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sion history and IPFS entry, back to latest
閱讀筆耕
IPFS What is this

Content Hash

《後綴》採訪 @旅讀從心|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於心

閱讀筆耕
·
·
他無拘無束,追隨本心。他喜歡旅行、閱讀、做志工。他以微光盡綿薄力量,以創作探索 Web3 世界⋯⋯。

《後綴》採訪寫作營 A 組:@閱讀筆耕 採訪 @旅讀從心

喜歡旅行、閱讀、做志工。以微光盡綿薄力量,以創作探索 Web3 世界⋯⋯。
旅讀從心


■ 緣起

初時見到 @旅讀從心(以下簡稱旅大),就知道有很多問題想請教(拷問),正好是他暱稱的拆解——旅、讀、心。

恰好與旅大同處兩個線上讀書會(其中一個是 @雨果.Hugo 創立的 公益讀書會)社群,從他平素群裡發言得知,他喜好登山,本身亦是鐵道迷,而且還划龍舟呢!可謂是上山下海(水)無所不包啊!好奇他對「旅」這件事情的想像與憧憬。

從他的 新人報到打卡文,及後來觀影 《時代革命》,乃至選書風格——《香江神探福邇,字摩斯》、《13・67》,字裡行間,不是第一次流露出他對香港這片土地的珍視。也想一探旅大的閱聽之路養成記,特別是那一份人文情懷,這是關於「讀」的部分。

旅大開啟一個名曰 志工二三事 的連載專題。最新的一集是 易讀本培訓 I,聊到訪客的多元性,例如可能碰到小學生或心智障礙者團體,除了得顧好講解內容品質外,溝通的方式更是一大考驗。很需要關心、熱心、細心、耐心與同理心吶!也將為大家揭開這段志工之路的「心」路歷程。



■ 訪談紀實

Q1:能為馬特市的大家,簡短一分鐘「電梯簡報」自我介紹嗎?

哇!不虧是筆大,馬上就應用到讀書會的討論主題(有一期練習自我介紹開口破冰),我還沒想過自己的「電梯簡報」會有什麼樣的內容呢!這是我第一次體驗(笑)。

咳咳!大家好,我是 @旅讀從心,跟筆大同屬一個讀書會,然後被介紹到 Matters,因為喜歡旅行與閱讀,感覺是很一般般的興趣吶!喜歡無拘無束,追隨本心,所以才這樣取名。

來到 Matters 主要是想掙脫 FB 的束縛——對!不是偶像的我也有偶包在——在一個沒有人認識我的地方,記錄自己的所想、所得,並抒發心情。原本只打算寫讀書心得旅行經歷,但沒想到 Matters 的市民們是如此熱情、友善,鼓勵我想分享其它事情,才催生出 志工二三事 連載。其實也挺想寫追星系列文,是年少輕狂的回憶,值得寫下來呢!深怕金魚腦的我,會把這些事情都淡忘了(笑)。

想寫的東西很多,希望早日把腦中構思的企劃一一實現。這時候可能需要使用 子彈筆記,讓目標早日達成,如果對我的文章有共鳴,歡迎大家多多與我交流喔!



Q2:你的馬特市英文 ID 是 michenhk0927,埋藏了「hk」的小彩蛋,為大家說說你對香港的記憶,又為何對這片土地充滿近似執著的熱情。

哈哈!我叫吳愛港就是我愛香港,一瞬間《與龍共舞》的片段映入腦海中。

記得從小就是被香港娛樂圈餵養。廣東歌、港片和香港明星浸入我的生活,在充滿學業壓力的生活中是逃離現實的良藥;當時的香港對懵懂少女(笑)來說應該是既親切又陌生吧!因為它形象是燈紅酒綠、五光十色、充滿活力的不夜城,貌似比台灣繁榮進步,但那裡的人們和語言又有種熟悉感。憶當年,我的第一個夢想,是長大以後一定要去 紅磡 看演唱會,這個企盼不久後就實現,大開心。

劉德華演唱會,香港,2011 年

因為小時候嚮往香港,開始出國旅行後,幾乎是年年往香港跑。體驗當地街頭特色、(淡薄的?)人情味、快速的生活步調(對「電扶梯的速度」印象深刻)、令人血脈賁張的賽馬(想在投注站把鈔票灑向空中)、還有在 紅墈 新年倒數的演唱會⋯⋯。不論是還沒踏上香港前,或是年年往香港跑的回憶,那些情感,激動又悠長。我常常被朋友虧,說香港簡直是你的第二故鄉呢(笑)

香港回歸中國後,也關注著到底發生哪些變化(果然溫水煮青蛙,中國的手越伸越深)?

