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書:我的(不)完美人生 · 第三天

七日书:我的(不)完美人生|第三天:婚姻与责任

柔韧芳菲
·
·
IPFS
负责任的方式并不一定是组合,同样可以是散伙。


名人结婚了,名人又离婚了,名人出轨了,名人结了离,离了结,生了几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爹。我们的社会如此津津乐道,人们试图在这样的探讨中寻求一种认可:一种社会对婚姻的统一标准的认可。从展示自我的婚姻到评断他人的婚姻,无非都是为了实践这样一种标准,并以此为自己和他人打上标签:谁是成功的,谁是失败的;谁是高尚的,谁是卑鄙的。

在我看来卑鄙只有一种,那就是对别人的婚姻评头论足。

几个世纪以前,无论是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婚姻都几乎等同于一种经济合作的方式。人们出于繁衍、出于生计、出于社会关系、出于对女性的保护甚至对女性的利用,而选择进行家庭的组成合并,大到皇家,小到市井。到了今天,婚姻的对象、目的、实质都开始产生变化。我们隐约可以看出世界范围内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达程度对于婚姻的影响。

在人均生活越富裕、福利保障越完善的地方,普通人对婚姻的态度越泰然。泰然的意思并不是不结婚,而是想结就结,不想结就不结,想和谁结和谁结。人们不会因为你结婚了或离婚了就大惊小怪议论纷纷,更不会因为你为什么不结婚为什么结婚又为什么离婚而刨根问底指指点点。你有充分的选择的权利,并且有不为你的选择作出解释甚至感到难堪的权利。在欧美国家,过失离婚已逐渐被取消,在某些地方被人们大呼小叫的“出轨”行为不再被视为婚姻中的过失,而被视为双方感情不合导致的结果之一,不在离婚案件中起到审判依据的作用。而“捉奸”不仅法律无效,甚至可能会受到侵犯隐私的起诉。而在欧洲,很多国家的婚姻形式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改变,比如除了结婚,单身的人们还可以选择一对一的非婚伴侣关系,不同于婚姻却依然有法律效用。或者即使选择不结婚的家庭,也同样能够养育后代,且非婚生子与结婚生子享受一样的权利和福利。说到底无论何种选择,都不会有人指手画脚。

而越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地方,社会对待婚姻的态度就越像一种公关。它可以门当户对,它可以情投意合,但是它也可以忽然的,就丧失人性。比如印度的种姓制至今禁止跨阶层的婚姻。好像人人有义务监督他人,有义务把婚姻拿出来展示或者解剖给整个社会评判。在这样的原始部落式文化里,家庭也好、婚姻情感也好,都不是全私人化的,而是半社会化的。因此,社会不仅可以限制你的选择,甚至还能对你的选择以及你最私密的情感做出裁决:你的婚姻是否符合“标准”,你的感情是否符合“道德”。法律不能判决的,用口水淹没。

对于选择,每个人的出发点都不一样:有的人爱好物质表象,有的人注重心灵契合,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张清单,只是清单上的条目和排序各有不同。我们很难说清究竟是自行车高尚,还是宝马务实。有人选择了自行车的爱情结果发现这爱情太幼稚,有人选择了宝马的物质却慢慢厌倦了空虚。或者有的人的自行车笑着笑着跑了一辈子又或者跑不动了,又有的人坐在宝马里哭着哭着下了车或者柳暗花明开启了新的征途。这些都很自然。只要两个人志同道合,至于是在哪方面志同道合其实也都无可厚非。因为生活不是僵固的,人也是不断变化的,从观念到情感到需求。原本合适的人可能后来不再同步,表面看起来相差很大的人也许在内心无比默契。无论如何,情感和婚姻都是极为私人化的关系,而不是一种需要向社会交代的责任,都轮不到其他人来褒奖或者批判。如果我们承认人和人之间的不同,承认价值理念的不同,承认需求的不同,那么设立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评判别人的婚姻和情感就显得莫名其妙且不近人情。标准的存在除了进行评判之外再没有别的目的。

事实是,每个人有不一样的活法。而这“不一样”产生于我们各自对于生活理念以及人生意义的解读。无数次被人问及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选择,我的回答总是一样: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之间,要么你顺从差距放弃理想,要么你忽略差距坚持理想。两者都是正确的选择。因为你可以顺从周遭,只要内心甘愿;或者你也可以忽略周遭,只要内心强大并且感到值得。求安逸的人被逼走上坎坷的路可能会死得很惨,强大却被迫归顺平凡亦可能活而无味、懊恼不已。每一个人都必须自我了解,面对真实内心,然后作出选择。无论结局如何,但凡发自内心的选择鲜少后悔,而后悔的往往是那些被逼无奈的选择,而且无论怎么选往往都会后悔。

