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过尽头(四)社交媒体和咖啡店
清清,
意见从大脑抽出然后写下,它们就不再属于我了,我是动态的。所有写下的内容已经和我无关,这是为什么阅读过去的文字总是那么陌生。它们什么也不是,仅仅代表我在人生那一时期的短暂看法。
但是抽离它们的好处是头脑可以得到整理,然后真正的我,就可以专心地思考新的问题。
如果不是给你写信,这些文字只是一堆废料。我完全没有欲望让别人知道我对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事情有什么样的发现和看法,这挺无聊的,甚至让我丧失记叙的动力,让我有些时候觉得任凭一些念头从脑子里散开也行,我讨厌被解读。我讨厌互联网上所谓的共鸣,我越来越理解你的做法,不仅仅是对于那些和我意见不合的人,也同样针对那些总是在赞同我的人。那些人说我写出了他们的感受,但我想说根本不是这样,他们只是在从自己不了解的碎片当中寻找自己的感受,我跟他们完全不一样,那只是断章取义。当我在阅读的时候,我发现很多读者也是以这种方式在理解那本书的作者,我没法理解有些人只是热衷寻找别人和自己的共同点,却没有能力和勇气去挖掘属于自己的声音。所以他们最多只是在文学中沉醉,因为文学总让你以为这些情绪是特别反映真实的,然后他们总是被虚假地代表。
中国有个社交媒体叫豆瓣,里面有很多被称为group的社区,有点类似reddit,我们还会在上面标记一些自己看过的书籍和影视。我想举一个例子来告诉你社交媒体的乏味之处,但就像我之前说过的,社交媒体只是一个媒介,所有的感受都是基于人与人的沟通交往,而社交媒体将它们放大、呈现出来。
比如,我前些天在豆瓣首页刷到一个帖子,里面一个日剧爱好者吐槽说,现在好看的日剧都是LBGT类型的,她作为一个异性恋,觉得那些和自己没有关系,她希望有更多适合异性恋看的无脑爱情连续剧。底下的评论有很多告诉她,异性恋的影视作品远比同性多得多,而且举出具体的数据和例子。可是这个楼主表现出了一幅「我不知道就是不够有名」的态度,删除了所有和自己意见不合的评论。今天我在首页刷到另一个帖子,一位网友总结了很多异性关系主题的日剧,用来反驳上一个网友,并指出了她的异性恋霸权倾向。
类似的争论,在所有的中文社交媒体都很容易见到。说实话,浏览这些帖子的体验真是很糟糕。每次看完这些帖子我都会觉得,我对世界上别人的体验并不感兴趣,我为什么要花时间在社交媒体上了解别人的看法,我不关心。
对于这个日剧的问题,无论是同性还是异性,那些热衷看所谓的无脑爱情连续剧的人,无非是希望把自己对爱情的幻想投射在荧屏背后。可是编剧并不是神明,并不能指导观众真实的人生,他们自己的人生可能也一团糟。这些故事是虚构的,演员的生活也不会和戏中一样,电视剧并不能真的帮助我们理解真实的生活,它就像文学一样,只是一种有预谋的主题呈现,操纵你的思想,得到一个早就被人为确定下来的结论。
明明她作为观众,知道一些电视剧是无脑的、是打发时间的,她们一边嘲弄这样的作品和编剧,一边却又沉迷在里面,就像总爱看肥皂剧的父母亲一样,其实本质上她们的品味也就仅限于此,因为如果让她看一部纪录片或拥有高超拍摄技术的电影,她们只会昏昏欲睡,不知所云。因为她们只有能力欣赏这样的无脑爱情连续剧,也不想在观影品味上作出任何改变。渴望亲密关系,渴望浪漫的美好的不切实际的亲密关系,幻想被拯救,这是世界上最简单和易于理解的事情,跨越时代,不需要知识,不需要人格,不需要觉醒。
其次,该网友在发言前并没有对日剧进行深入调研,就发表了如此异性恋中心主义的言论,且她只想在网上寻求认同感,不能接受被反驳,这种丑陋的霸权主义在互联网上真是层出不穷。我们不可能一个个和他们辩论,我只会每次点一个「减少推荐」。最后,她作为一个自认为的异性恋,并没有反思自己的性向是如何形成的,她根本没有质疑异性恋身份的合理性,就全盘接受了这么一个社会文化标签,这也很愚蠢,很无脑。
