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史學加000563《史記》卷四十〈楚世家〉14:不准跟我的殺父兇手友好!
──────────原文──────────
昭王病甚,乃召諸公子大夫曰:「孤不佞,再辱楚國之師,今乃得以天壽終,孤之幸也。」讓其弟公子申爲王,不可。又讓次弟公子結,亦不可。乃又讓次弟公子閭,五讓,乃後許爲王。將戰,庚寅,昭王卒於軍中。子閭曰:「王病甚,捨其子讓群臣,臣所以許王,以廣王意也。今君王卒,臣豈敢忘君王之意乎!」乃與子西、子綦謀,伏師閉涂,迎越女之子章立之,是爲惠王。然後罷兵歸,葬昭王。
惠王二年,子西召故平王太子建之子勝於呉,以爲巣大夫,號曰白公。白公好兵而下士,欲報仇。六年,白公請兵令尹子西伐鄭。初,白公父建亡在鄭,鄭殺之,白公亡走呉,子西復召之,故以此怨鄭,欲伐之。子西許而未爲發兵。八年,晉伐鄭,鄭告急楚,楚使子西救鄭,受賂而去。白公勝怒,乃遂與勇力死士石乞等襲殺令尹子西、子綦於朝,因劫惠王,置之髙府,欲弒之。惠王從者屈固負王亡走昭王夫人宮。白公自立爲王。月餘,會葉公來救楚,楚惠王之徒與共攻白公,殺之。惠王乃復位。是歳也,滅陳而縣之。
十三年,呉王夫差彊,陵齊、晉,來伐楚。十六年,越滅呉。四十二年,楚滅蔡。四十四年,楚滅杞。與秦平。是時越已滅呉而不能正江、淮北;楚東侵,廣地至泗上。五十七年,惠王卒,子簡王中立。
──────────翻譯──────────
楚昭王病重,就召見諸位公子和大夫們說:「我沒有才德,一再使楚國軍隊受到污辱,如今我竟然能夠以天賜的壽命終了,這是我的幸運。」
昭王推讓他的弟弟公子「申」為下一任君王,公子「申」不肯接受。又推讓給第二個弟弟公子「結」,「結」也不肯接受。於是又推讓給第三個弟弟公子「閭」為君王,整整推讓了五次,最後公子「閭」才答應擔任楚王。楚國軍隊將要與吳軍交戰,在庚寅這一天,楚昭王在軍營中去世。
「子閭」說:「君王病重時,捨棄他的兒子推讓群臣為王,我之所以答應君王,是為了寬慰君王的心。如今君王去世了,我怎麼敢忘了君王的心意呢?」
於是與【昭王的叔叔】「子西」、【昭王的隨從】「子綦」商量,暗中埋伏軍隊,斷絕道路,迎接越國女子生的兒子「章」,擁立他為國君,這是「楚惠王」。然後撤軍回國,安葬了昭王。
楚惠王在位第二年,「子西」從吳國召回原本楚平王的太子「建」的兒子「勝」,讓他擔任「巢邑」的大夫,號稱「白公」。白公喜好軍事而且禮遇士人,想為父親報仇。
楚惠王在位第六年,白公向令尹「子西」請求出兵討伐鄭國。當初,白公的父親「建」逃亡到鄭國,鄭國殺死了他,白公只好逃到吳國,子西又把他召回來,所以由此怨恨鄭國,想討伐它。子西答應了,但沒有給他發兵。
楚惠王在位第八年,晉國討伐鄭國,鄭國向楚國告急,楚國派「子西」救助鄭國,子西接受鄭國的賄賂後離去。白公「勝」惱怒,於是就和敢死的勇士「石乞」等人在朝堂上襲擊殺死了令尹「子西」與「子綦」,趁機劫持了楚惠王,把他安置在「高府」,打算殺死他。楚惠王的隨從「屈固」背著惠王逃到楚昭王夫人的宮中。白公自位為王。一個多月後,恰巧「葉公」來救助楚國,楚惠王的黨徒和「葉公」一起攻打白公,殺死了他。楚惠王才恢復王位。當年,楚國滅亡了「陳國」,並將其劃為楚國的一個縣。
楚惠王在位第十三年,吳王「夫差」強大起來,凌駕於齊國、晉國之上,還前來攻打楚國。
