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不要再提(三):iTunes

Shuwei Huang
·
·
IPFS
·

我曾經有台iPod Photo,這機子現在看來古老的很,但對當時的我來說就像小時候拿到第一台Walkman那樣興奮。我特別鐘意的是那個隨插即用的iTalk2006年綠黨選市議員時我就用它錄下一段演說,開啟了後來小黨網路選舉串連的風潮。只是後來換設備時把iPod跟iTalk都賣掉了,直等到318學運後看到那台直播議場的iPad成了某個展覽的展品,才感到扼腕。

不過我最近感到惆悵的不是iPod,而是背後的iTunes。

曾經我非常熱衷於整理iTunes資料庫,CD,轉檔,抓圖,分類,歌單,樂此不疲。就算系統升級後會出現封面不見、檔案錯亂的問題,我也會像阿信一樣地重來一遍。我喜歡在聽歌的時候看到美美的封面圖片,因為我用的是iPod Photo啊。尷尬的是,隨著時代進步,雖然資料庫裡的影音檔案不斷增加,但是硬碟容量卻隨著主機由iMac到MacBook Air而變小,於是我得取捨哪些檔案才能放進硬碟同步。一年兩年,我發現我越來越懶得整理iTunes,我甚至把整個資料庫都丟到NAS去不管它。此刻的我iPhone裡頭只裝了訂閱Podcast的Castro。

我的Music是空的。

但我也不是不愛音樂。辦公室的音響還是會放CD,還是會衝愛團的現場,YouTube一找歌曲就停不下來。那到底是什麼讓我失去起初對iTunes的愛呢?我開始在想是不是因為當聽音樂變成串流、搜尋、訂閱,那個在收藏CD、整理iTunes中建立的「自我」,就隨著物件的雲端化而灰飛煙滅了?我很容易找到音樂,但那一點都沒有「發現」的樂趣;我很容易轉換檔案,但那一點都沒有「松果」的快感。我,一個訂戶,站在Spotify、Apple Music三千多萬首歌之前一點都不重要;至少不像面對一張CD時那樣重要。現在的我,幾乎沒有開啟iTunes的時候,畢竟連備份都可以經過iCloud了。無線沒有羈絆,音樂也因此失去樂趣。

這情形一直到某個物件出現在生活中才出現改變。不過那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Shuwei Huang宅爸,跑者,短髮控,知名海溝學者,不知名部落客。出道很早,畢業很晚,研究很雜,著作很少。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社會設計跨域專長:圖像、流向、重新設計

35億個社會學

何時才有博士後的翻桌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