说实话我的立场和第二个帖子中的网友们挺一致的,一致反对第一个网友的观点。可是阅读这些内容会让人产生巨大的虚无感,你会发现,其实你在读那个帖子的第一秒钟其实就知道那是一个无药可救的人,可是你还是花了很多时间向她证明你的观点、向她解释自己、解释社会,对她解释为什么同性恋影视并没有她说的那么繁荣,以及她的言论中包含多少歧视、傲慢、虚伪和幼稚(嘴上说着尊重理解同性恋,却在商业影视领域抨击同性恋题材)。
身份,仍然是身份的问题。很多人说着尊重,实际上根本不是那样。他们不会在建立亲密关系的时候考虑特定的肤色、种族和国籍。也拒绝和那些人进行深入的交流。他们明明就是看重一些标签的,可是为了迎合多元包容的价值观,总是假大空地声称自己尊重所有群体。
互联网上到处都是和你意见不同的人,从你决定和他们交流的第一秒钟开始,你就在寻找论据,证明自己、解释自己。可是说服对方有什么意义吗,这段交流根本就不该开始,我们只应该和在一开始感兴趣的人说话,而不是那些需要你自我消耗、去说服对方的人。
比如,我前段时间认识了一个在les社交媒体上自我认同为t的人,后来我挺后悔开始和她对话的。认识我之后,她主动阅读了不少我的女权观点,但她没有理解然后转化,她只能重复我的句子,重复我的观点,无法批判思考。她在表达认同的时候,却经不起质疑,她根本不懂你在说什么。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她和一个自我认同为p的美役女性建立了恋爱关系,你会觉得,她在和你接触的过程中,其实是有觉醒的可能的,是可以进步的,她是可以往前走、思考得更多的,但这样太容易受挫,太复杂太困难,因此她仍然享受于自己那种多年习惯的、易于理解的身份定位,享受于放弃思考。我觉得女同性恋中的tp关系,以及模仿异性恋的性爱、交往模式,这些都能说明大部分现存的同性恋和异性恋者只是一体两面。是女人,且喜欢女人,并不会让她的身份更高贵、或思想更深沉。她们对关系没有想象力,没有探索能力,只能复刻影视和社会文化中已有的叙事。她们的内心不是精神男人,就是精神爱男女。当然,尽管如此,整体上女同性恋还是比异性恋者好一点儿,起码她们的亲密关系中没有真正的男人,有的是男权。
我们在网络上会遇到很多很多人,在生活中也是。
在使用社交媒体的大部分时间,都会遇到意料以外的反馈,你几乎找不出一个频繁在网络上活跃的人却从没有解释过自己的情况,除非是像微信朋友圈这种虚假友好的场合,大家只会对你说恭喜、好棒、加油。如果你的上网时间大部分都被这类废话填满,可能很快大脑就停止转动了,就像简中现状。
作为一个95后,我现在并不亲近我的大部分同龄人。我发现我们这些人,在80后眼里被视为是新潮和勇敢的,在70后眼中曾经被视为幼稚和脆弱的。我们曾经痛恨70后对我们施加的刻板印象,痛恨他们把艰苦作为美德,并在我们身上施加一种并不必要的规训和压迫。可是,我发现我们在以同样的方式去看待00后和05后,因为我们大部分人接触的群体,都是自己的同龄人,不管是同学、朋友还是同事,因此对于其他时代出生尤其是更年轻的人并没有深入了解。90后和95后也会倾向认为年轻人是更幼稚而缺乏经验的、是在人生的诸多方面不如自己的,这是一种显然的唯年龄论倾向。
年轻人往往话语权更低、更贫穷,对每一代来说都是这样。但我发现比起我们,00后和05后身上具有更大程度的性别意识觉醒,同样是在中国长大,比起中国传统文化,他们更加受自由主义影响,他们更有自我意识,比如在职场上更不容易因为自己经验的缺乏而否定自我价值,因为能意识到生命、个人价值不仅仅限于一份工作。作为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我们在职场上的表现仍然相对温和,被长辈们的经验说服,被商业故事洗脑。同样的进步也体现在政治意识方面。这些进步和很多方面的因素有关,比如00后出生在一个社交媒体更发达的环境,以及他们的长辈比我们的长辈相对更开明和善解人意。
尽管年轻人有这些进步之处,但经验也不是没用的。就像我前面所提到的,那些正在活跃的大部分00后暂时只能从他人进步的思想中找寻自己的共鸣,而不是构建属于自己的独特叙事。这样的叙事需要阅历,需要知识,需要对历史、社会、政治以及哲学的理解,很多人觉得自己知道一切,而看不起知识和经验。
