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映昕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我的老天鵝,這些作者我都想給滿五個讚!

映昕
·
·

專門推薦優質作者的老天鵝系列又回來啦!上次寫了〈我的老天鵝,我竟然沒有追蹤這些作者?〉之後, @gai @吳郭義 @小西 都分享了他們心中的厲害作者(老天鵝就此成為一個梗,身為第一個使用的人有種莫名成就感XDD)

最近看到站上在討論按讚/不按讚,本人順勢自我觀察了一下我的按讚行為,發現有一些作者,我只要看到名字就會無條件直接五個讚按下去,這種行為有點不理性我知道(掩面)。後來認真思考了原因,這些作者的寫作都或多或少觸動了我的生命經驗,我曾經在電腦前看著他們的文字迴盪許久,漸漸就開始無腦按讚了,用台灣 PTT 鄉民的說法就是未看先推XDD 

來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私藏老天鵝名單~

澄海去年八月就來到 Matters,不過我真正注意到這位作者是前陣子他寫了〈北京凛冬断想〉,我沒有體會過北京的冬天,甚至也沒有看過他文中提到的楊德昌《一一》(我知道 Netflix 有,但我沒辦法用 Netflix 看電影QQ 一定要去電影院,坐在那裡兩個小時,完全把外界拋開)。

看他描寫單純到有點無聊的研究生活,就讓我想到我很愛的散文,柯裕棻的〈行路難〉。讀到〈行路難〉是我大四要考研究所的時候,我在一個南方城市讀書,冬天並不算特別冷。但是讀書讀到一個境界,尤其當時念了很多理論的書,漸漸發現,在鑽研一個研究課題,進入到非常專心的境界時,往往也在面對自己的內心。因為這個領域是我自己選擇的,我選擇了它,它也敲中了我,人生的某部分得以透過讀書重整。


在 Matters 認識馬丹還不滿一個月,但她已經是我會認名字的作者了。讀第一篇文章時,就立刻被馬丹的文字吸引。如果真的要說的話大概是,描寫了北上求學工作的中南部子弟,試圖將自我種植在台北的過程。看似日常的細節,其實都滲雜了與這座城市的搏鬥。因為我也是搏鬥過的人,所以非常理解這種感受。

馬丹也寫過她身為外省第三代的故事。面對家族,她這樣寫:「當我審視自己的父系家庭時,其實所有人都是奮力又醜陋的活著,動盪大時代的小人物其實只想活下去」。


我毫無疑問是 @后前線KMnese 金門系列的超級大粉絲!!我一直對國界、邊界的故事很有興趣,在 Matters 上面也有一些朋友寫過這類的文章,收集在這:〈活在兩岸前線的人們,如何理解對岸〉(選擇「最新」有全部的文章)。去了兩趟金門之後,對於金馬現在的狀態充滿各種好奇心~

@后前線KMnese 早期寫的主題是金馬獎(其實也就是去年 11 月左右XD),有次我在某則留言下面發現他是金門人,就超興奮的,因為這樣可以凹作者寫金門的文章,因為很難得在站上遇到金門人啊~從金馬的角度理解兩岸關係,跟從台灣本島理解兩岸關係一定很不一樣,這從金門、福建跟台灣的相對位置就可以略探一二。但是到底有多不同呢?金門人生活在前線的生活經驗又是如何呢?歡迎大家讀作者的金門系列喔~


@ShiangYiLee iLee 是長期在台灣東部某知名稻米鄉鎮(看她的文章應該就很好猜XD)生活的作家。願意回到地方耕耘的人都是值得敬重的,如同 ShiangYi 最新這篇在談文字工作者職涯的文章所提到的,在鄉村,文字工作者的工作選項會更少,而 ShiangYi 在回鄉的這幾年時間內,做出了很多很棒的記錄或報導。我們對台灣社會的認識,就需要從這樣的記錄開始。

特別推薦這個系列〈石牆之內,歷史之外—農莊的最後一位老兵〉,引用作者的文字來介紹:「(從)一位基層士兵的視角,去窺見戰爭運作的本質,看到戰爭難民、基層士兵、勞工這三個身分是如何在張伯伯的生命軌跡中交疊」。我是去了池上才知道,原來我們現在看到的很美的池上稻田,最早是由一批如今稱為老兵的退役官兵開墾的(這篇文章有很詳細的耙梳)。如果你去過池上伯朗大道,真的很推薦讀這系列,會對這個台灣知名景點有全新的理解。

大家有沒有你自己的老天鵝作者五讚名單呢?歡迎分享推薦~~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