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
嬰兒
人類從出生到兩三歲,都能夠維持「眼通」「耳通」「心電感應」的能力,也就是説和靈界的連結非常的直接強烈。
剛出生的嬰兒必須努力學習對焦到官方物質界面(ie 日常生活),並且要能夠維持這樣穩定的聚焦,否則就會死亡!因為,嬰兒在每一刻接收到宇宙所有事物同時存在同時發生的狀況,他必須很快速地藉由與照顧者的互動,不斷的選擇與照顧者肉身所存在的物質界面的振動頻率為主要目標,知道要精準聚焦到這個物質界面,才會有奶吃,有乾淨的尿布,才能在這個特定的界面活下來。
到了四歲左右,大多數的孩子,就會關閉大部分與其他界面/實相共振的能力。成年後,如果願意,透過多方面的努力,也許有機會恢復他原來的能力!
小孩
小孩是自己選擇父母的,不是父母選擇小孩。小孩在投胎之前,靈魂的狀態,就很清楚自己所選擇的,是怎樣的父母。知道藉由這樣的父母,能夠帶給自己怎樣的生命經驗,不論這樣的經驗,以世俗的觀點來說,是好是壞,是幸福抑或不幸,但對靈魂來說,重點是,能不能讓它經驗真正想要體驗的「感受」。
比如靈魂想要體驗「豐盛」,這樣的父母是不是夠有錢,可以在物質上讓我體驗豐盛,或者是非常有愛與耐心,能夠在精神上讓我體驗心理上的富足。比如靈魂想要體驗「匱乏」,那麼父母是不是足夠窮困,好讓我可以徹底體驗金錢/ 物資上的匱乏,或者是父母對自己的小孩十分冷淡疏離,好讓我大部份的時間都感覺自己缺少「愛」。
對靈魂來說,投胎成肉身就像是一場夢,像是把自己擺到人生的舞台上,做一場短暫的角色扮演,不論扮演哪一種角色,悲劇的主角或享樂的國王,都是新奇美妙的體驗,即使扮演一顆樹,都具有其舞台上的價值與意義。但在真實人生的自我評價與評價別人的過程裡面,我們卻只願意接受一部份的價值,另外一部份,根據所處的社會環境標準,我們就予以否定。
我們只是不知道,或者忘記了,在靈魂的狀態下,原來所有的選項都彌足珍貴,都是一種祝福,都值得歡慶。
父母
在這樣的觀點下,父母怎麼做都對。因為所有的可能性,在孩子選擇父母的當下,就皆已知曉並同意,否則就沒有辦法成為父母的孩子。而對父母來說,當你接受孩子的邀請,成為人父人母,你選擇怎麼去扮演這樣的角色?這是你的自由意志,也是一個自我實現的機會。你給出去的,透過身邊最親近的人,會最明顯與直接地,感受到自他們那邊發出的反饋。你的父母、你的兄弟姐妹、你的伴侶、你的孩子。你給他們什麼,你就會自他們那邊明顯感覺得到什麼。
於是你想要掌控(意味著你認為現狀不在掌控所以「想要」掌控),你就體驗到更多的失控,跟你看法不一致的手足、叛逆的孩子....。於是你期待得到無條件的幫助,你就會經歷更多的「我期待」但「不是」無條件的狀態,於是手足們都會是有條件的幫助你,說服孩子的時候都得要進行條件交換。
於是你覺得「好玩」,孩子們就是你玩樂的夥伴。你覺得這是一個「責任」,倘若在你的觀點裡面「責任」是不輕鬆的,你的養育之路將如你的觀點一樣舉步維艱。
愛是一切萬有的源頭,愛的相反是恨。你的孩子就只能是你一部份所愛與一部份所恨。直到你明白,沒有愛,就沒有恨,恨是愛的一部份。孩子是你全部的愛,是你創造的愛,也是給你的愛。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這是很有智慧也很有意思的一句話。如要成為「不是的父母」,意味著從靈魂的觀點來說,選擇扮演父母的靈魂,在生命的舞台上,得要扮演那個「黑臉、壞人」的角色,才能成就對於孩子而言,那個「不是的父母」,甚至透過對照,孩子得以展現反面的生命光輝。這對每一個準備充當「不是的父母」的靈魂,對這些充滿愛與光的靈魂來說,是多大的犧牲與屈就啊!是得要把自己的「振動頻率」,從本來那麼高那麼高,那麼跟神一樣雄偉宏大的頻率,降低到物質介面所謂的「不是的父母」的低頻率,這是多麼艱困難受的一個「降格」的措舉啊!
但是那些扮演「不是的父母」的靈魂說:「為了讓你(孩子的靈魂)了解什麼是愛的反面的經驗,我們寧受世俗的唾沫也要做好「不是的父母」,只因為,我們對你的「愛」就是這麼這麼的大,這樣這樣地多。」
孩子的靈魂感動地說不出話,它只是感激涕零地,默默地把自己的「振動頻率」降低、再降低,直至在母親的子宮裡,顯化成肉身,準備好好體驗,這一生,那「不是的父母」所給的
,饒富深意的「愛」。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