我最近在墨尔本尝试成为一名咖啡师,在去美国开始我的PhD学习之前。在制作咖啡的时候,我觉得我很享受这份工作,和办公室工作比起来,闻着咖啡的香味,看咖啡豆在轰隆声中被磨成粉然后从机器中流出咖啡液并和牛奶融合在一起,这是一个非常愉快的过程。
我的咖啡技术已经毕业了,在每一家门店试工的时候,我的打奶技术都被认为合格。可是对我来说的挑战并不是制作咖啡本身,而是我缺乏customer service的经验,包括在短时间接到大量订单的时候,如何冷静、正确且快速地制作出很多杯咖啡。熟练的人在磨粉的间隙打奶泡,并把奶泡分配给两杯不同类型的咖啡。他们打奶泡的时候不会像我一样小心翼翼地找寻蒸汽喷头在水面放置的角度,并愚笨地数着时间。他们可以通过视觉和听觉来判断奶泡是否完成。相比之下,我的动作慢吞吞的,很容易被别人看出手忙脚乱。一个熟练的咖啡师,他的工作流程需要长期工作造就的肌肉记忆般的经验,不是我很快能练就的。
我在每次试工失败的时候安慰自己,我打咖啡的时间加起来总共不到一周,且每天只有两小时,我不可能看上去像是一个工作了一年的咖啡师。因为我每次都能看到咖啡店manager对我的失望,那些熟练的咖啡师在kitchen里身轻如燕,手起手落使用各种工具,从不会出错,不会把牛奶不小心洒在桌面,不会拍过多的巧克力粉,不会老是不小心被蒸汽头烫到手,也不会忘记在打完奶后立刻用布擦拭蒸汽头。我发现我在提醒自己这并不能说明什么、不能证明我的能力,尽管这是显而易见的。我在讨论00后那里想说的就是,也许他们会在这方面比我对此更坚信不疑。
但我后来发现也许我可以找一家那样的咖啡店,它一天的顾客不会过多,不需要员工手特别快。允许我在里面继续提升我的咖啡技术。我和一个附近的店主聊天,她说她的店不是太忙,她能看出我不是那种厨房快手,我是管理型的而不是手脚麻利干活型的,她说她想要找一个这样的人。这真是个有趣的评价,也许是一种餐饮行业经验缺失的委婉说法,或者对于办公室工作者的普遍理解。也许很多年以后我可以凭借今天的经验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咖啡店,在我对学术界拥有更多的洞察之后。
我最近听很多人对我说这样的话,他们说,美国很适合我,美国比澳洲更适合我,因为澳洲的人大部分时间都在寻找一种放松的生活方式,而没有那么关心人文社科类的话题。我会在美国遇到一群和我一样热爱思考的人。但我并不这么认为,清清,这不仅仅是基于我们之间生活经验的分享,我认为很难从人类社会中找到一些超出期望的东西,所有的社会都是大同小异的,至少现存的社会是这样。也许美国顶多只不过是多了一群受过良好教育的衣冠楚楚的人,他们毕业于藤校、会很多种语言和体育运动,他们可以写诗和画画、参加过很多活动,对任何事情都懂一点儿并可以和人聊起来。但就算是这样,也不见得他们就真比那些沉迷于电子游戏和短视频的人聪明多少。他们顶多是更幸运一些。过着很光鲜的人生并不意味着过着更有意义的人生,大部分人都在为一些注定很快崩塌的信念贡献自己的生命,世界就是个草台班子。但尽管如此,我还是不能这么早对我在美国的生活下个定论,毕竟我还没去过,我在那里会更新自己的看法,会把对很多事情的观点更具像化、反复批判、增加细节,这是肯定的。
所以要说我对学术生活有多么期待吗?也许到了那时候,我会怀念今天在澳大利亚无所事事的乡村生活,也许如今的生活会成为一种回不去的桃花源,就像是就读硕士那段时期对我如今的意义一样。我在参观莫纳什大学的时候,见到的大部分学生都是亚裔,他们在学校里聊天、吃饭、去教室上课。我想,我留学的时候也是这样。但我会预见到毕业后有一天离开恢宏整洁的教学楼,在一家非常小非常微不足道的咖啡厅做一些和信息化、和市场分析完全无关的体力工作吗?那时我们阅读每门课的ppt,完成assignments,作为硕士或本科的学习内容,可这些内容可能和我们长期的生活并没有太大的关联,我们很快会忘掉它们,我们的生活不会用到那些宏大的古老的理论。我们的生活特别具体。我们很难一辈子留在这个学校里,这些西方国家美丽的学校,每一个都建设得那么气派,每一所、每一幢楼都斥了巨资,有它自己的历史。可是对留学生来说,它们只是一个相对长期的打卡景点而已,很快就会变得遥远。可以无限使用的自习室和其他学校资源,对于大多数留学生来说,是人生中一次短暂的梦,让我们得以窥见世界上的另一种生活。「一年英国硕,一生英伦情」,从英国海归的中国硕士留学生常常被本土的网友这么嘲讽。很多人回到中国之后,在微信所填写的地址仍然是她们留学所在的地区,尽管那是一段早就过去的短暂经历,因为他们会希望别人知道自己有这样一段经历、并以留学海归的身份来认识自己,因为那段记忆过于美好。她们通常置顶自己的毕业典礼。