近些年來,娛樂重心轉往韓國的我,已經鮮少「回」香港。加上疫情關係,還有政治上的劇烈轉變,不禁讓我越來越感嘆,不知何時會再踏上香港這塊土地?現在只能從電影、書籍或是文章中關心,所以只要這些作品與香港有關,就會特別吸引我的目光(眼裡自帶關鍵字掃描)。

筆大真厲害,居然發現我對香港隱含的熱情,而且用詞超精準,的確是莫名地近似執著,有種憨直專注的一種單純在。



Q3:關於「旅」,你最深刻的一次經歷是?大疫年間,應積累不少能量蓄勢以待,有什麼中長程具體規劃嗎?

這題實在太難,是要怎麼選出最深刻的一次經歷啊(笑)?

以出國而言,我去過冰島、土耳其、韓國、中國、柬埔寨、日本、香港⋯⋯但無論去什麼地方,我覺得在旅程中,最深刻的都是在與人交流的那份感情

  • 在冰島,看到極光著實讓人興奮。另有一段經歷是在看不到盡頭的 黑沙灘,與不肯拋下對方的朋友們,牽著落鏈的單車孤獨地走著(蠻像 MV 場景,彼此都不肯離開、要讓對方先走,不知道是在演哪一齣),見證到友情的可貴,一輩子的朋友。
冰島行
冰島行
  • 在首爾,朋友們傻傻地跟著我(也不怕被賣掉),抵達根本不是景點的近郊社區,無畏路人的眼光,打開 iPad 跟我一起模仿著韓劇劇情,拍下一張張四不像的照片。
  • 在日本,朋友爬富士山時出現高山症狀,我們緩慢一步步前進、分享氧氣罐、陪伴著加油打氣,最後一起擁有山屋初體驗,與登頂的喜悅。
  • 即使是國內獨自旅行,在鹿野高台被好心人載回車站;或是在後壁鄉間與陌生人的不期而遇、觸發我學習攝影的契機;還是發現同桌共同早餐的人,居然是前晚造訪餐廳的老闆娘,相談甚歡後留下 FB 聯繫方式。
登山

我之所以喜歡旅行,是因為覺得在外地會特別放鬆,對事物更容易產生好奇心,覺得所見所聞都很新鮮。進一步細想,不見得一定要出遠門旅行,其實當心態改變,到什麼地方都可以有這種感覺。疫情期間,不方便去外縣市旅行,自己就會在熟悉的區域營造旅行的感覺,像是換不同的路線(譬如以前都右拐,這次左轉再繞個圈)到相同的地點,便會看到以前不知道的風景、新開的餐廳、可愛的狗狗,連對植物眼盲的我都會感受到四季更迭;或是轉換交通工具(原本搭捷運或公車,趁天氣好便以單車代步),在不同的速度看相同的景色,也會有迥異的體會。

大疫年間,在台灣也盡量完成一點目標,像是划龍舟、完成台北大縱走、參加大甲媽祖繞境(從當天晚上十點多從鎮瀾宮起,走到隔天清晨六點多抵達龍井,深夜的遶境非常有趣),不用出國也能有很好的體驗,光是在台東池上待上幾天,也很棒呢!

划龍舟/台北大縱走
大甲媽祖繞境/台東池上鄉

我對旅行沒有制定中長程的具體計畫。通常只是訂立個目標,當契機浮現就馬上行動,便自然成行啦(真的是個「從心」的人)!我想去的地方都需要些體力,所以對我來說重要的(計畫)是保持身體健康,想要出發時才不會有所顧慮

當完成冰島行跟登頂富士山後,的確是有其他景點想完成,一個是秘魯的馬丘比丘,一個則是踏上西班牙朝聖之旅,另一個則是到西藏去走走,不過都需要很多時間呢(笑)!

最近看到 Angela Chen 的文章,之前湧現過的「徒步環島」想法再度出現(對啊!我在完成單車/火車環島後,怎麼就忘了徒步環島呢?哎呀!果然是金魚腦)。剛剛說的那三個出國壯遊目標,可能在短期無法達成,那麼分次徒步環島倒是我的新選擇,所以可能會從這項開始呢



Q4:關於「讀」,平常喜歡看什麼類型的書籍?從小到大你最喜歡的一本書?為什麼?我見你是電子書閱讀器的使用者,數位閱讀體驗還習慣嗎?

