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大家備份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邵建︰我們已不配稱禮儀之邦

大家備份
·
·
2015-03-21*一所學校把清代蒙學讀物《弟子規》當作校本課程要求所有學生背誦。但有一對一年級學生的家長,給該校所屬教育局寫了封信,反對學校硬性規定。學校通知孩子可以不背了。我很認同這對家長在校方面前能夠主動行使家長權利,也不贊成學校硬性規定每個孩子都要背⋯今天,我們已經不配稱什麼禮儀之邦了,這頂桂冠早已東渡。那位老者從小就浸染在傳統禮儀文化的氛圍中,所以他舉手投足包括連連鞠躬,都那麼得體自然

新近看到這樣一篇博文《防治精神霧霾,你的孩子可以不讀〈弟子規〉》。內中敘述了這樣一則故事:一所學校把清代蒙學讀物《弟子規》當作校本課程要求所有學生背誦。但有一對一年級學生的家長,給該校所屬教育局寫了封信,反對學校硬性規定。幾天後得到學校通知,他們的孩子可以不背了。我很認同這對家長在校方面前能夠主動行使家長權利,也不贊成學校硬性規定每個孩子都要背。但,他們信中對《弟子規》的看法以及這篇博文將其視為精神霧霾,我以為,這裡存在的偏差比校方更大。

這對家長對《弟子規》充滿了厭惡:「當我們給孩子講解的時候,卻發現一股傳統專制社會的腐臭撲面而來」,「這裡面所制定的規則,極大程度符合專制社會帝王培育順民、奴才的需要。」所以「《弟子規》是傳統社會奴化教育的一個範本,幾乎沒有任何正面價值可言」。信末,這對家長說附了篇王立華女士的文章,聲稱那篇文章「完全代表了我們的看法」。我好奇地上網搜,得知王女士是首都師範大學兼職教師、全國百佳幼兒園園長,她的文章題目是《我們為什麼反對幼兒讀〈弟子規〉》。她認為「《弟子規》整體上來講,是封建糟粕多於精華」。一位女生因為帶幼孩讀過《弟子規》,感覺很好,便問什麼是糟粕,王女士「反問道:你如果連什麼是《弟子規》中的‘糟粕’都分辨不出來,你又如何去引導孩子們讀呢?中國的封建社會歷經2000多年,已經夠長了,封建思想對人的毒害已經夠深,難道你還希望封建思想繼續‘發揚光大’嗎」?「《弟子規》中多處內容體現了封建奴化思想」,「它是封建統治階級為了培養奴才和順民的教科書,不適合現當代社會。當今的中國更需要民主意識、獨立精神、自由精神和科學精神。」

我讀文本,很注意一個人的語用。一個人用什麼樣的語言乃至詞彙說話,足以表明他接受的是什麼教育。相比之下,那對家長用的是傳統專制而王女士用的是封建專制。封建一詞頻繁閃爍,已表明該女士幾十年來那種主義化的教育背景。且不說這裡凡是用封建的地方當為皇權,畢竟皇權社會才是專制社會,封建無以專制。所謂封建專制,乃是五四新文化以來生搬硬套某主義人類社會五段論的一個知識錯舛。這本來是一個知識笑話,可是它形成了多少人的無意識而不自知。比如王女士的文後有不少跟帖,這是其中一條:「說的太好了!我孩子小的時候,我堅決反對按《弟子規》的某些條文要求孩子,這太禁錮人了,完全是封建餘孽,連五四時代的民主自由精神都沒了。」

《弟子規》並非無瑕,但基本說來,是一本好書。有人說它毀人不倦,我說它是君子之始。中國傳統文化重在養成一種君子人格,它要求從小培養。《弟子規》給尚未發蒙的孩童提出一些待人接物的規範,這是君子養成之基。至少我們今天有它比沒它要好,何況該文本在首孝之後可謂越來越好。即使就飽受詬病的孝悌而言,重在踐履精神,並非要把它當作教條,每一條都刻板去做。畢竟我們不是原教旨。像「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騎下馬,乘下車,過猶待,百步餘」。百步餘無需照搬,但我當年農村插隊,凡是年輕人騎車遇見長者都是下車打招呼,這豈不很好。

至於說它培養奴才與順民,我們今天更需要的是自由民主獨立。問題是,規矩和奴才有什麼關係,《弟子規》又與民主何干。它們壓根就不在一個語境,我們為什麼要把一個有關蒙學教養的讀本給政治化。這書里有一絲一毫專制的影子嗎。莫非自由就排斥規矩,規矩就妨害獨立,這是讓人看不懂的邏輯。有道是仁者無畏,「言不諱,色不媚」,這是不是獨立?一個人在貧富之間應該「勿諂富,勿驕貧」,這是教人為奴?「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難道是封建糟粕?

因為五四新文化以封建為名對傳統的全面否定,可以說一百年來,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民族會像我們這樣對自己的傳統如此敵視,致使我們這個禮儀之邦在文化上面目全非。比如日本是一個大幅度西化的國家,可是我們從它那裡依然可以看到它自己的傳統,甚至這種傳統還來自我們古老的儒文化。但,我們古老的文化走向海外,以夏變夷;一百年來,我們自己反倒變夷棄夏了,讓傳統認不得我們,我們也認不得傳統。舉一個例子,前幾天我回看江蘇衛視《最強大腦》的中日比賽。那位「鬼才之眼」的選手上場之後睥睨著日方對手輕蔑地說:我來就是秒殺他們的。然而,他的對手是一位年近七旬的老翁(那樣表述禮貌嗎)。比賽過程中,當中國對手領先結束之後,那位日本老翁特意停下來,向對手和觀眾微微鞠躬擺手,表示歉意(對不起,耽誤大家了)。以致在場的嘉賓李永波教練感慨地建議:中國隊也應該教教這個。是的,這一言一行,兩個細節,其中教養的差異,一目瞭然。

今天,我們已經不配稱什麼禮儀之邦了,這頂桂冠早已東渡。那位老者從小就浸染在傳統禮儀文化的氛圍中,所以他舉手投足包括連連鞠躬,都那麼得體自然(但他身上有奴才相嗎)。如果這位中國選手從小也為包括《弟子規》在內的傳統文化所浸潤,他肯定不會用那樣的口氣說出那樣的話。我這裡並非指責,一百年來,對傳統文化的排斥,尤其文革,讓我們這個族群不斷去教養和粗鄙化(包括我自己)。因此,面對《弟子規》這樣的蒙學讀物,我不但無法視其為「精神霧霾」;相反,我認為它是孩童長成的必要的精神資源,讀一讀,真不壞。

原標題︰《精神霧霾〈弟子規〉?》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