閭丘露薇:災情報道和「不添亂」
2008年採訪汶川地震,有機會追訪到溫總理。他在回答的時候,順帶提了提媒體,希望媒體這個時候「這段時期,應該說是最困難的時期,如果說前一階段,任務重大緊迫,那麼這段就是繁重艱巨,而且時間會很長,很多矛盾問題會暴露,時間久了,群眾的情緒也會發生變化,所以作為記者,要給予理解、同情的同時給政府時間 。」我記得,他的眼神那一刻很嚴厲。只是我沒有時間深思怎樣才算不添亂,所以馬上追問自己最關心的問題,比如豆腐渣校舍,如何防治貪污以及民間組織的救災角色。
汶川地震因為校舍安全的問題,所以比這次要敏感的多。直到現在,還有一些學生家長依然屬於被敏感對象,要接觸到他們很難。去年去映秀採訪,其實只是走馬觀花而已,半夜還是被查房,顯然當地對於媒體還是處於很緊張的狀態。
那次採訪,我呆了一個多星期。開始報道災情,但到後期在我看來,媒體的作用應該是查找不足,關注被忽略的人和事,積極反思,要做的事情很多:建築安全、資金物資發放、遇難學生善後等等。
我還記得最後一條新聞是關於紫坪鋪大壩的安全性問題;當時有一些學者認為,地震對於大壩的安全性造成了影響,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之後接到通知說需要離開了。其實那個時候,我也覺得確實可以離開了,因為太多想要關注的話題都無法跟進。
也許,在我眼中關注這些屬於善意積極有建設性,在有一些人眼中這屬於添亂。
不同的媒體,因為關注的角度不同,因此可以給受眾提供更全面的報道,可以讓受眾有足夠的消息來源自己來還原和拼湊對災情的瞭解,判斷救援工作進行得是否理想,政府的表現是否稱職。設想一下,如果媒體不告知大眾:校舍建築存在的問題,哪些災民還沒有救災物資等等,政府如何有進步的機會?
但是,如果媒體對於災情的報道是在統一的口徑和要求下進行,那再多媒體在現場也沒有太大意義。就好像每年的兩會,各路媒體齊聚大會堂前,拋去同質化的那些,其實所剩無幾。
撇開口徑,媒體自身足夠專業嗎?
看到有的媒體人對於網絡上對媒體的批評很不理解,其實可以平常心一點。
媒體水平參差,這是現實,一家或者幾家高水準媒體,無法為中國的媒體背書。媒體人到前線的辛苦,那是這份職業包含的風險和付出,不是讓別人理解自己的理由。如果受眾有一天,只靠最終成稿的文字和圖像以及聲音來判斷媒體的高低,那是媒體人的幸事。
如果媒體人自己對於網絡上的批評總是耿耿於懷,著急辯解,那換位思考一下,就應該明白為何有的官員會覺得媒體在添亂。其實有批評的聲音是好事,要消除這些批評的聲音,需要依靠最終的報道,不要總是用「陰謀論」揣測別人批評的動機。不要忘了在中國,媒體或多或少屬於公權力的一部分。而且,我還是覺得「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
最後,說說關於穿婚紗報道:發生突發事件,馬上拉著攝影報道,這是敬業,但是身穿婚紗出鏡,這是不專業。其實很簡單,做一條新聞,配上音,自己躲在鏡頭後面,不也完成了報道任務了嗎? 當然,最終能否播出,和台領導有關,和記者無關。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