平常喜歡看旅行文學(因為我愛旅行)、哲學(常常想不通,就懶得再想),之後也喜歡看商管類、心理學的書,至於心靈雞湯偶爾也「進補」一下。但對於科學類真是苦手。

到目前為止我最喜歡的是《小王子》,高中時讀起來一點感覺都沒有,還懷疑這本書怎麼會有名,隨年紀增長才發現不簡單啊!能用淺白的文字以及單純的人物深藏寓意,而且插畫都超可愛的,連各項周邊或是展覽都吸引人,怎能不愛上它?

mooInk 6S

閱讀電子書的習慣,是從去年雙十一購物節買下 mooInk 6S 開始。起初是為了攜帶方便,便於在等候(遲到的)朋友、或是上下班通勤時打發時間;用閱讀器可以「打包整座書櫃」,讓我不用煩腦每次出門時,究竟要帶上哪一本紙本書?

使用的過程中,發現和事前想像的不太一樣,本來打算用閱讀器整理工具書並撰寫心得(因為可以畫線註記),到頭來還是翻紙本書編寫綱要、查詢重點方便得多。不過,我也發現用閱讀器看「小說」是絕佳拍檔,以前幾乎都沒在看小說的我,現在小說一本接一本,現在只覺得想看的書越來越多,好苦惱啊!

電子書與紙本書我都喜歡。兩者都是讓知識便於傳播的工具,各有其優點,毋需偏廢、褒揚或貶低某一派別。電子書輕巧、收納方便,購買書籍的成本變低(雖然閱讀器本身貴鬆鬆);紙本書(對我而言)較容易吸收記憶,也比較適合收藏(有紀念性或是攝影作品類),而且我喜歡翻閱、撫摸紙張的感覺。

突然想到,若某一天想把自己發表過的作品製成書籍,以電子書形式出版,是比較容易入門的。

找到適合自己閱讀的工具,盡情沉浸在書香世界,才是最高。



Q5:關於「心」,是什麼樣的因緣際會讓你接觸志工服務呢?從事多久了?有遇過什麼特殊的情況(例:奧客)可以和大家分享嗎?

都是水到渠成吧!平常喜歡看歷史古蹟、聽歷史故事,跟那些被緬懷的主人翁相比,一直覺得自己渺小又微不足道,但又很想為社會做點什麼,遂有萌生擔任志工的想法;到 紀州庵 參加講座,留下聯絡資料,沒想到不久後,它的電子報剛好就有招募志工的消息。很多事情,好像冥冥中自有安排(我想說一切都是天意 🎵,一切都是命運 🎵,終究已注定 🎵)。

從 2018 年 8 月起開始實習,成為志工也快滿四年了。

志工導覽, 紀州庵

志工的確算是服務業,會碰到形形色色的遊客,也擔心其中有奧客。

幸運的是,大部分的人都蠻友善與包容,還常常鼓勵與讚美我們,大概是一開始就知道我們(志工)身份的關係吧!另一方面,紀州庵是古蹟,有一股肅穆莊嚴感,或許是這個緣故,來的遊客比較不好意思在這兒大鬧脾氣、製造噪音?

沒有碰到奧客的印象,倒有幾件印象深刻的事:

  • 當我在新館(餐廳)邊看電子書邊值班時,用餐訪客講話聲音大到我完全看不下書,聽到「台新、彰銀、郵局⋯⋯的存摺」的對話無限回放,心想這是在報股市明牌嗎?才知道是兩個家族在爭吵財產,甚至還有偷錄音和下跪的橋段。心想:「如此八卦、狗血的情節,居然在我面前真實上演?」;之後回到舊館(古蹟)值班,發現他們當中的兩位,餐後也來到古蹟懇談(怎麼這麼有緣份?)。又無意間聽聞,年輕一輩似乎因獨力照顧久病的長輩,ㄧ副身心俱疲導致情緒崩潰。唉!果然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 紀州庵有次辦 阮義忠 老師的攝影展,我恰巧在開展日值班。當天嘉賓雲集,除了阮義忠老師外,我還看到 李屏賓 攝影師本人,但也不好意思去要簽名;值班完畢(也是典禮結束之時)走出紀州庵,發現我哥哥的車居然停在外頭,想說他何時這麼好心,想要載妹妹回家?正打算開心跟哥哥打招呼時,李屏賓竟往我哥哥的車走去,原來是李屏賓叫 Uber 叫到我哥哥的車啦(笑)!
  • 疫情期間的訪客要填實聯制跟量測體溫。但有夥伴值晚班時,明明沒人走進古蹟,儀器突然發出「體溫正常,請配戴口罩」的聲音,就當是昆蟲、蚊子飛過吧(抖)!
志工導覽, 紀州庵

當志工時,除了汲取歷史古蹟的知識,為民眾解答疑惑之外,館方亦開設培訓課程,讓我收穫滿滿。

曾請劇團開表演藝術培訓課,教我們如何舒展身體、用聲音表演;也有生活取材編輯課程,讓我們採訪鄰近店家,集合文章製成小冊;定期舉辦微旅行,聯繫志工們的感情。我沒想到出社會這麼多年,還能結交到許多「非關工作」的朋友們,感覺幸福。



Q6:你的自我介紹欄位,提到「我所知者,便是我一無所知」這一句話,這是你的座右銘嗎?為什麼?你對(在馬特市)寫作的感想、心得、收穫是?

