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式的「推理文學」(下)
這次是《無父之城》。故事發生在一個小鎮,一位議員的女兒在生日派對後失踪,當地警察只當作失踪人口處理,沒有繼續查辦。議員唯有聘請私家偵探陳紹剛來尋找真相。與此同時,因失戀而心情跌至低谷的作家汪夢蘭,也因為工作到這個小鎮。兩個外來人在這小鎮相遇,並一起查案。他們發現議員女兒邱芷珊失踪並非被人擄走,而是有計劃的離家出走。到後來,
跟《摩天大樓》一樣,也是一本有推理/懸疑元素的文學作品。但這次主要人物數量,比上一本減少很多,除了男女主角陳紹剛汪夢蘭,議員兩夫婦,失踪的女兒及她的同學,還有一個宗教團體兩位負責人。小說分成6部份,第一部份仍是主人翁的背景,往後的部份則是查案/自白。但這次書寫手法跟上次不同,在每一部開始之先,總有一篇短篇小說(後面再會談及)。另一方面,當那一篇是以「汪夢蘭」為題時,會以第一身「我」這角度書寫。而其他人物,除了自白部份,則全以第三身角度書寫。
《無父之城》的寫作手法跟《摩天大樓》很相似。我是讀畢《摩天大樓》後立即閱讀《無父之城》,所以很容易發現兩者的相異處,特別是寫作手法——如辦案的警察聽著各人的證詞/自白。另外,《摩天大樓》沒有「查案人」的角色,這本《無父之城》有陳紹剛這私家偵探。在《摩天大樓》新版序中,的確有私家偵探這角色,但被她完全刪走。
另外,在每一部份開首前,都有一篇短篇。閱讀到書的結尾,會知道這是汪夢蘭的作品——因為失戀,她失去了寫作能力,但因來到小鎮找回愛情,重拾她的筆。但我不禁要問,這些短篇真的對故事有幫助嗎?如上一篇所道,推理小說講求節奏,《無父之城》的扣連性比上一本《摩天大樓》好,但仍有被打亂的情況,這些短篇是一例。
另一個「差一點」跟小說無關的橋段是汪夢蘭為經歷白色恐佈家庭整理資料。汪夢蘭來小鎮的主因,本是為一名畫家書寫個人傳記,可惜畫家突然離世,讓她去向未明。幸好小鎮的居民林先生,邀請她書寫林先生家族史。在她搜集資料過程,一直以為林先生是被迫害,但後來發現並非如此。可是,這橋段已經失蹤案件破案之後,它跟整本小說有什麼關係?大概是透過整理家族史來化解父親不辭而別的不理解。
如果《摩天大樓》是「窺探」城市住客的眾生相,那《無父之城》則是探究父親的缺席對主角們的影響。汪夢蘭的生父在她還少的時候自殺,後來母親改嫁。雖然她有了繼父,但這只是一個「名銜」,她無法接受他是「父親」,即便他對自己很好。反之,與她生活十年的生父,卻不斷出現在她的作品。她是這樣想:
無父之子。我甚至連一個沒有父親的孩子該是怎麼樣我都不知道。我有父親,我不能宣稱無人愛我,我的繼父關愛我、包容我,對我有無比的耐心,他就像最理想的父親,但他依然不是我父親。
不是血緣的問題,而是在我記憶之中,那個位置已經永遠的被親生父親占據,即使我們只是相處了短短十年,即使我花費更長的時間去遺忘,當我走得那麼遠,離開他彷彿永遠不可能再回想,他卻活生生出現在我的創作中,讓我著魔地寫了五年,完成三本書⋯⋯(頁205)
無獨有偶,失踪少女邱芷珊的生母,也是自殺身亡,且讓芷珊看到她死時的慘狀。母親的死,是與父親有外遇有關。因此她十分討厭父親,即便父親在他身旁。但對她而言,父親的角色從缺。小說到最後,發現邱芷珊找到一個人能「代替」父親的角色,那是宗教團體的領袖:
⋯⋯當她閉上眼睛,宛如熟睡,她只是在想像,想像母親對她的疼愛,想像父親,如果從她小時候就願意擁抱她,想像到現在,有一天父親也願意這樣輕撫她的臉,告訴她妳很美,告訴她這不是詛咒,這是美好的遺傳⋯⋯(頁352)
邱芷珊已死,父親無法彌補他的缺席。那汪夢蘭如何治療「父親不存在」那個洞?是藉著那封林先生父親寫下來給下一代的「自白信」——父親的離開,其實是在保護她,雖然當刻她不明白,但若果尋找,會能發掘出來。汪夢蘭最終明白,父親是愛她的,即使他用這方式離世。
陳雪老師的「推理文學」:《摩天大樓》、《無父之城》、《親愛的共犯》,到在2022年出版的作品《你不能再死一次》。對我而言,我看到一個作家慢慢地進化。從帶有懸疑元素的「文學」作品,內容有些累贅,然後慢慢地修正,並找到專屬於她的:既是推理小說,也是一部文學作品。最重要的對人情的關愛,沒有改變。這是讀者的福氣。
~~~~~~~~~~~~~~
《無父之城》(博客來)——
www.books.com.tw/p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