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與史俱進的歷史學家:評提摩希.史奈德(Timothy Snyder)《到不自由之路》
文|翁稷安(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前陣子剛去世的作家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在他的代表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的開頭,以他一貫饒富哲思的筆調,重新審視了尼采「永劫回歸」(Ewige Wiederkunft)的概念。「永劫回歸」是指所有事物都將以我們經歷過的樣貌,無限重複的循環上演。
昆德拉引用「永劫回歸」,對現實世界單向的時間敘事提出反思和批判:所有的事物都是轉瞬即逝,就失去了意義和重量。譬如法國大革命時期羅伯斯比(Robespierre,1758-1794)的專政,當歷史是「一去不返」的樣態,那麼再血腥的年代,都將「變成一些字詞、一些理論、一些研討,變得比鴻毛還輕,不會讓人感到害怕。」
當一切都「轉瞬即逝」,人們也就失去了判斷的能力。類似華人社會常見的「死者為大」,一旦死去,生前的瑕疵甚或惡行,都會被輕輕抺去。昆德拉以「道德墮落」形容類似的和解,他毫不留情面地寫下:「這墮落是一個以回歸之不存在為本質的世界所固有的,因為在這個世界裡,一切都預先被原諒了,也因此,一切都被厚顏無恥地允許了。」然而,一旦歷史事件永無止盡地輪迴,那麼它就會成為巨大的「東西」矗立在那裡,逼得人們直視,無法輕易的遺忘或原諒。
閱讀東歐現代史家提摩希.史奈德(Timothy Snyder)的《到不自由之路:普丁的極權邏輯與全球民主的危機》,我總是會忍不住想起昆德拉的這段文字,以及人性永遠學不到教訓的絕望。
➤天國降臨的兩種幻象
在這本討論普丁如何打造俄羅斯的極權統制,進而影響世界的著作裡,史奈德從宏觀的視角提出兩個左右當代政治的虛構幻象:「線性必然政治」(politics of inevitability)和「永恆迴圈政治」(politics of eternity),來解釋民主在今日世界的挫敗。
「線性必然政治」是指「感覺未來只不過就是現在的線性發展、進步的法則都已在掌握之中,一切別無他法,也就覺得沒有什麼真正能做的事。」簡單來講,就是一切注定會變得更好,我們也就不需要多做什麼。
戰後各大陣營都有各自的進步神話,在美國資本主義的版本裡,市場將自然迎來民主,民主則帶來幸福。歐洲則相信歷史會創造國家,在戰爭後國家會選擇和平,走向統合。蘇聯為首的共產陣營,也有一套共產主義版本的線性政治,相信革命必然帶來烏托邦。當蘇聯解體,資本主義陣營的自信也來到最高峰,政治學者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主張的「歷史之終結」,即是對自由民主體制的最高歌詠。
既然自由民主制最後注定勝利,人無論作為或不作為,皆無法違逆這必然的浪潮,人們於是不再戰戰兢兢地克盡公民的責任,過去和歷史的示警或教育都不再重要,資本主義許諾的天堂終將降臨。
➤迴圈:沒關係,它過得比我更糟
然而,21世紀初一系列的動亂,沖毀了進步的假象,隨著線性政治的崩潰,「永恆迴圈政治」的時間感代之而起。按史奈德的定義,假如線性政治讓人們覺得未來必將走向美好,「迴圈政治則讓國家落入一種被害者的迴圈循環。時間不再是走向未來的一條線,而是無止境地一再面對過去的相同威脅。」
在線性政治裡,進步是必然,所以無人需負起責任;迴圈政治的邏輯看似相反,但正因為不管人們做什麼,敵人總會來臨,在強烈的末日感作用下,依舊沒有人能負起責任。連政府在迴圈政治家的眼中,都不再以改善社會為目的,而是無止盡地防範各種威脅。以普丁為首的21世紀獨裁者或民粹政客,就利用對迴圈政治的操弄,趁勢而起,主導了當前的世界。
「線性必然政治的想法,就是沒有什麼想法。」線性政治強調的是「必然」,人只能依照既定的規律前進,既然「沒有其他選擇」,也無需對過去的歷史和未來的變革負責,「人生變得是一場夢遊,順著命定的路程、走向早已指定的墳墓。」
