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佛系媽媽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分享不分享

佛系媽媽
·
·

家姐和細佬還在幼稚園的時候,每次有生日會或學校活動派糖果,家姐取得的糖果都比細佬多。那時候我還未學善養,想要教孩子分享,都會叫家姐分一點給細佬,覺得這樣才「公平」。

後來有一天,家姐問我有多少錢,問我有沒有幾千元,我說有,家姐便叫我分一點錢給她。

我說:「錢是我的,為甚麼我要分給你?」
家姐答:「你有幾千元,我只有幾十元,為何你不分給我?」
我反駁說:「李超人有幾百億,怎不見他分給我?為何你會覺得擁有多的就要分給少的?」

等等!擁有多的要分給少的,不是我之前一直教她的嗎?!
自己打自己臉,別要打得那麼響好嗎? 🙈

學習善養後,我認識到「強制分享」的不良後果。被教導分享的孩子,很多時只會因為「要做到大人期望」而分享,而不是因為真心想要分享。
我們教導孩子分享,到底是想孩子有慷慨的心,還是只有分享的行為?
慷慨的心並不是靠講道理來建立的,而是靠同感心。
我們越是強制孩子分享,就越阻礙孩子的同感心發展。
我們可以邀請孩子分享,同時讓孩子知道,不分享也是可以的。

如果孩子會因為不肯分享而被教訓或懲罰,長遠更可能令孩子覺得不分享是錯的,會因為不想分享而內疚,令他們長大後都會強迫自己分享,不懂劃界線。

我自己便是一個好例子了。有很多時候,就算我不想分享也會主動分享,然後又深深不忿。有時我不分享,又會十分內疚。無論分享或不分享,我都不好過。而我無償分享的內容不限於物件和金錢,也可以是時間、勞動力、知識、甚至是同感心。

後來我沒有再遊說孩子分享,卻漸漸地發現孩子有時會自發地分享。他們會根據自己的狀況、對象、心情、內容而每次作出不同的決定。而無論他們分享或不分享,都是一個自在的狀態。

雖然有時他們不分享,會讓我有不自在的感覺,尤其是在社交場合,會讓我感到尷尬,但我努力提醒自己盡量不干預,以免這「強制分享」的後遺症再一代一代的傳下去。

有同樣困擾的朋友,推薦善養繪本《分享》,書內以有趣的故事圖文,讓家長和孩子可以一起探索分享的界線❤️

分享繪本:
https://www.ediversityse.com/product-page/%E5%88%86%E4%BA%AB

一套五本善養繪本:
https://www.ediversityse.com/product-page/%E8%8A%8A%E8%8A%8A%E5%92%8C%E6%AF%94%E6%AF%94-%E5%A5%97%E8%A3%9D-%E5%85%B1%E4%BA%94%E5%86%8A

* 以上為筆者受善養、佛學、inner child journey、IFS等不同概念啟發的分享,有機會與原本概念有出入,如有疑問或建議,歡迎友善留言討論。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