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時團隊轉型的挑戰
前陣子寫了篇「承平與戰爭時期的產品經理」,可能是因為此時此刻的確有戰時(Wartime)的跡象,再加上前輩 Fox 在 Podcast 節目(【塞掐 Side Chat】E137)上的宣傳,很多朋友跟我說,他們的確感受到了戰時的氛圍。
而他們也想問,那下一步呢?
戰時往往會搭配的是「組織轉型」。
但坦白說,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啊!畢竟每個組織的狀況不太一樣!
本文試著整理:常見的轉型類型、轉型創新組織的步驟,以及轉型中常見的挑戰。
ㄧ. 常見的戰時團隊轉型類型
In wartime, a company is fending off an imminent existential threat. Such a threat can come from a wide range of sources including competition, dramatic macro economic change, market change, supply chain change, and so forth.
常見的戰時特徵如下:
組織遇到了很強的競爭者
經濟面臨巨變(如 2020 的 Covid-19、2022 年開始的景氣衰退)
市場環境變了(如 iPhone 的推出引爆了行動上網時代、AI)
供應鏈變化(如俄烏戰爭造成的供應鏈影響、美中競爭)
面對以上不同的情況,組織會採取以下幾種行動:
撙節
組織扁平化
創新
調整合作夥伴
組織有可能同時採取多個行動。譬如,組織有可能同時裁員(撙節)與展開新的創新。
以上每一個行動,都有很多可以談的。
本文將專注於「創新」這個部分。
二. 轉型創新組織的步驟
很多成功的公司在承平時期運作久了,漸漸的會失去創新的能力。這不單僅是大公司的專利,新創公司也時常有這症頭。例如在第一個產品獲得了成功之後,開始進入營運與優化模式,組織也產生了特定的慣性,漸漸失去創新的精神。
蠻手銀彈的大公司,時常會透過收購公司的手段來獲取創新。
然而,新創公司並沒有這樣雄厚的資源,更需要仰賴組織的轉型來獲取創新。
Unusual 創投的這篇文章中《Designing an organization to optimize and innovate》,觀察到新創公司時常會進入所謂的最佳化煉獄(Optimizers purgatory),團隊開始追逐幾個指標,優化這些指標(如 increase revenue, conversion rates),不再思考如何替顧客產生價值。
Unusual 創投建議,若新創有這樣的狀況,可以透過四個步驟讓公司重拾創新,平衡最佳化與創新的成分:
Step 1: Concisely describe your mission and vision for the next 2–3 years
Step 2: List the 2–3 things that must be true for your customer to realize that vision
Step 3: Design an org with product teams that map to the 2–3 truths for your customer
Step 4: Revise and edit until satisfied with the results
在步驟二中,該組織提出了三個創新的方向,分別是 Onboarding、Financial Planning 與 Financial Services。
在步驟三中,組織可以思考最佳化與創新的比例,可以有不同的作法,例如:
一個產品團隊同時肩負創新與最佳化,但有不同的比例分配(如 7:3)。
或有些產品團隊負責創新,有些團隊負責最佳化。
各位若有興趣,不仿參考 Unusual 創投提供的模板(連結)。
三. 轉型中常見的挑戰
以上轉型創新組織的步驟,是理想的。
但現實是,轉型過程中會有很多的挑戰。而最大的挑戰之一,就是「既有組織的慣性」。
一個組織運作久了,會有她的慣性,例如:思考的方式、關心的問題、決策的模式、對時間(急迫性)的感知、對失敗的容忍度等,都會有特定的模式。有很多人稱之為文化。
如何突破這個「既有組織的慣性」,是轉型是否能成功的關鍵。
從我過往的經驗(新創、大公司)來歸納,要突破「既有組織的慣性」,有三個要素。
1. 管理階層的支持與參與
創新的過程中會遇到無數的挑戰,例如團隊內部的質疑、團隊成員的自我懷疑。此時,組織會非常需要管理階層的支持與參與,常見的作法有:
頒布新的行事準則(Guiding Principles):說明團隊應該如何思考、應該重視什麼?這會給團隊一個清楚的行事判斷。
無悔的支持(No regret policy):以元宇宙為例,先不論 Meta 的元宇宙是否會成功,但她至少獲得了 Mark Zuckerberg 無悔的支持。
2. 找到合適的人才
熟悉營運或最佳化的人才,不一定是善於創新的人才。可參考以下文章,內文介紹了三種 PM:Pioneers、Settlers 與 Town Planners。
https://review.firstround.com/the-power-of-the-elastic-product-team-airbnbs-first-pm-on-how-to-build-your-own
組織要能夠有新的招募與培育策略,發掘適合創新的人才。
此外,管理階層或創辦人,親自跳下來領軍創新專案,也是蠻常見的狀況。
3. 有對失敗的容忍性
創新的不確定性,相較於營運與最佳化來說是高的。Ken Norton 在《10x Not 10%》提到對於創新的組織來說,Failure must be an option。
當然,這裡的失敗,指的不是低級的工作上的失誤,而是大膽的創新假設後,發現原有的假設是錯的這種。
你覺得還有哪些常見的挑戰與因應作法呢?
四. 小結
本文試著整理常見的轉型類型、轉型創新組織的步驟,以及轉型中常見的挑戰。
最近 Airbnb 做了組織上的調整(可參考 Brian Chesky 2023/6/22 在 Figma Config 大會的分享),包括:
把 Product Manager 的 title 改成 Product Marketing,要 PM 承擔更多 Marketing 與 GTM 的任務。要懂得市場的需求,要會用顧客懂的語言講故事。
讓 Designer 要承擔更多打造產品的重任。
CEO Brian Chesky 與管理團隊會花更多時間在 Review 重要的產品。
在我看來,這就是一個創新轉型的序曲。你覺得呢?
創新轉型真的不容易,希望本文能給大家一些啟發。
我們下個月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