我在社交媒体上还看到有人说她在读文学博士,可是却读不进去书,一读书就要么困要么饿,读书量还没有社交媒体的读书博主多,她想做体力活甚至想演porn想做任何事情就是不想读书。她说做sex worker起码能立刻得到薪酬,也比学术有意义得多。也许我在过去上学期间能理解她所说的感受,可是现在我有完全不同的意见,我觉得这位同学对于各种工作包括性工作者的理解都停留在想象层面,她并没有真的工作过,当她工作过她就会知道并不是她想象的那样。然后她才会知道可以在学校里读书、读文学作品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读文学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如果你没有哲学、逻辑学和社会学的基础,那你能做的就只是放大一些虚假的信念和情绪,比如这个同学就显然对于性别、对于性的商业化中蕴涵了多少性别压迫和社会问题毫无理解,因此才能从个人微观的角度考虑这样的事情。我想如果是我,如果我在完成了第一个phd学位之后,如果我第二个phd学位读的是文学,那我真的可以每天什么事都不干只读书,和读书博主比真的挺好笑的。他们每本书读得怎么样,如何理解,以什么方式读,我根本不会担心读不过他们,根本不会想到和一些面向互联网读书的人相比。这样的想法是基于热爱,如果没有热爱,如果想要赚钱,那为什么要读文学这样的phd呢,不如读个商科的计算机的赚钱去。这个帖子下面有很多读人文学科phd的人表示共鸣,清清,我真的觉得互联网上的共鸣毫无用处,大量的共鸣,并不会带给你一个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案,因为你没有以一个更高的视角来看待你所经历的问题,你只是不断地描述自己的情绪、强化自己的情绪,并在他人的肯定中确信这是一个困难,这是真实的。我觉得对于不想阅读的人来说,如果你想继续把这件事做下去,首要要做的是找到阅读的动力,找到阅读的方法,找到你想要从阅读中解决的问题。
关于我说以后可能会自己开一家咖啡店,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普遍的创业愿望,因为它听起来非常cozy,说实话我对此并没有特别热衷。我小时候只想成为一个作家,我可能并不喜欢经营。但不排除也许以后有机会试一试。我想起来我在厦门鼓浪屿时去的那家酒吧,还有云南的一些民宿和咖啡厅,就是那样,它们不像开在上海的manner那么繁忙,老板常常按自己的意愿决定开业时间,厦门那家酒吧老板对我说,他一晚上不会serve超过10个顾客,我现在还记得我那天在那里读了什么书。
如果你有一个兴趣,按照自己的意志或别人的意志做事,这会有非常本质的区别。因为如果是你自己,你可以决定做什么,以什么方式做,并掌握它的节奏。可是如果是一份工作,它就会完全不同。我之前在中国的互联网公司结识过很多长期学习计算机技术的工程师,要说兴趣,他们中的大多数对于计算机技术都是有兴趣的,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而选择了这个热门行业。
可是在大厂中工作的大部分时间,他们并不能在技术上得到什么精进,他们能学到的是,如何在规定时间内多任务管理、交付自己的工作成果,如何和其他角色沟通、并正确理解别人的需求,如何让自己的技术能力服务于公司的商业目的,并以kpi作为考量。
对这些技术爱好者来说,他们花费时间和精力做的大部分事情,其实都是在模仿市面上的竞争对手、做一些同质化产品,这些产品有可能很快会被淘汰,然后他们以同样的方式迅速投入下一个这样的项目。无休止的加班并不会将他们对于前沿技术的理解增强多少,因为大部分的工作,哪怕是在外行人看起来复杂和困难的技术性工作,也仍然是重复的、可流程化、可规范化的。所以,你就算选择了自己热爱的专业,并且获得了一个专业对口的职位,也很难说你在做自己热爱的事情。你只是在奉命做一些重复的事情,这些事对你的生命、对你的头脑没有丝毫意义。
