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書|沈迷,防沈迷

Te殊处理
·
·
IPFS
·
七日書 Day 6: 逃離現實的他方

我們必須承認,在物質空前豐盛的當下,“逃離現實”就是用面容解鎖手機那麼簡單。現實各種角色扮演,壓力角逐讓每個人都左支右絀,轉而帶來的是所有人對逃離當下的渴望與沈迷。這是好事還是壞事呢?這甚至好像不配為一個問題。


沈迷 1:電子遊戲

小學初中階段是最沈迷遊戲的時候。請別小看一個小學生、初中生的壓力,每天2/3的時間幾乎都在上課和寫作業,剩下的時間是睡覺、吃飯以及和必要的人打交道;週末還有各種興趣愛好班接踵而來。“電子遊戲”就成了Z世代的孩子最沈迷的逃離。

記得當時沈迷一款大型遊戲叫做“天龍八部”,遊戲背景當然就是基於金庸的小說了。這場大型的角色扮演裡,你可以捏塑虛擬形象,裝扮各式華服,拜師學藝,加入八大門派,出任務掉裝備,扶養寵物,展開支線,參與副本,甚至殺人結婚生子⋯⋯

對於一個小孩,這種無比新奇炫酷甚至帶有成人sensual意味的遊戲迅速佔領了我的注意力。它變成了吊在驢子前那根胡蘿蔔,每天我緊張快速寫完作業,就偷偷打開電腦,熟練登陸帳號,重新回歸到那片武俠大陸。

那是一個所有人都想要逃離去的世界,可以起死回生,可以開拓無限未知的疆土。不斷打怪升級錘鍊必殺技,總有新的任務等待領取,那些寫在程序裡的陌生的代碼,永遠對你有衷腸傾吐。每個人都不再平凡,那個龐大的軟件系統用“少俠”稱呼你,因為你是拯救武林危機的那個天選之人。

那樣沈迷於某個虛幻情節的日子不知道持續了多久,當升級變得困難打怪不再容易,開拓新地圖的意願停息,漸漸減少的登陸頻次,“現實”再次用它永遠奔忙永遠庸碌的主體性宣示了絕對的主權,那樣一個“桃花島”被永久存檔在舊電腦裡。


沈迷 2:社交網絡

大約是從初中,新浪微博、騰訊微博、Instagram各種社交媒體一波波崛起。這些電子宴會廳把全世界最幽默、最富有、最有才華的用戶全部搜羅起來,各式博客上你看到大家講笑話、拍照片、作辯論⋯⋯那就是我第二個逃離現實的後花園。

無限推薦的算法,把你可能感興趣的娛樂明星、全民公知、業界大佬一個個推到你面前,甚至點開一個非原創純抄襲的營銷號都可以讓你驚嘆一整個下午。海量的信息匯聚成浪潮,你用鼠標就可以“一葦渡江”。

大約就是在那個時候,我們的注意力從現實逃開,被無限分散了,因為有無數美麗的形象、未知的ID等待你去瀏覽發掘按讚評論轉發⋯⋯彷彿發現了新的語言一樣,我們牙牙學語言不及義,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生活裡的每個細節,“發送”鍵點下去,好像你就可以和這些事兩兩相忘了。

不過好景不常,社交媒體經過十幾年發展,早就已經面目全非。各式廣告營銷者、情緒失調者、賣弄矯情者數見不鮮。我們從什麼時候不再在社交媒體裡發表新鮮想法、見解?從什麼時候把社交網絡變成偷窺假想敵的望遠鏡?從什麼時候這裡又變成了斷頭台腳手架?不言而喻,“現實”再一次全盤攻陷了這個島。


沈迷 3:作品

再後來是讀夏宇的詩,那種逃離是更像是一種催眠。其實也不光是詩,音樂電影各種作品都成為逃離的緊急出口。

這種逃離其實也是有代價的,這世界的變化容不得你多沈迷在那些情節字句裡一秒。當銀幕暗下場燈亮起,你不得不在恍惚間從那個逃避的地方再度離去。催眠和迷昏終歸是暫時的,“島在搖晃因為船在搖晃”。

那麼“作品”什麼時候會被現實攻佔呢?好像永遠都不會,因為作品永遠忠誠於現實又永遠背叛著現實,那種良玉生煙的曖昧與含混最適宜讓人停靠。但好像每次要細說,又覺得不足為外人道也。


逃離是沈迷,逃離的逃離是反沈迷。

真的有一個地方可以完全的逃逸嗎?原諒我越說越迷離,好像現實才是我們唯一的軌跡。

李嚼 2024

CC BY-NC-ND 4.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Te殊处理成人另类播客 别叫FM 写诗的名字叫 李嚼 lichiao.org
  • Author
  • More

诗|彻夜失眠

鬆散詩集
5 articles
七日書 - 李嚼
7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