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帝國與航路?我讀《帝國航路:從幕末到帝國,日本走向世界的開化之路》

蔡凱西
·
·
IPFS
·

本文由作者同意轉載於麥田出版社臉書粉絲專頁,以及被選入方格子「熱門文章」

1840年代,在英國政府敕許下,P&O輪船公司(Peninsular and Oriental Steam Navigation Company)開設了英國至埃及亞歷山卓的航線,是為「帝國航路」的濫觴。

直到1867年,蘇伊士、加爾各答(印度)、可倫坡(錫蘭)、檳城(舊稱檳榔嶼)、新加坡、香港、上海、長崎、橫濱等地,都在這二十多年間,陸續成為帝國航路向東延伸、營運,所停靠的港口。

這樣的一條航路,聯繫起19世紀中葉以降到二戰結束之初,東亞與歐洲間的海上交通。各種歐亞旅客,諸如各國外交或視察人員、留學生、探險家、富裕層、移民、移工等;與各種貨物,例如P&O公司曾經接手運送鴉片的業務,這些客貨,在此航線上往來不絕。

https://www.antipodean.com/

當時亞洲擁有廣大殖民地的英、法兩國,多有遠洋輪船公司投入這條航線的營運,而1890年代以降,日系的日本郵船與大阪商船會社,也先後插足於帝國航路的經營。

從橫濱港出發的輪船,途中停泊長崎(後來還有神戶)、上海,一路往西之後,除了法籍輪船會在法國所控制的西貢入港,其餘的寄港地,不是英國的殖民地,就是英國所支配的海峽、運河(例如亞丁、馬爾他、直布羅陀)要衝與勢力範圍。


早年的隨幕府遣歐美使團出洋數次的福澤諭吉;密航出洋的各藩留學生如伊藤博文、井上馨;隨岩倉使節團出訪歐美,並留法求學的中江兆民。日清戰爭前後至歐戰期間赴歐的作家,有夏木漱石、島村抱月、德富蘇峰兄弟、永井荷風、與謝野晶子夫婦等,而時任遞信省官僚,後來擔任台灣總督的田健治郎也是旅人之一。


而1920年代以來,則有皇太子裕仁訪歐之行;矢內原忠雄負笈歐洲,與進行文藝巡禮的武者小路實篤。可以說1860至1930年代之間,在帝國航路間行旅往來的日本人,與日俱增,各種身分、職業、階層,與出洋目的,不一而足。

這些知識菁英,將沿途見聞,以遊記、日記、書信、輿地誌、案內書等體裁文本,記錄下船旅體驗、直觀的見聞感懷,或旅後的沉澱追憶。他們在此航路間的單程或往復旅行中,英國的亞非殖民經營,都是很難不迴避觀看的課題。

此處的「帝國」所意指的,不光是英法這種已豎立起海外殖民招牌的帝國主義國家,也包括後進加入帝國主義俱樂部,在此航線與西方列強競合,展現海外雄飛野望的日本。


本書在撰寫問世之前,日本已有幾本關於近代遠洋船旅史的著作,和田博文的《海上的世界地圖》就是其中之一,兩書的台版中譯則是時隔三年先後出版。這兩位作者,在各自著作中討論這段旅行史的年代斷限,與歐亞船旅移動空間,皆有高度的重合。

不過呢,兩書基於研究專業上不同的守備範圍,所呈現的旅行史關懷,則有不同的重點。和田博文的閱讀心得,我自己寫爆了兩篇,就不再贅述了。簡單來說,和田博文為讀者所展開的,是一幅近代日本旅人們,在亞歐航路間的船旅經驗中,所認識與想像的世界圖景,並藉以反芻自身旅行的意義。

而以近代英國史、帝國殖民與國際關係為專業的木畑洋一,則是將鏡頭拉近,檢視亞歐航路,也就是書中所指的「帝國航路」間,旅人移動於此道途中,對日不落的大英殖民帝國,在1860至1950年代,從日正當中、動搖到夕陽無限好,從而思索維新日本,與帝國形成、擴張的日本,與敗戰後的日本,應該往何處走。


日本人的帝國航路見聞,及其對英國殖民地的觀察,背後所呈現的亞歐觀、日本觀的變遷,往往伴隨著日本國際地位與政經實力升降、歐亞列國局勢,與殖民地人民對母國的依違密切勾連。

1890年代以前,銜外交使命訪歐的使團成員與留學生,對英屬殖民地的道路、洋房、瓦斯燈、電信等現代化設施,投以新奇與驚異的眼光;而另一方面,他們也眼見被殖民的亞洲人,除了受殖民者過酷役使,居家環境也髒臭、落後,被日本人賦予了野蠻未開化的印象。