當線性政治的進步被證明是一場幻夢,繼而接手的迴圈政治,則以寡頭統治取代民主,並以法西斯主義思想,虛構一則無辜過去的敘事,讓人民覺得除了自己、自己的民族和國家是唯一清白無暇例外,其他存在的人或物都是邪惡的存在。我不見得要過得更好、更進步,只希望那些有罪的存在,過得比我更糟。如史奈德形容的:「生活本來就是糟糕、野蠻、短暫的,而生活的樂趣,就在於可以讓別人過得更糟糕、更野蠻、更短暫。」
➤普丁如何運用迴圈政治
昆德拉對線性進步的批判或許一針見血,然而與「永劫回歸」相似的迴圈政治,並沒有將人們導向自省的良善之路。矗立在前方的巨大「東西」,不是讓人們記取教訓的紀念碑,而是獨裁者強加在每個人身上的牢牢枷鎖。
《到不自由之路》裡,史奈德依著時序,由2011年到2016年,每個年分選取一則具象徵意義的重要事件,分析背後涉及的歷史縱深和深層意義。這幾年剛好是普丁在兩任總統卸任後,短暫擔任總理,重奪總統大位,徹底掌權,進而影響歐美政局的關鍵時刻。經由史奈德精密而細緻的剖析,展示普丁對迴圈政治的操弄,打造所前所未有的極權統治,改變了世界的樣貌。
全書一開始,討論20世紀初期俄國法西斯主義哲學家伊萬.伊林(Ivan Ilyin),這位普丁公開推崇的精神導師,他的思想體現了線性必然政治的缺陷,以及繼起的永恆迴圈政治強大的原因。
1883年出生於貴族世家的伊林,在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革命前後,從俄羅斯流放到德國,瑞士,在流放的過程中完成他法西斯主義的思想體系。伊林的著作在當時並未被重視,但卻在2010年代重新被普丁挖出,因為20世紀初期正是俄國初嘗迴圈政治的時期,內外局勢和21世紀初有種高度雷同。
不論伊林經由哲學層層推演出對於寡頭統治的推崇,又或者思想中法西斯主義的特色:相信意志和暴力勝過理性和法律、相信領導者和人民的神秘連結、相信全球化是一種陰謀,都太適合當今的政治環境。普丁不見得能掌握伊林那玄之又玄的哲學辨析,但卻充分理解伊林的法西斯獨裁主張,以及背後迴圈政治的思維,在統治上的有效性。
當普丁利用舞弊的選舉手段重返總統一職後,內政上大舉摧毀俄羅斯原本不穩定的法治基礎,公開用性別歧視的語言醜化民主,用或明或暗的手法打擊反對者,將自身塑造為領導俄羅斯這純潔民族的英雄。在外交上,他抨擊歐洲的統合,重新倡議「帝國的歐洲」,並以威脅利誘等不同手段影響歐盟的成員,從內部阻礙著歐盟的統合。
為了走向帝國之路,普丁強力宣傳民族主義,並將烏克蘭作為祭旗。二次大戰期間發生在烏克蘭的種族滅絕悲劇,證明了單一民族想像的虛妄和殘酷,但普丁反而刻意複製這段血腥的過去,不斷干預烏克蘭的內政。尤其2013年烏克蘭青年在「廣場革命」的示威中主張反對俄勢力的滲透,希望加入歐盟,更讓普丁加重了力道,直接以武力侵略烏克蘭。
➤動搖民主的基石
普丁對外復活民族主義的僵屍巨獸,對內則開始虛構攻治敘事,鞏固統治,「讓事實畫下終點,就是永恆的開始」,史奈德以這句話概括了普丁對內的宣傳。製造假新聞或陰謀論毫不手軟,反覆強調政權或國家的無辜,哪怕克里米亞戰爭時士兵和平民生命的消逝,都能被官方媒體曲解、掩蓋。使民眾保持無知,權力者就能披著受害者的偽裝,繼續執行加害者的任務。
假新聞和陰謀論的資訊作戰,不只對國內民眾,也成為普丁對外的重要武器。先是以資訊戰,讓歐盟陷入俄羅斯有沒有入侵烏克蘭的荒謬討論,無法對烏克蘭伸出援手。經由媒體和網路釋出不實的資訊,間接操控了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重擊美國民主運作,更是普丁的重大戰績。「虛構」出川普的形象,讓他成為美國迴圈政治的代言人,不僅讓希拉蕊身陷流言之中,並曲解歷史鼓動支持者。
普丁真正的勝利不只是川普勝出,而是讓美國人民不再相信投票會帶來改變。一旦投票淪為形式,無法解決現實議題,那麼民主的基石也隨之瓦解,讓美國墮入迴圈政治的漩渦裡。除了俄羅斯的推波助瀾,美國資本市場運作長期造成的貧富不均,內部種族、槍枝和毒品問題,也在體質上給予普丁見縫插針的機會。
