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政府擬管制碳費與減量目標,從科學看目標可行性
2030年台灣氣候政策關鍵 專家:公開政策討論與數據,以利衝擊評估
發稿時間:2024年5月6日
發稿單位: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今年是台灣討論與完成兩項氣候重要政策的關鍵點,包含當前正在討論的碳費費率,以及下半年即將討論台灣在2030年應設定的減量幅度,亦即第三階段管制目標的訂定。然而目前甚少釋出制定費率與設定目標的科學證據,如對當前創新技術的成熟度評估結果,或對不同政策工具的成效評估等等。專家呼籲政府公開政策制定討論過程與評估碳費費率的科學資訊,強化碳定價與碳負擔的學術研究與評估結果,以利與公眾溝通碳費的效益與衝擊。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在5月6日(一)舉行「碳費與減量管制目標的科學可行性」記者會,邀請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兼任研究員蕭代基、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助理教授謝依芸分享制定碳費應考量的因素與衝擊,以及評估氣候政策減量成效的方式。蕭代基指出,制定碳費與管制目標都是達成淨零重要的政策工具,但目前政府並未公布制定政策所依據的資料與討論,使外界難以了解減量效益並評估衝擊。此外,相關的研究資料不僅未對外公開,公部門之間都未必有良好的數據與資料交流,較難達成部會與各項政策間的加乘效益。
蕭代基舉例補充,制定碳費費率的方式有多種可能的情境與規劃,包含從預定目標碳價(如歐盟碳交易價格)用利率為成長率,往回推估起徵碳價、依循減量目標階段性設定碳費級距、依循固定成長率逐年調整等等。然而我們目前並不清楚,政府制定碳費制度及多種折扣措施的依據、估算與因應措施,政府是否有碳費政策成本有效性分析及環境經濟與社會影響評估報告,這將難以更進一步以研究為基礎,評估徵收碳費導致的衝擊。
謝依芸以電動車政策為例,說明科學研究、數據開放與跨部門合作的重要性。謝依芸指出,以模型評估現在電動車的政策,可以發現2030年公車電動化、2040年禁售燃油車的政策已經可以大幅度減少碳排放,但距離運輸部門的減量目標仍有一段距離。謝依芸認為當科學研究的結果發現落差,才有機會儘早調整政策工具,達成目標。
謝依芸也提醒,沒有任何一種模型是百分之百準確的,唯有政府公開與釋出更多的資訊,在設定模型評估的情境時,才能更貼合實際社會與產業情況,優化評估的結果。同時更精確評估減量政策或碳費所帶來的衝擊,在政策執行過程中,得以即時將評估結果反饋給政府,以利調整政策方向與措施。
SMC是獨立的科學新聞室,也是科學家與媒體的橋樑。作為一個非營利組織,我們在乎公眾如何理解科學研究的意義,也在乎新聞中的科學有無充分的證據。當科學研究成為新聞頭條,我們協助記者找到合適的科學家接受採訪,同時協助科學家說明科學研究的證據。
身為全球SMC網絡的一員,我們遵守國際章程,以多元資金維持組織運作,編輯台決策不受資助者影響。我們不畏科學爭議,站在科學與新聞的第一線,成為科學家與記者的夥伴,共同傳遞以證據為基礎的資訊。
邀請你成為SMC的力量,與我們一起改善台灣的科學溝通方式與科學閱聽環境,撐出更多公共討論的空間。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