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錢又可減重的領悟

VC
·
·
IPFS
·
存錢與減重是可並存的。

基本公式

有些醫學上減重的能量思維為,消耗的能量大於吸收的能量則體重變輕,反之則增重。

最簡單的算法為增減的重量=吃進去的熱量-運動消耗熱量-休息代謝率(RMR, Resting Metabolic Rate).

休息代謝率(RMR)在台灣有時被稱為靜止代謝率,主要表示人類在靜止活動下,身上的器官一天所消耗的能量。

有些人一天到晚都在吃,也不怎麼運動,就是不會胖,這就是休息代謝率高,吃進來的能量都消耗光了,有的人食量小,但很難瘦下去,就是休息代謝率低的原因。所以在專業的減重設計一定會設法量測休息代謝率已規劃飲食與運動方式。

休息代謝率與基礎代謝率

在台灣可能常聽到的是基礎代謝率,觀念是類似,但量測手法不同,茲說明如下:

休息代謝率使用卡路里計測量呼進呼出的氧氣消耗量,因為氧氣消耗量與能量消耗是正相關,故以此計算個人休息代謝率,因為這是個人化數值的量測,所以準確度高,如圖。

摘自:https://www.wikiwand.com/en/Resting_metabolic_rate

基礎代謝率(BMR,Basal metabolic rate)也是類似的觀念,但其根據統計的資料,導出與個公式,以身高,體重,年齡,性別計算出,但因為人類個體差異甚大,所以這個公式算出來是平均值表現,與上述個人化的休息代謝率有不少差異,所以可用參考,但無法用其做有效的減重規劃。

靜態能量:這是搭配Apple Watch在iOS所量測出來的能量消耗數值。基本觀念同休息代謝率同,但量測手法不同,個人推論是是從使用者的每天心跳數值,及提供的身高,體重,計算而來,就個人的數值與以前測過的休息代謝率比較,誤差為10%,所以有參考價值。

減重失敗

這裡先不提手術型的減重,減重主要是能量的管理,理論上是運動和飲食,但事實上與心理因素有不小的關係,所以行為醫學(Behavioral Medicine)在此著墨不少。

就個人數次減重而復胖的經驗,可說是敗在心理問題。剛開始努力減重,減少飲食,多多運動,很快就瘦下來,但沒多久很快就復胖!

原因就是減重的過程是折磨自己,到了最後變成暴飲暴食來補償自己。其實用過很多手法,效果不彰,直到換了工作。

減重與省錢共存的原因

在某個工作,因為壓力,一定要固定找時間狠吃一頓補償自己,然後發了瘋般騎腳踏車消耗能量,但有陣子天氣不好,或身體不適,體重則不斷上身,一堆毛病也來,最嚴重的是自律神經失調,每兩週須看中醫推拿調解。

後來換了工作,除了認同工作外,也不需要長時間通勤,加上學習正念,在生活作息不變下,體重開始減了下來,主要原因就是心理因素

(1)工作上的人的問題永遠難解,所以就看開了,專心在自己的田地耕耘,大致上維持平靜的心理狀態。

(2)也因為平靜,開始不需要靠大吃大喝解放自己,久了以後食量就變少。

(3)當然,有些運動的效果比劇烈運動來得有效,如平甩功,在室內好好做個30分鐘,效果就不錯。

不用大吃大喝,所以吃的費用大幅減少,因為平靜,即使在壓力大的環境下,個人頂多6個月去看醫生調養,其中也不需要做按摩,泡溫泉療養,更不需要花心思出外散心,這些費用省下來,還算可觀。

所以,不論上班如何,下班一定要快樂的追劇或打電動,保持內心的平靜,做好能做正念的呼吸調節,減低自己對任何不快的反應之程度。

一點個人經驗。

PS:

上馬特市也是一個好方式,寫作除了平靜內心,前陣子寫了以前罵人的故事,沒想到這些人給本人的負能量,在科技日新月異下,可以寫成故事擼幣。

其實寫作消耗能量不大,但對平靜內心有不少幫助。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VC服務生醫產業超過25年,經歷研發/產品管理/事業開發/銷售業務/品保法規等工作,工作橫跨美國,台灣,產品經歷家用醫材/專業醫材/實驗室設備等,在這個園地貢獻自己一點經驗及想法。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