這條由線性政治過渡到迴圈政治的「到不自由之路」,每一章節都糾結著無數細節,千絲萬縷,難以在有限的篇幅一一詳述。這也正說明了史奈德史家專業訓練的獨到之處——全書雖然不斷演繹著線性政治和迴圈政治兩個抽象的觀念,但他的每一項論述都是以現實為基礎而發,是在具體的「史料」上開拓對政治學理的思考。沒有學院常見詰屈聱牙或故弄玄虛的賣弄,而是將事件的內裡一一清理,還原在歷史的脈絡,讓讀者可以擺脫當局者的盲點,理解身處的世界為何不知不覺走向專制。
➤歷史不是只能蓋棺論定
另一方面,史奈德又很不像一般象牙塔裡的史家,總是和「當下」保持距離,只願在「蓋棺論定」才發言。他一向都勇於將自己的史家之眼,對時局提出各種批判和建言。這或許和他的專業領域有關,二戰前後的東歐歷史,和今日世界原本就密不可分,他的每一本學術專著,都是藉由思索過去而了解現在。
以現有的繁體中譯本為例:《民族重建》回顧了16世紀到20世紀波蘭、立陶宛、白俄羅斯、烏克蘭牽扯不清的民族認同,指出「民族」的幻想與虛構,以及將幻想和虛構當作信仰所造成的悲劇。《血色大地》談的是東歐這片土地,在二戰前後德、蘇兩大獨裁政權下的血腥屠殺,指出極權者個人烏托邦式的野心才是造成生靈塗碳的關鍵。《黑土》試圖還原納粹的真實面目,那些令人髮指的罪行,並非「國家威權」或「種族歧視」所能解釋,而是將無政府的暴力在日常之中推向極端所造成的扭曲。一旦認清納粹的本質,就會發現類似的暴行可能隨時都會再度爆發。
除了鑑古知今,更根本的原因還是作為公共知識分子的良知與使命,也因此才會有《暴政》、《想想20世紀》、《重病美國》等等針對眼前亂象而發的忠告。唯有像史奈德這樣依憑史學素養,積極參與公眾事務的史家,才能提醒人們,歷史從來不是一門老舊的學問,而是對於現實亂象的解藥。
這也正是《到不自由之路》最後提出的解答。無論線性或迴圈,皆是違反歷史實然的迷思,是關於進步與末日的神話,會讓人們從過去的經歷抽離,無法感知或理解眼前的真相。
「沒有真相,就不會有信任」,一旦陷入鄉愿的虛無,或自溺於忿恨的宣洩,否定價值和意義的存在,作為民主根基的責任政治也隨之瓦解。政治人物不用為錯誤的言論和政策付出代價,只需將一切都推做別人的打壓,轉移焦點,民主不再崇高,我們很可能在不自覺之中,一步步走向永恆迴圈的不自由之路。
解決的辦法,就像政大政治系副教授葉浩在《到不自由之路》新書活動中強調的:要讓人們重新拾回「現實感」,並在現實感中開展出貼近個人生命經驗的歷史敘事。至於如何獲得現實感?還是必須重回歷史。
史奈德在全書最末寫下:「如果我們能誠實面對歷史,就能看到自己在歷史中的位置,知道自己可以改變什麼、怎麼樣可以做得更好。於是,也就不再無意識地從線性必然走向永恆迴圈,不再走著通往不自由的通路。」唯有如此,責任政治得以展開,「參與創造責任政治,就是讓我們再次看到這個世界。研究歷史所揭示的美德,我們也將成為無人預想過的美德的復興者。」
這短短幾句話,不只是習史者該牢記在心的座右銘,更是每個公民都應努力完成的目標。前往不自由之路已然展開,需要每個人排除雜訊,謙卑而真誠的面對歷史,重新肯定真相的追尋和價值的建立,才有機會懸崖勒馬,替未來的人們在史冊上寫下美好的轉折。●(原文於2023-09-12在Openbook官網首度刊載)
到不自由之路:普丁的極權邏輯與全球民主的危機
The Road to Unfreedom: Russia, Europe, America
作者:提摩希.史奈德(Timothy Snyder)
譯者:林俊宏
出版:聯經出版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提摩希.史奈德
耶魯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現代東歐史,畢業於牛津大學,曾在巴黎、維也納和哈佛大學擔任過研究員。曾獲漢娜.鄂蘭獎章、萊比錫書展大獎、美國藝術文學院文學獎項,文章評論散見全美各大媒體、報章雜誌專欄。撰有多部備受稱譽的史學著作,包括《血色大地》、《黑土》、《暴政》、《重病的美國》等。同時也是美國大屠殺紀念博物館外交關係理事會暨良知委員會的成員、維也納人類科學研究中心的常駐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