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怎麼這樣?!|初來乍到10大文化衝擊 (一)

凱莉妞德國日記
·
(修改过)
·
IPFS
·
不知不覺也在柏林生活了三年,當初剛搬過來的時候其實也默默花了很長時間去適應新環境、新文化和新生活。

剛來的時候德文實在爛到不行,生性內向又怕生的我,在語言不通的狀況下,連去跟櫃台換零錢投推車,都是如臨大敵的挑戰。我都要做足10分鐘的心理準備,練習一下問句才敢上前說話。

每每都感到很心累,常常想到在台灣的家人和朋友,又想說 : 算了吧!乾脆回去台灣好了,我在這裡折騰自己幹嘛呢?

當然最後還是咬牙撐過來,生活習慣和價值觀也漸漸被「德國化」,雖然柏林相對德國其他城市來說已經算是容易上手的都市。

由於外來移民很多、對不同種族跟文化的包容性高,大部分地方都可以用英文溝通;但還是會有很「基本」的德式規則暗藏在日常生活裡。

今天就來分享剛到柏林的時候,發現的10大有趣生活差異。

#1 垃圾桶旁的啤酒瓶

有沒有注意到,走在路上常常會看到橘色的垃圾桶旁,放著許多啤酒瓶?

一開始還想說,大家也太沒公德心了吧!為什麼不丟進去呢?放在外面被踢到多危險。

甚至有時候在地鐵上也有空瓶擺在地板上,常常隨著車子的晃動,滾啊滾的~~

後來才知道我誤會大了。

因為德國的啤酒瓶是可以回收換錢的,在購買的時候會收取 8-25 cent不等的 Pfand,之後把空瓶拿去超市的機器回收就可以把 Pfand拿回來,主要是鼓勵大家要有回收的習慣。

除了啤酒瓶,只要瓶身有下面這些標誌的其中之一,就可以回收。

我記得以前台灣也有這種制度,小時候常常幫我媽把米酒頭的空瓶拿去便利商店回收換錢,後來就取消了。

天氣好的時候,德國人喜歡在公園邊曬太陽邊喝啤酒,常常喝完就會直接丟棄,誰也不想為了那幾cent抱著瓶子大老遠拿回家回收。

據說,原本大家都是直接丟進路邊垃圾桶,所以一些靠回收維生的街友,必須把手伸進去窄小的垃圾桶裡撈空瓶。

因為手部沒有保護措施,又沒辦法看清垃圾桶內的情況,常常會被破碎的玻璃、尖銳的物體割傷。

後來大家為了讓街友不要因此而受傷,開始宣導將空瓶放在垃圾桶旁,不要丟進垃圾桶,減少街友受傷的機會;空瓶的 Pfand 也成為另一種援助街友生活的方式。

所以,在街上看到空瓶請不要隨意拿取,那可能是街友下一個晚餐。

下次,喝完啤酒飲料,也請把空瓶放在垃圾桶旁邊,會有需要的人帶走它們。

這是 #德國人的溫柔

#2 手忙腳亂的結帳時刻

剛來的時候每次去超市都超級緊張。

一是擔心聽不懂店員說的話;二是擔心動作太慢被白眼。

但通常店員不會跟你說有的沒有的,頂多就是「有沒有會員卡?」、「要不要集點的點數?」以及「這個菜你沒有秤重批價。」

(但是我很菜,所以我怕)

通常我們一周會去超市一次大採買,把當周的食材買好買滿,所以分量會很多。

有時候為了周末有更多時間出去玩,周間我會一個人去超市買,這個時候就恨不得自己有八隻手。

超市的結帳流程是這樣的 :

把推車上的東西放上輸送帶 → 放上檔版跟下一位結帳客人的東西分隔 (一定要放檔板!!!) → 收銀員開始刷條碼 → 把刷完條碼的東西放回推車/購物袋裡 → 刷卡或現金結帳

好像其實很簡單,但是因為東西數量很多,一個人要花更多時間完成這些事情。

有時候收銀員刷條碼刷的超級快,東西來不及收就會整個卡住,然後又要拿錢包、找零錢和收錢包,動作稍微慢一點,就會感受到收銀員跟排在我後面客人深深的注視。

後來就練就一個 SOP,在排隊結帳的時候就先把錢包/卡片和購物袋拿好,刷完條碼的東西先不分類全部丟回推車,之後再慢慢來收。

雖然可能等待的人沒有不耐煩,偶爾會有老人家動作比較慢一點 (當然這很能理解),但我觀察過德國人常常都超級順暢的完成這一系列流程 (畢竟他們練了好幾年啊)。

有時候只買1、2樣小東西的時候,就會想要用現金,把很重的零錢用掉,但是零錢大到從2歐、1歐,小到10 cent、5 cent、1 cent,每次在那邊找零錢找超久(腋下都濕了),我也想要流暢又瀟灑的結帳啊!!!

#3 網路吃到飽是場夢

在台灣,手機網路吃到飽是一種常態,流量不夠這種事情已經八百年沒有發生在我身上;沒想到,到柏林後就開始斤斤計較流量的日子。

一開始我嚴重地患了「上網戒斷症候群」。

得到這種病的患者,會不由自主地在路上、等車、地鐵上、等人、吃飯、發呆時摸出手機,打開螢幕,準備要點開Line/FB/IG/Google時驚覺!!!

!#^#$@&*!@$#^% 沒有流量了!!!!

