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内阁汉人占多数,清末君主立宪就能成功吗?

江上小堂
·
·
IPFS

清末立宪也是算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是清王朝避免覆灭的最后一次努力。当时,日本在日俄战争中取胜,主张像日本一样搞君主立宪的呼声高涨。但最后还是失败了。

以前,人们对清末立宪失败了,并不感到有什么惋惜;但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后,现在人们开始为此感到惋惜。于是出现一种说法,认为假设当时清廷推出的内阁汉人占多数,君主立宪就能搞成。理由是当时设立的内阁中,绝大多数是满清皇族或贵族, 13个大臣之中,仅有4个汉人,蒙古旗人1个;满人8个,而其中皇族又占了5个,当时都称它为“皇族内阁”。于是汉人立宪派对此很不满意,革命党更不用说了,都认为清廷没有诚意。于是促使立宪派倒向革命党,导致立宪失败和加速了清朝统治的崩溃。

但我认为这个历史假设缺乏必要的论证。首先,不能从“皇族内阁”失败了,推导出“汉人内阁”就一定能成功。假设清廷推出的内阁是汉人为主,也仍然可能会把宣统废了,搞共和;或者掌握实权的袁世凯之流复辟帝制。总之,最终还是靠实力和权力集中,不能遵守信用和保持权力分享。

清廷退位,民国承诺《清室优待条件》,溥仪可以住在紫禁城。最后还是被冯玉祥赶出去了。同样道理,当汉人势力大了后,还要不要个没有什么权力的满清君主,本人严重怀疑。

或有人说,溥仪复辟违约在先。其实复辟这事跟溥仪没多大关系。张勋复辟一干主谋多是汉人。领头的张勋和他的部队是汉人,一帮子唆使帮衬的也以汉人为主,康有为,刘廷琛等。他们执意恭请溥仪重新当皇上,溥仪能怎么办?坚辞不受?能行吗?不如顺水推舟。要说违约,主要责任也在不在溥仪身上。

其次,也不能以“皇族内阁”,就认为清廷没有诚意搞君主立宪。总之,架子搭起来了。只要“皇族内阁”能做到与君主分享权力,那又有多大关系呢?就是“君主立宪制”。目的是建立“君主立宪制”,至于内阁是汉人多还是满人多,不那么重要。是汉人还是满人并不能说明谁更公正和廉明,更有能力和威望。而应该以公正、廉明、能力和威望等标准来衡量清廷推出的人选是否合适。当然,需要建立和进一步完善内阁人员的产生制度。

其实立宪派和革命党一样,真正在乎的是权力。“皇族内阁”正好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夺取权力的借口和理由。实际上,清廷当时是有诚意的,它已经很弱势了。这时候为了保住既有利益,是愿意妥协的。中国的事情往往就是这样,自己弱小的时候才肯妥协让步,但在强大时或变得强大了,就不愿妥协让步了。

理论上,中国搞“君主立宪”就不能成功。一般而言,“君主立宪制”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民族单一;二国家小;三君权神授。现有的君主立宪制国家都满足这三个条件。日本天皇自带神性,被日本人认为是天照大神的后代,而天照大神是日本神道教中最崇高的神。欧洲君主则要被基督教会承认才具有合法性。教会既限制了君权又保护了君权。在日本和欧洲君主制国家,即便贵族或大名的权势超过了天皇或君主,也无法取代天皇或君主。所以,日本天皇能够万世一系;而欧洲的君主承袭也非常稳定。

而中国显然不满足前两个条件。而且,中国的皇帝或最高权力者被认为是“天子”,由天授命。但“天命”本身则需要由实力来证实。所谓前朝“命数已尽”与新朝“天命所归”是由实力来判定的。所以,中国的“君”一定会是“实君”和“强君”,“虚君”和“弱君”立不住;也没有价值,不能给国民提供一种超越世俗的精神寄托。三个条件都不满足,当然搞不成。

2018年12月21日

江上小堂

不一样的角度!关注现实,追究历史,探寻未来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江上小堂不一样的角度!关注现实,追究历史,探寻未來。微信公众号:江上小堂之长吟野望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儒家像驯牲口,法家像驯猛兽

在茲念茲
98 篇作品

为何货币超发,却没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