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YZ|捲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捲氏雙週報】冬至/小寒號

YZ|捲
·
·
從冬至到小寒,知道大家都在敲碗這篇,但最近真的沒什麼心情,就把原來已經在草稿的貼出來。非機器人生成,但也非嘔心瀝血之作。


編按:首先,僅代表捲氏俗女和於琛琛兩位新舊作者和所有讀者說聲新年快樂!!儘管去年也許過相同的願望,但希望今年疫情「真的」可以結束。從2021跨越到2022前的最後兩星期,四方雲擾,內憂外患,才發現要人工維持雙週報甚至月報之發送真心困難。這期簡單記錄中國女權運動者的敘事哪裡找,並介紹數篇文章。
截歪腦上的畫面,若有侵權請告知會刪圖

還能去哪一窺中國女權運動者的敘事?

上學期期末時嘔心瀝血了一篇和中國#MeToo運動和中國女權運動者自2021年初以來的網上行動策略和動態回顧的研究論文共25頁。在這篇文章裡大概用完本人這輩子所有「女權」 這個字,身為台灣/加拿大女人,大部分時候更多是使用「性別平等」(gender equality)。不過,這裡不是要上什麼性別平權的課,大家都不用緊張。

做為牆外人,要窺探中國女權運動,除非有什麼內部聯繫,本來就很難取得什麼第一手資料,最多只能用不活動的帳號潛伏在某些特定社群下,觀察和紀錄些許現象。眾所皆知去年對中國女權運動者來說絕對是災難性的一年,連個吃火鍋二手菸的事情都能演變成女權相關的帳號集體被封禁,弦子控告朱軍的二庭結束後,可以說能封的都封了,這對有意了解中國女權運動的牆外人來說,似乎再也很難跟得上任何的女權活動者陣地的轉移。

當然,要想了解中國女人在神州大地上生活的難處和被壓迫,個人認為只要去讀讀@鬼撞墙 的文章或他在其他文章下的留言,就能一目瞭然。然而饒是鬼撞牆寫得再怎麼生動,很可惜他不是站方會推廣的類型,站方的推薦主要還是以一些中國女權運動者的發文為主。但是多數的女權運動者幾乎只有在自己於中國境內的帳號被封禁的當下會來Matters上發文,之後就消失了。這現象其實很正常:儘管對女性的壓迫存於每種社會,但中國女權運動者關心的(中國境內女權)議題和多數Matters其他地域的作者有極大的落差,不容易引起共感。

而肖美麗主持的Potcast:有点田园,旨在談論「韭菜園裡的性別議題」,本該是一個直接瞭解中國女權運動者思想的直接渠道,但似乎已經停播7個月之久。

米米亚娜最新的文章裡提到她的報導得一新聞獎:《抢救断层十年的中国女权运动史:行动者们的群像,历程与现状》,這個網址點進去後,再層層開展,就能看到差不多從2015年以降的中國女權運動者如何看待中國女權運動和自身在壓迫年代怎麼實踐和想像中國女權的發展。至於如果要有系統的查找中國女權運動者的行動策略和對政權壓迫的反應,可以利用中國數字數字時代的關鍵字搜尋(例如「米兔」),這裡保存了大量已經在微信公眾號消亡的文章,並且不斷更新。

Matters上有幾篇文章,可以簡單理解近兩年網路上的中國女權,包括:

@阿川 “弦子败诉”背后:女权主义运动面临的舆论困境
@城中村的鱼 “粉红女权”的崛起:国家力量如何收编性别议题
@女权之声 为彭帅发声,是米兔运动面对的全新高度和挑战吴亦凡被刑拘,关注和讨论不应终止

最後提一下中國的標籤女權主義(Hashtag Feminism)。標籤女權主義2017年以前就存在,可是這個扳倒好萊塢大亨Harvey Weinstein的#MeToo運動讓標籤女權主義能夠抵達的成就更甚以往,簡單歸結一下標籤女權主義能成功的原因是:1) 專注特定議題和訴求,並讓該議題在網路公眾視野中停留盡可能長的時間;2)強化原控訴者證詞可信度,因為不只是一個人的故事,是很多人的共同經歷;3)透過標籤,不同地域的人可以產生連結,並拓展集體的安全感。有段時間標籤女權主義在中國達到類似的效果,也許現在還要類似的效果,但標籤這回事對CCP的網路審查員們(不確定是不是這樣稱呼)來說,就是個定位儀,剛好把使用該標籤的人一起封禁。

會對中國女權主義運動有興趣倒不是自己是個女權主義研究者(完全不懂學術上的女權主義),不過,中國女權運動者在2015年以後的行動策略算是在我的研究範圍:數字威權主義和行動主義、網路仇恨語言之類。

馬特市個人文選(2021.12.15-2022.1.4)

2021年末因LikeCoin幣值太低,索性天女散花般的灑錢,也沒記得自己支持過什麼特別有印象的文章,結果今天回頭再看,不斷被驚艷到:「喔!這篇文章寫得也太好,難怪我當初會支持」。社區活動結案文消耗我所有的短評的能量(扶額),本期只介紹6篇文章,而且介紹極為簡短。

@替替 No.4 逃离拉萨
編輯再也不識西藏推薦|作者形容疫情下的拉薩對於在青藏鐵路通車前拜訪此城的我來說,像是個異世界,不過層層關卡的描述又和新疆當地人形容的差不多。

同場加映作者另一篇文章:被隔离的与被损害的

@抱朴理财 终身学习:坚持写作七年的感悟
編輯深深受教推薦|原以為是談寫作,卻是談深刻的人生之理。

@SwampC 圖窮匕見的諷刺—2021回顧
編輯的年少不是詩推薦|就是讓大家見識一下高中生有多會寫。

@d'Avid's lowlnand【2021 回顧:閱讀篇】逐漸逼瘋自己的意識流與迷幻體驗
編輯不願大家錯過推薦|作者長期介紹音樂和音樂有關的記憶,都忘了他也寫書評。

@蔡凱西 欸!聽說那個小袁要出國:袁枚的孫子袁祖志,與他的海外行旅及遺產(中)
編輯拍案叫絕推薦|作者結合當代網路術語,惟妙惟肖的介紹清代網紅如何為自己製造聲量。這篇不在選文的日期範圍,不過是看了下篇才回頭看中篇,相見恨晚(這裡我假設大家讀了中篇,也會去看上下篇?)。

@Mokayish 疫情當下依舊洪流湧動的2021:時代的變與不變
編輯變來變去推薦|從如何塑造「地方」開始,談作者自己怎麼看待港人外移或留下。

沿著Mokayish的討論,想起新舊年份交替之際,馬特市上的香港作者們談論了很多關於出走香港、和眼看著立場新聞消逝的文章,以下是我的個人推薦:

@蒟蒻魚 出走香港之決絕離開聖誕文字市集|耶穌光──出走香港之前傳
@陶樂思 在最壞時代裡的寄語一:給海外香港人
@WrightFu 當做消失回顧的媒體,也成了被消失的一員 ——悼《立場新聞》我的 2021 年度問卷——失語、迷惘、混鈍
@巫筆 住在海外的香港人,大概也會患上身心分離症

最後想再重申一次上期說過的:假如我曾投幣給你,也沒什麼好回捐或是禮尚往來,畢竟也沒有一本賣書的作者會去追著每個買自己書的讀者說謝謝、或問為什麼你要買。這個平台結黨結社各種眼花撩亂,還是有無涉社交的支持,只因喜歡文章所以支持文章。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