然後開始覺得心情煩躁、焦慮,急迫地想要找一個有WIFI的地方上網。

因為德國的網路超。級。貴。

電信公司也沒有提供吃到飽方案,10 GB一個月就要40歐,40 GB要60歐 (Vodafone)。

之前看過一篇文章在抨擊台灣人在捷運上,人人盯著手機看;反觀德國人則是會選擇看書。我私心認為,不是他們不想,而是網路實在太貴了…

我記得我辦的易付卡,每個月15歐,網路只有1 GB (是在跟我開玩笑嗎?)

每當一個月才過一半,就收到低流量通知的時候,內心真的很想死。

而且德國網路管控很嚴格,大多數店家都是不提供 WIFI 的,像台灣那樣隨便一個咖啡廳、餐廳都有免費 WIFI 是不可能的事情。

U Bahn 有提供大眾 WIFI,但是呵呵呵,連上了根本用不了,2、3年前的訊號很差,現在有比較好了,在月台上基本上是可以使用的。

所以每個月我都是省吃儉用,影片不敢開、不敢刷 IG、看動態,對於在台灣沒事就滑一下手機的習慣天差地別,但往好處想,現在不是在流行社交媒體排毒(social media detox)嗎?

放下手機、抬頭看看周遭風景,也是好的。


#4 打招呼是禮貌

身為內向人的我,要主動跟陌生人說話,需要莫大的勇氣。

再加上我從小生活在都市,人跟人之間的距離感更加強烈,跟鄰居也僅限於眼神交會、輕點一下頭的程度。

但是在德國,遇到同棟大樓的鄰居(即使完全不認識),都必須要Say hello,這是基本禮貌。

到超市或任何店家,主動打招呼以及離開時說聲 dankeschön (謝謝)、Schöne Tag (祝你有美好的一天)。

這是我一開始最不習慣的地方,因為長久沒有習慣開口跟陌生人說話的習慣,有時候會抓不到哪個 Timing 講比較好。

對鄰居打招呼還好,過了一段時間就可以主動打招呼;但是去商店我大概半年後才適應,當時甚至連結帳後的祝福語 (祝你晚安、周末愉快),我都要先默念練習。

習慣了之後,我覺得這個文化很好,即使是柏林這樣的大都市,即使只是兩個陌生人一兩句的交流,但在情感上,覺得自己跟這個社會是有互動的,不是孤單的。

回台灣去便利商店時候,也常常會不自覺地想要打招呼,下次不彷試試,也許,對我們來說只是毫不費力的一句話,對方也能感受到溫暖。


#5 週日什麼都沒開

每周的第七天-星期日,是休息日(Ruhetag)。

超市、商店、百貨公司都沒有開,只有吃的會開,像是餐廳、咖啡廳跟小餐館。

德國是很傳統的基督教國家,星期天通常是上教堂做禮拜的日子,為了要讓每個人都可以擁有信仰的權利,從1892年7月1日就開始實施周日不工作的規定。

據說以前更加嚴格,連麵包店跟餐廳都不能開,隨著信仰之力在德國日漸薄弱,許多年輕人都不太會上教堂,法規也漸漸寬鬆。

現在,中央車站或大站裡的超市在周日是會營業的。

做為擁有24小時7-11、百貨公司開到晚上10:30、夜市到凌晨1、2點的台灣人,真是太痛苦了。

平常周一到週五黃先生要上班,我要上課工作,常常很忙沒有時間去買菜,就必須在周六早上去大採買,買完通常就中午,吃完飯就下午1、2點,玩耍逛街的時間就會變得很少,因為商店都6點就關了,逛得很趕,然後周日就甚麼都不能做,超級無聊。

所以我開始觀察大家周日都在幹嘛,夏天的時候,德國人會去運動、湖邊游泳、騎腳踏車、近郊露營健行,或是在公園開趴替、日光浴、在餐廳咖啡廳跟朋友聊天。

有些人會選擇待在家裡,做做家事、看看書和電視,享受難得的休息日。

我不禁反思,在生活便利的亞洲,每天都被物質消費包圍的滿滿的,但其實我們所需要的,是不是不需要這麼多?

便利商店真的需要24小時嗎?

需要提供這麼多服務嗎?

百貨零售業一定要開到那麼晚嗎?

我們在享受這些服務的同時,是不是在變相剝削其他人的權利呢?

我們沉浸在物慾裡的時候,是不是錯過了更多東西呢?

我不是要說德國好棒棒,然後指責我們的生活方式。

我知道,因為歷史文化背景,甚至經濟實力的不同,造就我們有不同的價值觀和生活習慣,但這並不干擾透過觀察別人來審視自己,然後再找出適合自己的方式,不是嗎?

好像太嚴肅了,總之我覺得周日雖然甚麼都沒開很不方便,但是也多了更多機會去做戶外活動、接近大自然、陪伴家人;也有更多時間獨處,或是開發自己的興趣。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凱莉妞德國日記台灣生長的雙魚座AB型,曾旅居英國,台灣打拼,現居德國柏林 BLOG | https://yusdiary.com/ 在品牌顧問及行銷領域燒肝打滾,熱愛旅行、美食和寫字,正在學習畫畫。邁入30的那年,毅然決然放下一切,給自己一個新的挑戰,學習新的語言、習慣新的生活、熟悉一座新城市。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 隔離日記 Day 3-9 ]

[ 隔離日記 Day 2 ]⁣⁣⁣

戰爭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