如前所述,我现在其实挺喜欢打咖啡的,但作一名咖啡师,这意味着你需要在短时间内快速理解你收到的订单,并以正确的size、牛奶种类、温度、甜度等把它们制作出来。它不仅仅是做咖啡,更多是面向客户服务的经验和技巧。我之前还去一家甜品店尝试了一下制作甜品,我对此感慨颇深:
如果我们在家花一下午做一个蛋糕或是冰沙,这会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我们可以一边听歌一边看着教程完成它。可是在店里工作,它的体验就完全不一样,顾客的订单源源不断,你的手被藏在密不透风的塑胶手套当中,脚下是粘腻的脏水,你的手在不同的甜品制作机器之间游走,你的手刚放在冰沙上面使他们成为一座小山的造型,它被冻僵了。然后很快你要操作炸面包的机器,在高温下流汗,然后你要拿起一支火枪,你要用蓝色的火焰为刚刚做好的冰沙定型。
我在那里trail了两小时,感觉自己在厨房快要晕过去,我耳边快要听不清楚别人对我说话了,步伐沉重。那些长期在这里工作的工人对此已经适应了。这是一家在墨尔本非常火的甜品店,顾客来这里打卡拍照,我想,我过去也坐在那里,是她们中的一员,但我从来不知道制作的过程这么痛苦,不知道顾客所认为的一次新奇的美食体验,对于每天制作这些的甜品师来说是一项多么平常和乏味的工作,这些精致的奶油和冰淇淋居然是用如此笨重和难以操作的机器制作出来的。我那时心想的全是,为什么都晚上八点之后了还有那么多顾客,这些该死的顾客,为什么这么晚了还要来吃甜品。
清清,其实这些体验毫无意义,但写作是为数不多能让人感到生命真实存在的事情。
其实我对人类并没有那么感兴趣。我在第一个PhD选择社科其实仍然是一种折中的做法,如果有机会,我希望以后能彻底转到人文,再读一个哲学的学位。我不是说去研究一些当代哲学热门的为政治服务的东西。我指的是探索内心边界。一个人的,而不是一群人的。社科总是基于现象和已经发生的事情出发,可是你知道,其实我感兴趣的是抽象。我并不真的那么想研究人们为什么会做出如今那些愚蠢的行为。
你会写出很好的东西,你可以做到一切你想做的事情。可是一旦有一天你把这些展示在公众面前,你的作品就被毁了,它们不再生动富有灵气,一切都会消失。作品的产生不是为了给人展览的,它只是对内心的一种外化表现形式、一种映证。我们不是神明,没有资格赋予其他人权利。她们只能依靠自己探索内心的艺术性,获得属于自己的灵感,而不是总是寻求从观赏他人的创作中得到启发。创作者必须明白。
你上次对我说,没有读者会接受你一直以一种危险的方式冒犯他们,也许是的,但也许短时间我还是会把我生产的文学垃圾继续放在互联网上。媒体唯一的作用就是在吵闹的声音中放大孤独感。以一百种方式改写同一个故事。我觉得阅读这些内容是无聊的,他们总是以为自己知道了很多,却永远也不会得知真实的背景。但我没有在互联网上建立一个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所以我不负有道德义务。我只是把它视为一场游戏。
说实话我最近不那么想写作,我已经一两周没有写什么东西了,阻碍我阅读的唯一理由是我现在视力下降,因为散光,所以长时间阅读之后总是感到眼睛疲劳和干涩。但我最近读了两部很有趣的书,作者和你一样是华裔ABC,我还接触了一些移民到澳大利亚的亚裔同龄人,我一直在考虑我们之间生活经验的差异是如何塑造我们的。
清清,性很重要,亲密关系也很重要,可是它们不是最重要的。当一个人在你面前,你觉得你和她有深刻联结的时候,你们之间是否有性行为或亲密关系都不那么重要了。因为你们之间不需要以一个社会定义的关系名称来证明这段关系的价值,它的存在就是意义。这样的关系超越了恋爱关系,恋爱,在此面前简直不值一提。我们在看到对方和任何人恋爱又分开的时候都不会感到受伤。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