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解颜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理解自由(7)品味自由

解颜
·
教书育人和写作给我愉悦,也因为它们帮助到他人的可能性。我因他人的帮助而得自由,所以也希望有人因我的帮助而得自由。一个社会中看重自由、找到自由的人多起来时,那个社会就是我乐于居住的社会。

7. 品味自由

现在,我做第二份工作已经十多年,对它的喜欢程度远胜于第一份工作。我的选择是成功的。成功的原因或可归结为我为这个选择深思熟虑了好几年,对自己看重哪些东西、不看重哪些东西有了较准确的把握,也对目标职业的具体工作性质有了较透彻的了解,所以不是慌不择路地逃离。用弗洛姆的概念来说,就是:我追求的不是消极自由,而是积极自由。

虽然做了不少准备工作,最终决定迈出这一步仍然需要直觉的帮助,因为直到在真的进了这个门槛之前,对这个目标职业的任何所谓透彻了解都只可能是在门外的旁敲侧击,余下的还需要想象力来补齐。但是,旁敲侧击的调研工作做得越彻底,与事实就越接近,想象力出错的可能性也就越小。

我也不时会生出对这个工作的不满。这时我的办法是:再一次将我的各种考虑都抖在桌面上,看看我当初看重的那些价值是否现在还看重、当初认为可以承受的代价是否现在仍然可以承受。通常,我会发现图景的基本格式并没有改变,而新生的不满只是一些噪声,然后心里就再次获得平安。人在选择时,本来不可能把所有的好处都占到。

我的另一种常会有的感觉是失落感,尤其是听到昔日的同学和同事飞黄腾达的消息的时候。我会怀疑我的选择是否太不食人间烟火。失落感是权力欲得不到满足的结果。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人的权力欲源于幼时的自卑感:因为总觉得不如人,所以要想方设法胜过他人来证明自己的优越。那么,如果给我的权力欲的旺盛程度作个自测,我幼时的自卑感极为强烈,所以我的权力欲和权力欲得不到满足时的失落感都该是极为强烈。古时读书人的理想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是赤裸裸的权力欲。孔子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这里的求“名”就是求高人一等的感觉,所以对“没世而名不称”的焦虑也是源于权力欲。这些文化传统在我身上的烙印我永远都不可能完全抹去。

与梁晓声对话的那位大学生的“脱离平凡”的理想也是出于权力欲,与“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的焦虑和“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理想一脉相承。

但我现在懂得了自由,也就知道了权力和自由不能得兼,而自由对我更重要。对于我这样的从小在崇拜权力的文化中长大的人,即使有幸找到了自由,它也是会不断失守的阵地。没关系,每次重新把它夺回就是。

心灵鸡汤总是说:你可以成就任何事。多数人理解的成就就是权力,所以心灵鸡汤虽然听起来爱意满满,却往往不过是权力搏杀场边的祷告词。如果成就即权力,那么因为权力是有限资源,一些人有即意味着其他人没有,那么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即使他把所有的生命潜力尽数释放出来,他能达到的成就依然非常有限,所以失落感和挫折感将与他一生相伴。

比 “可以成就任何事”更接近于自由的理想是颜回的“愿无伐善,无施劳”(伐、施:通常解释为夸耀、表白),即只去耕耘,不计收获。这理想是个现在时,只需要心态的改变即可实现。当然,这又是一件易言而难行的事,在孔子的众贤弟子中也只有颜回得以稍有接近。

教职的自由度也给我许多空想的空间。如同夏夜的湿气会在草叶尖上凝结为露水,我的许多空想也在自由中交流,在笔下凝结为文字。这个过程给我许多愉悦,可能是我从小到大有太多太复杂的心思,被环境的大力和我自己的恐惧压抑太久,太想要得到自由的表达。

教育学生的过程和写作的过程也是教育我自己的过程。教育家弗莱雷 (Paulo Freire) 说,如果教育者在教育的过程中自己没有被改变,他的教育就是失败的。同样,以我的意愿来随意剪裁世界固然也许算得上一种自由,但这样的写作通常是失败的写作。以世界的本来面目剪裁我的意愿能带给我更多的自由。

从以上写的所有这些来看,找到自由的过程也就是将自己从把持了自己命运的人的手中、从各种人群中、从塑造了自己的文化传统中解放出来,独立把握自己的生命航向并为之全程负责的过程。这实际上也是人从心理上的儿童成长为心理上的成年人的过程。于我而言,这过程相当费力,但也回报巨大,我的心情和生活质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在获得自由之后,对他人就开始有了真正的善意、开始愿意尊重他人的自由选择、愿意帮助他人而不求回报、为他人的幸福而高兴、原谅他人的过失。对他人的善意会反过来给自己以更多的愉悦。

教书育人和写作给我愉悦,也因为它们帮助到他人的可能性。我因他人的帮助而得自由,所以也希望有人因我的帮助而得自由。一个社会中看重自由、找到自由的人多起来时,那个社会就是我乐于居住的社会。【完】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