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口難言

寂然
·
·
IPFS
·
導演透過剪輯這些真實的人生經歷展現一九四九年以來中國人民最普遍的生存狀態,沒有煽情、沒有批判、沒有立場,他甚至沒有說過任何話,但他要說的話都借用幾位作家的人生故事充分表達了。


在很久很久以前,我很喜歡賈樟柯的電影,那時他知名度不高,屬於小眾口味,作品不太可能在戲院看到,只能在珠海拱北的地下商場買翻版光碟回家欣賞。那時候,我陸續看了《小武》、《站台》、《任逍遙》,還有後來的《三峽好人》,在這些電影中,不難發現他對紀錄中國基層人民生活狀況的偏好,窮鄉僻壤的青少年如何找出路,體制以外的人如何討生活,離鄉別井在外地打工的人返回家鄉怎樣適應巨大的變化,當中的樸實與真誠,總是令人震撼。後來他名氣大了,身份地位也與以前不同,拍出規模更大的《天注定》、《山河故人》、《江湖兒女》,雖然都是優質之作,在不同的類型進行探索,但我始終懷念他年輕時那幾部戲,也許當中也包含了對那個年代的懷念吧!


最近機緣巧合之下看了賈樟柯執導的紀錄片《一直游到海水變藍》,表面看來是非常主旋律的中國故事,但看著看著,我就想起他以前那些專拍山西勞動人民貧苦狀態的作品了。這部紀錄片非常適合文學愛好者欣賞,因為完全聚焦於當代中國的文學與現實生活,影片以追憶作家馬烽四十年代在山西的農村開展的革命宣傳與文學活動為開端,然後訪問三位分別在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出生的名作家賈平凹、余華和梁鴻,讓他們面對鏡頭訴說自己的成長成名與家庭變化,導演透過剪輯這些真實的人生經歷展現一九四九年以來中國人民最普遍的生存狀態,沒有煽情、沒有批判、沒有立場,他甚至沒有說過任何話,但他要說的話都借用幾位作家的人生故事充分表達了。


因為是以文學家為主體的紀錄片,導演也別出心裁,把各人的故事分成十八個章節呈現,每章加上一個標題,例如父親、母親、吃飯、戀愛等等。令我感到驚訝的是,成長於不同年代的作家都不約而同的談及少年時的饑餓與貧窮,由於馬烽已不在人世,影片在開始時即訪問一些認識他的老人,憶述建國初期的往事,他們在馬烽的感召下曾經對國泰民安有過憧憬,而且都期盼著文明建設會令大家過上幸福的生活。可是往後觀眾就看到賈平凹和家人在政治浪潮中如何捱餓捱苦,也看到梁鴻訴說家庭悲慘往事時屢次哭泣。


《一直游到海水變藍》的片名來自余華的訪談,他的豁達樂觀與油腔滑調令整部影片不致於太沉重。表面看來,他講述自己當年向刊物投稿屢敗屢試,最終獲得重要文學刊物邀請到北京改稿,原來當時的編輯認為他的小說寫的很好,但結尾太灰暗,在社會主義國家不可能有這種灰暗的事情出現,於是要他把結局改成光明的。當時23歲的余華說:〝只要你們肯用我的稿,從頭到尾都改成光明都沒問題〞這是中國作家面對的常態,導演讓余華開開心心地講述一段“赴京改稿,全村光榮”的威風往事,同時也不動聲色地讓觀眾自行領會言論自由的限制是怎樣一回事。


影片最觸動我的是拍攝成名之後的梁鴻帶著兒子返回故鄉,賈樟柯也訪問了這位中學生,當他深情地說了一段對故鄉的感受之後,導演突然要求他用家鄉方言介紹自己,他馬上不知所措、有口難言。這麼輕巧的一個小情節,蘊藏了千言萬語。文學作品往往強調作家與故鄉的連結,可是當年輕一代都不能講家鄉的方言,這種扭曲將會對人們產生多大的影響?


賈樟柯不是第一次拍紀錄片了,他之前拍過《東》和《無用》,都以藝術家為主題,因此與《一直游到海水變藍》合稱他的“藝術三部曲”,可惜我未有機會看到,以前在翻版光碟店也沒有見過,希望將來有緣會在合法的串流平台觀賞吧!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寂然寂然,在澳門生活的文字工作者,結集出版的作品包括小說集《有發生過》、《月黑風高》、《撫摸》、《救命》,散文集《青春殘酷物語》、《閱讀,無以名狀》等。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日日是好日

前輩

地獄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