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消费的反思

Demian
·
·
IPFS
消费符号已经变成了一种社交代币、身份认同,它被媒体宣扬,被社交网络放大,消费符号烙印在每个人的骨髓上,让我们认为这是自身的固有的需求。

1. 消费的本质

1.1 生产力无法消除不平等

生产力的丰盛不是消除而是掩盖了不平等。丰盛绝不会消除不公,因为贫困存在于对比之中,“公平”在社会学意义上从不存在。这种丰盛下,生产得越多,则生产出的需求也就越多 —— 《消费社会》

在这种模式下,贫穷的人们痛苦于对物质的欲求不满,富足的人们则承受着过量的符号化的欢愉,倘若富人们未从物质中感到欢愉,那将更加痛苦——因为他们的痛苦无法用物质解决。

换个角度讲,他们越是沉溺于名表豪车建构的物质符号,这种虚无就越是沉重和痛苦。

1.2 消费定义的个性并不存在

人们追求“个性”,其实只是消极接受一种符号,一是自己进入或脱离某个集团。“物品”不再具有本来的意义,而只是一种可供消费的社会符号。——《消费社会》

消费符号已经变成了一种社交代币、身份认同,它被媒体宣扬,被社交网络放大,消费符号烙印在每个人的骨髓上,让我们认为这是自身的固有的需求。

人们追求依托于工业品的 “个性” ,其实只是消极地接受一种社会符号。比如盲盒公仔,排队买迪士尼那个小兔子,其目的可能只是为了卑微地维持我们本就支离破碎、质量堪忧的社交互动罢。

广告、消费“温和”地压制了“自我”,人们看似在寻找自己,事实上他们追求的只能是被现代“公共道德”所规定的生活模式。人在这种条件下,无可避免被异化。

1.3 鲍德里亚阐述消费

同时,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深刻而尖锐地提出 4 点:

1. 消费物品总是以全套的形式出现

最高级的营销是制造概念,让人们像相信宗教叙事一样信仰物品。譬如钻石恒久远,譬如 Apple 全家桶才是生产力云云。

2. 商品的作为展示性景观代替了使用价值

外形(审美)变成了一种流通符号和阶层认同。 而反思一下,我们也不再以人的本质定义他人,而是用衣着配饰和消费能力去定义他人

3. 生产引导消费

消费者的自由和主权其实只是幻觉,生产者早已决定好你即将购买的东西,我们不再以真实的自我需求出发去消费,而是因为打折、绝版,在琳琅满目中失去自由意志,变成推荐算法的人肉优化器。

4. 生产决定物品的死亡

每年秋季,我的旧 iPhone 就会被宣判死亡,这甚至从它尚未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在 Apple公司内部的文件中被决定了。

1.4 齐格蒙特阐述消费

生产者由集体完成使命,基本需要分工、合作和协调 ; 而消费是一种个人乃至孤独的活动。这种活动通过不断地满足和唤醒、缓释和激发某种欲望实现”
弗洛伊德在消费时代来临之前指出,并不存在所谓的幸福状态,我们只有在满足了某个令人烦恼的需求时,才会获得短暂的幸福,但紧接着就会产生厌倦感。事实证明,消费市场比弗洛伊德更有创造力,秘诀在于:在欲望被安抚之前激发新的欲望,永远不出现厌倦 —— 这才是消费者的生活准则
“对富人唯一重要的是他们的财富为他们打开的广阔前景。他们看起来确实是以消费美学为指引的,他们对消费美学的掌握(而非对工作伦理的服从和经济上的成功)才是他们高人一等的核心,是他们获得普遍崇拜的原因。——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

字字珠玑:富人掌握消费美学,我们不过是为这个美学理论买单的孤独消费者。

1.5 关于消费广告

鲍德里亚提到:广告艺术主要在于创造非真非伪的劝导性陈述。

比如,奢侈品的定价往往令人咋舌。其拥趸(dǔn)总是如此描述:“你不懂这里面的文化,它流程复杂,工艺精湛,材质稀有,理念动人,所以只有这么高的价格才能配得上它,同时配得上我。” 云云。

其核心在于,这个故事一定要被大多人接受,或者被认为大多数人接受,故事才能流传开来,并能被人拿来用作社交活动。如果这个故事没有做到这一点,则说明广告宣发得还不够,哈哈。

消费形态变化

社会科学的终点是.....706 青年空间?

三浦展在《第 4 消费时代》写到:第四阶段,人们开始重视曾经忽视了的消费行为。注重消费过程中人与人,或是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信息交换,强调人与人关系的连接:共享而不占用,不陷入品牌定义自我的陷阱,不囤货品、简约环保、崇尚自然、拒绝奢华。(消费)

而阿伦特在《人的境况》中也提到:人的三种境况的等级是打工、工作、行动,其中行动便是对应着社群、共同体中的创造与合作。(工作)

如此看来,社畜的终点不是大厂,也不是国企、公务系统,而是 706 ,哈哈 ^_^ 。


引用来源

  • 《消费社会》
  •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
  • 《第 4 消费时代》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DemianNomad (目前失业) Coder、706 跨学科小组发起人 Base 上海,目前在做 Co-learn 活动
  • 来自作者

科学用脑实践手册

失业 1 月后,我对工作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