我所知者,便是我一無所知」是 蘇格拉底 為人熟知的一句話。

研究這句話的意思,大家有不同見解,有人主張這是自我推翻(self-refuting)的問題:如果蘇格拉底知道「我一無所知」,他便不是一無所知。或是蘇格拉底根本不會只知道「我一無所知」,他知道的事物可多著呢!例如他知道他是蘇格拉底⋯⋯。

雖然我喜歡看哲學書,但並不是個喜歡鑽研的人,只是單純喜歡這句話罷了。因為好多人的通病就是以為自己無所不知(怎麼可能啊!),但關於一件事物的認識或學問,應該都不會有止境的吧!尤其要解決問題的方法也不見得只會有一個。若能抱著這種謙遜的心態,才能認真地了解每件事物或行為,避免過於自我及獨斷。

志工導覽, 紀州庵

其實,我的座右銘是「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於心」啦!只是沒寫在個人首頁(笑)。

追隨本心,樂於在 Matters 書寫,喜歡這裡的清爽簡約;以文會友,沒有其它因素、利益糾葛,只有最純粹的釋放。

誠如第一題所說,當初想脫離 FB 的束縛才到 Matters,在這裡感受到寫作的快樂,無須考量到現實生活裏的人際關係、單純只寫自己所想;或是轉換成策展人的身分,思考要在陌生的環境中、展現何種個人風格,有一種全新的自己,在另一處展開的感覺



Q7:承上,關於「以創作探詢 Web3 世界」截至為止你感悟到了什麼?和 Web2 時代相比,你的感覺如何?

自己還是個 Web 3.0 世界裡的小白,只知道最大特色就是去中心化、平台由大家共同治理、平台不屬於任何人、數據分散式的儲存在各個角落,所以沒有任何大機構能夠掌控。

還有去中心化自治組織所發行的加密貨幣。進入 Matters 原本只是想寫點東西,卻因為有讚賞公民機制,賺取 LikeCoin 的額外收穫,才開始涉入幣圈(其實一腳根本還沒有踏進,只有腳趾頭進去而已 lol),感悟到這世代的更迭也太快了吧(我是個老人 lol)!

Web 3.0 對我來說仍像盲人摸象,不過卻可以從熟悉的創作來探詢。透過發表文章賺取 LikeCoin、學習怎麼在 Osmosis 流動性挖礦、創K噴與小狐狸錢包,拿到人生第一個 NFT 還有 POAP,也加入 Discord 參與討論⋯⋯種種一切,對我來說是新大陸。迷惘、新奇也有些茫然,只能先且戰且走啦(再度重申我真的是老人啊 lol)!

以前 Web 2.0 時代,大家已習慣在社交網路上互動就好,不需處理太多事務。只是我們賦予這些科技巨頭(Google、Facebook⋯⋯)太多能力。它們一方面拿著個資訓練 AI 開發各種工具;另一方面,它們也對個資投放廣告換取金錢。過於「中心化」掌握了言論審查生殺大權,隱約感受到一股反動力量,是 Web3.0 崛起的原因之一吧

我還沒有參與平台共同治理的體驗,是個對議案投票冷感的小白,覺得 Web 3.0 雖然可以對抗 Web 2.0 興起的巨頭們,但事實並非全部美好。我會擔憂 Web 3.0 因缺乏大台控管,面對假訊息、網路犯罪、洗錢、詐騙⋯⋯執法將更困難。除了加密貨幣外,人們是否有意識及意願一起投票處理各項事務?我不禁想:用來改善 Web2.0 時代存在問題的方式,真的只有「去中心化」一途嗎?有沒有其它方式呢?或是某些領域使用去中心化就好?哎呀!金魚腦老人不適合再想下去了(笑),我還是先以創作為主,慢慢地了解 Web3.0 就好。



本文是《後綴》採訪寫作營的成果發布。

受訪者:@旅讀從心
採訪者:@閱讀筆耕
採訪編輯:@Jeger @蔡凱西

有興趣參與《後綴》採訪寫作營的市民們,可以前往《後綴》採訪寫作營:陪你採訪一位市民 了解詳情喔!

CC BY-NC-ND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