楚惠王在位第十六年,越國滅亡了吳國。
楚惠王在位第四十二年,楚國滅亡了蔡國。
楚惠王在位第四十四年,楚國滅亡了杞國。與秦國講和。這時越國已滅亡了吳國,但是不能征服長江、淮河以北地區。楚國向東部侵略,領地擴大到「泗上」一帶。
楚惠王在位第五十七年逝世,由兒子「楚簡王」「中」即位。
─────────解說與心得─────────
一生都在為父親贖罪的楚昭王,最終病逝在軍中。根據前幾段的內容估算,楚昭王病逝時大約才三十七歲左右而已。也就是說,如果楚昭王有子嗣的話,此時最多也才二十歲左右而已。雖不算是年幼,但楚國這幾年屢屢遭到吳國入侵,還是得要有個比較年長穩重的人來領導比較合適。因此,楚昭王病重時,希望能把王位傳給弟弟。然而,不知道是前幾任楚王的悲慘遭遇,抑或是佩服昭王的仁德,昭王的弟弟們始終不肯接下王位。經過多次推讓後,才由第三個弟弟公子「閭」勉強接下,而後楚昭王才放心地離開人世。
不過,楚昭王去世後,弟弟公子「閭」卻又反悔,認為還是得讓昭王的孩子繼位才行。最終,他們迎回了昭王的子嗣,也就是楚惠王。
看著好幾個具備楚國王室血統的人在推讓著王位,聯想到此時前來攻打楚國的吳王「闔廬」,其實是靠政變奪取權位的,總感覺有些諷刺。畢竟,吳國的始祖──吳太伯就是為了讓位給弟弟而來到南方的。
言歸正傳,新上任的楚惠王年紀應該才二十歲左右而已,因此感覺此時楚國國政是由他的「叔公」子西主持。這位子西可能為了彌補當年哥哥,也就是楚平王的過錯,因此把當年那位太子「建」的兒子叫回了楚國,並封給他一塊地,讓他號稱為「白公」。
為何是召回太子「建」的兒子呢?搜尋了一下資料得知,當年流亡在位的太子「建」竟然打算聯合晉國奪取鄭國政權,最後慘遭鄭國處死。也因此,太子「建」的兒子四處逃亡,並被子西召回楚國。
然而,這位「白公」內心應該有很多不滿的。首先,他的爸爸本來是楚國太子,如果沒有那一系列的意外的話,如今應該是輪他當楚王才對。其次,鄭國的殺父之仇應該得報才對。
但是,政治其實並不那麼單純。鄭國,這個夾在楚國與晉國之間的小國,一直以來都是晉、楚爭霸的戰場。因此,當晉國攻打鄭國時,楚國一定會出兵相救。結果,當楚國出兵救援鄭國時,就引起「白公」的不滿。單純的他應該會認為楚國政壇上那群人竟然不幫自己報殺父之仇,甚至還出兵去救仇人!再加上自己本來就有機會擔任楚王,為何不動手搶回來呢?
在白公的不滿下,他殺死了多名正要,還囚禁此時大約還沒滿三十歲的楚惠王,並打算自立為王。然而,大約一個月左右,就在「葉公」的出現下,白公兵敗被殺,楚惠王重返王位。
這位「葉公」又稱「沈諸梁」,就是成語「葉公好龍」的那位主角,是楚國的軍事家。
令人感到納悶的是,這場白公之亂平息後,接下來將近五十年裡,司馬遷又輕描淡寫地帶過去。看著吳國、越國的相繼沒落,楚國又開始繼續滅掉周遭國家,看來歷史又即將翻到新的一頁。
為何前面幾段司馬遷能夠寫得如此詳細,這五十年卻簡單扼要呢?我想,應該跟沒有史料有關。畢竟,此時已進入春秋晚期,很多內容可能連《春秋》等書都沒有紀錄,才會寫得如此簡要吧!?
至於接下來楚國會如何發展?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以上,就是這幾段史料給我的小小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