保留在台語中,
《台日典》【kap-koo2】, 蛙の大なるもの。中譯應該是「大青蛙」!
這個念謠拿來用,是為了押 -oo韻! 因此,koo2, 有「大」義! 這個字是【嘏】:【爾雅·釋詁】嘏,大也。【疏】《方言》雲:凡物壯大謂之嘏。《逸周書·卷五·皇門解》:「王用有監明憲朕命,用克和有成,用能承夫嘏命。」嘏命,大命也!台語童謠,《天黑黑》,「...阿公擎(gia5)鋤頭,欲掘芋,掘啊掘,掘到一隻旋鰡鼓(koo2)」,這個koo2, 是指」「大」泥鰍。
乾 ta
「乾」念ta, 教育部寫「焦」其實也是一種訓讀,「焦」的切音是tsiau, 念ta其根據是從「礁溪 ta-khe」跟「礁石ta-tsioh8」的「焦」音符!【焦】釋義:火所傷也。【玉篇】火燒黑也。又炙也。 義不符!
所以回來看「乾」字,切音 kian5/kan1, 這個還比較有可能是 ta音!乾字本義是易卦名。《程頤曰》以形體謂之天,以性情謂之乾。《本義》乾,健也。《釋名》乾,進也。行不息也。當發音是【kan】時,燥也。《詩·王風》中谷有蓷,暵其乾矣。《左傳·僖十五年》慶鄭曰:張脈僨興,外彊中乾。健之義生於上出。上出爲乾,下注則爲溼,故乾與溼相對。俗別其音,古無是也。從乙。乙,物之達也。釋從乙之恉。物達則上出矣。,所以這裡有提到【達】字!切音 tat! 這是從乙字來推有「達」音!也就接近ta,台語說「ta-sip」,就是「乾,溼」二字!(上出爲乾,下注則爲溼)
埔 poo
本義是地名,如「黃埔」,「大埔」都在廣東。現作為閩粵方言。泛指平坦的地方。如:「埔里」、「平埔」、「草埔」、「大埔」。 可能是從「鋪」字而來!把東西展開或攤平放置。例 「鋪軌」、「鋪褥子」、「鋪天蓋地」。
地名的發源可能是「堡」字!它除了ㄅㄠˇ音外,還有一個少有人知道的ㄆㄨˋ音!記錄在康熙字典:【堡】音保。堡障,小城也。【唐書·哥舒翰傳】拔連城堡。堡轉音普。
【堡】 有城牆的村鎮,泛指村莊(多用於地名):~子。馬家~。當發ㄆㄨˋ時, 古同“鋪”,驛站(今用於地名):十里~。 因此,堡,鋪都可指人的聚居地!
聽語音:「堡」它發ㄅㄨˇ音! ㄅ與ㄆ一個都是雙唇音,一個送氣,一個不送氣而已!
https://youtu.be/ekbAlyvdT4o?t=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