這些歐亞落差的衝擊,使其深自警惕,意識到再不設法富國強兵,就只能等死,落入與其他亞洲地區被殖民的命運;他們也在旅途中用心觀察參照,為日後導入西洋的事物與制度做準備,摸索日本走向近代國家的形貌。

時序進入1890年代至歐戰,隨著日清、日俄戰爭、英日同盟等事件所取得的領土、利權與外交展獲,加以日本郵船會社在帝國航路上插旗營運為大日本帝國與英法航權的競逐揭開序幕。

過去出洋不得不選擇外國籍郵船的日本人,至此可以選擇日郵直航歐洲,歐戰之後更有大阪商船可以選擇,他們移動的視線裡,多有日本國威遠播的實感。例如在英領的新加坡,見到日製人力車、停泊的日本軍艦、日貨充斥市面,在旅人的眼中,無不象徵著日章旗在異域隨風飄揚,意氣滿滿。

日本郵船株式会社渡航案内(1916);圖片來源:日本國會圖書館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948469

屢次以戰勝國之姿揚威國際的日本,先後領有台灣、南樺太,以及滿鮮的特殊權益,甚至其後日韓併合,多有旅人在航路間,觀察西方列強的殖民地經營政策的優缺點,由此思索適合日本帝國殖民統治的策略。例如英國殖民香港的經驗能否採用於台灣,以及避免被殖民者因為接受高等教育所導致「覺青」出現的警惕。

歐戰以還,德俄土奧四大帝國解體,而民族自決的風潮下,印度、埃及等地的獨立聲浪,莫不使歐行的日本人,感到英國對殖民地的支配力日趨鬆動。反觀日本以戰勝國之姿,獲得委任統治南洋群島,與皇太子裕仁訪歐,所到之處的接待規格,皆被視為日本強大國力的展現。

至於旅居國外的日本人,受惠於戰後日圓的一度高漲,生活較前優渥,尤其旅歐留學生見到書籍相對低廉,總是恨不得把書店給買爆。

英國如何因應所屬殖民地在歐戰後的反英情緒,與獨立運動衍生的示威衝擊,莫不成為旅人在帝國航路行旅中,最有感的體驗。尤其埃及1919年革命與朝鮮三一運動同年發生,對歐行的日人而言,就如同日英兩國殖民政策對照組一般的存在。

1923年赴歐視察的朝鮮總督府官僚,對三一運動之後所採行的「文化政治」頗感自豪,肯定英國的殖民建設完善之餘,更流露出日本的殖民統治已足為西方模範的優越感。

以上,憑藉數個月前閱讀原文的記憶,寫下對本書內容梗概,其他的爆雷我得就此打住。


以小專欄的形式,作者亦簡單介紹了清帝國官派赴歐的知識人,在帝國航路移動間的旅行視線,作為日本的對照組。

19世紀中葉的晚清海外遊記、出使日記,也承載了當時清國知識人在帝國航路間移動的見聞,但中文學界似乎仍未以多年積累下琳瑯滿目,且已問世的學術研究成果為基礎,試圖架構起像《海上的世界地圖》和本書這種帶有全景視野的旅行史著作。

當然,也不排除是我眼花,讀書有所遺漏,說錯歡迎指正。

而在台灣,日翻中的鐵道史或鐵道旅行的書籍,似乎多得是大牌作家、學者可以寫個導讀、推薦序,或在書腰上掛名。不過,本書與《海上的世界地圖》一樣,未有掛名的推薦者或序言,引導讀者進入這段百年前亞歐間的船旅史。

我真的是很想看看台灣眾多炙手可熱的旅遊達人、旅遊作家、研究旅行/旅遊文學或觀光的專家權威學者,怎麼來談這類的書。

本文改寫自:【閱讀紀錄】還是要假裝沒有中譯本這回事:我讀《帝国航路を往く:イギリス植民地と近代日本》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蔡凱西Cathy Tsai | 蔡凱西 台北人 / 不專業旅人 / 流浪中的學術人 / 研究旅行史與旅行文化的不良歷史學徒/《後綴》假掰文青誌編輯群 在出門旅行、閱讀,與作古的旅記文本中持續穿越 佛系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travelhistorystory 合作邀約:misiaa2001@gmail.com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2024年度問卷】略有小成的一年(吧?)

來共此一連憂夢吧:那些年我們看過的瓊瑤究竟有多恐怖

鴉片煙霧吞吐間的王道樂土:我看漫畫《滿州鴉片小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