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戀觀察室」8、i 世代的深層焦慮
美國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博士海德在新作 “ The Anxious Generation “ 中解析網路和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如何改造了孩子們的童年,指出由此衍伸的健康問題對孩童、家庭及社會的嚴重影響。他稱呼 i 世代是個焦慮世代。
i 世代到底在焦慮什麼?
人類社會目前似乎充滿危機—地球環境惡化,族群衝突不斷加劇,戰爭的陰影壟罩,社會因為網路與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而劇烈變化,沒有人可以預測未來會如何。這些都會是 i 世代關心的議題,也會帶來一定的焦慮與不安,但這些畢竟是長期的問題,似乎並不是最困擾他們的問題。
生活上,職場競爭、低薪、高房價可能是他們直接面對的壓力,這些當然會帶來一些挫折感,但這些大環境的問題不是自己改變的了的,其他人也都面臨同樣的問題,自己並不需要負責。
我認為他們真正焦慮的部份,可能還是來於自己的內在。
身體與心靈的失衡
他們生長在人類科技發展的高峰期,父母是屬於經濟相對富裕的世代,從小被仔細地保護著,卻是安全感最低的世代,不想冒險,不渴望獨立。
他們身體受到過多的保護與限制,從小被接送上下學,不太允許自己獨自外出;但心理卻暴露在最不受保護的狀態,藉由手機與電腦直接暴露在訊息複雜的網路環境下,缺少監督與陪伴。他們的身體與心靈的成長因而處在一種極不協調的狀態--在身體的經驗上受限,然後過早被輸入太多複雜的心理經驗。而心理經驗也因為網路與社交媒體的隱匿特性,經常分裂成多重身份。因此,他們在形成自我的過程中,容易處於多重且混亂的狀態--身體與心靈的分離,以及心靈的多重分裂。
沈重的「自我實現」
在混亂的身份認同下,他們又是最被要求能「自我實現」的一代。因為社會看似已經取消了許多權威的控制,他們也被鼓勵不用服從權威體制,要「做自己」。無論是心靈勵志的節目與書,或是撲天蓋地資本主義的商品廣告,都不斷告訴你「做自己」的重要性。
但,怎麼樣才是「做自己」?
像「我是誰?」、「什麼是真正的自己?」這樣的問題,認真的問起來,可是千古難解的哲學問題根源啊!原本就難有一個標準的答案。而 i 世代在自我處於一個相對不穩定的狀態下,外界環境又因為網路與社交媒體的發展導致認同對象的混亂,讓這問題變得更加令人困惑。
而「做自己」這件事也同時意味著,人生的成敗要由自己負責。當你的選擇不成功時,就是你自己的問題。不斷有許多的訊息告訴你,你是獨特的!這讓人產生一種感覺(錯覺),如果你無法證明自己的獨特性,要嘛你不夠好,不然就是不夠努力。
問題來了!要向誰證明?誰來說「你夠好了!」?「沒有人」但同時卻也是「所有人」,這就是拉岡所謂的「大他者」。而在現今社會,資本主義就是最強勢的大他者,它滲透了生活的每一個層面,包括你心理上的「自我實現」;藉由無數的廣告,讓你相信如果你擁有那件商品,你就會擁有了某種獨特性。於是人們可能沉溺於,藉由購買物質性商品來獲得自我形象實現的錯覺。
問題還不止於人們沉溺於物質性商品,真正的問題可能是「人從追求商品演變成它自身就是商品」。晚期資本主義的社會文化邏輯反覆向我們洗腦:如果沒有讓別人覺得自己與眾不同、獨一無二的話,我們就失去市場價值,我們就不是有價值的人,彷彿我們就是無人光顧的商品。
為自己標價,是 i 世代的夢靨;而自我實現,正是他們深層的焦慮。
然而更詭異的是,原本強調「獨特性」應該是要帶來更多元豐富的文化表現。但是當我們始終無法確定自己的「獨特性」時,反而會去做別人做過的「獨特性」的事情,藉此來感覺自己同樣也很「獨特」。結果反而大家一窩蜂做同樣的事情,整體文化的差異可能反而減少了!
近來如果聽到「孩子,我知道你長大會成為不平凡的人!」、「讓你與眾不同!」這樣的話時,都會感到一種不舒服的沈重感。i 世代正陷入這些被資本主義加工後的沈重話語之中,不斷懷疑自己,焦慮著自己的存在。
後記:i 世代系列暫時告一段落了!如果有新的議題再發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