人生这样无法预知且没有固定模式的事,其可怕之处还不在于你要作出有可能和别人不同的选择,更在于你不仅要作出属于自己的选择,还必须对未知做出选择,并且充分意识到除了你自己之外,没有任何人能够为选择的后果负责。每一个人都是走一步看一步,每一个人的选择都战战兢兢,走得艰难,不要以己度人的把自己的主观判断加付于他人,去影响甚至否定他人的选择,因为这才是真正的不负责任。

遗憾的是,越是那些表面上将婚姻当作人生大事的人越没有一种对于婚姻的审慎态度。在他们的头脑里,选择只限于和谁结、什么时候结,而不包括要不要结。所以他们大都会劝你结婚,却很少有人劝你离婚,或者不结婚。尽管他们之中大部分人的婚姻实际上可能只是得过且过甚至并不幸福,但他们依然能够以过来人的姿态敦促你尽快加入浑浑噩噩的枷锁大军,如同一个仅仅是因为人多势众而显得冠冕堂皇的、不怀好意的阴谋。他们秉持着“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是耍流氓”的态度,完全忽略人性以及事物的多样和多变,仿佛有道德的爱情只能够走上婚姻一条路,而有道德的婚姻就必须负责到死,至少维持住表面的假象到死。他们对于“道德”的定义和对私人关系的监督是如此苛刻极端而理所当然,反倒让他们自己显得可疑和不道德。虽然别人的关系对于他们毫发无伤,他们却也一副巴不得把那些破坏规矩的人处以极刑的苦大仇深的架势,很难说清这是因为他们对于循规蹈矩却依然不如意的不安,还是对他人无视枷锁的行为的愤怒。正是这些人最喜欢将道德简单的等同于负责,又将负责粗暴的等同于捆绑。但是道德与婚姻的长久并不成正比,婚姻的长短也并不能说明一个人的品质和人格。那么道德的婚姻究竟是什么呢?

在我看来无非是要么高高兴兴相处,要么和和气气分开。

道德的婚姻首先必须两厢情愿,并且在绝大部分时候都是两厢情愿。至于是精神、肉体、还是利益的两厢情愿,因人而异,只要你情我愿都无可厚非。在此基础之上,才谈得到责任。而负责任的方式也并不一定是组合,同样可以是散伙。

责任从来不是要求对方满足你单方面的愿望,要求对方不顾自己的情感和意愿陪你到死,这样的“责任”和绑架无异。没有两情相悦只为“责任”的婚姻,你大可以和任何一个与你看法一致的人去结,不一定非强求一个想法明明不同的人。也不要问什么既然不合适不爱当初为什么选择在一起这类本身逻辑就矛盾的问题。每一个人都可能犯错,每一个错误不一定在一开始就显现出来,又或者,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正确的开头却没有圆满到最后,都是太自然不过的事。

在两性关系里,如果我们承认彼此是平等的,那么婚姻对于男性和女性都应该有同等的保护,我们对于彼此都有责任。而在对别人负责之前,或者要求别人对自己负责之前,我们首先对于自己有责任。当一方总是处于索取的角色,并且把强迫改造另一方看作是理所当然,一味强调他人对自己的责任,却忽略他人对自身的责任、甚至我们对他人的责任,这样单方面索取的不平等就成了披着道德外衣的勒索。并且你最终总会发现,这个世界上真正能对你负责到底的只有你自己,再没有别人,包括生你养你的父母都不能一辈子对你负责,更何况他人。而你对自己的责任就是,如果你实在不满意对方又无法磨合,你可以选择分道扬镳,而不是无休止的彼此折磨。

一厢情愿以爱之名的强迫,和以责任为名的强迫一样,都冠冕堂皇,却不见得道德。而让人困惑的,不仅仅是人们为彼此戴上枷锁的趋之若鹜,更是整个社会对一种表面的、虚伪的价值理念的趋之若鹜,把经济的实惠与道德的高尚捏成一个四不像还膜拜有加。如果说社会对于家庭婚姻有监督责任,那也仅仅应该是保护婚姻中的双方和谐共处、不彼此伤害,更不被毫不相关的外人的口水伤害的责任,而不是去批判或者放任社会去解剖他人的感情。

“道德”的婚姻只有一种:心甘情愿的忠于彼此。无论两个人是为了诗和远方浪迹天涯,还是为了功成名就联手奋斗,还是平平淡淡安稳走完一段或长或短的旅途,成功的婚姻是你情我愿,是互相尊重,甚至可以是还给彼此自由。而真正失败的婚姻未必是离婚,而恰恰是以没有尽头的冗长痛苦和乏味至死收场。我们的社会应该不单单是对进入婚姻的人敞开大门,也应该以同样开放的姿态去拥抱那些选择终结错误、退出婚姻的人。因为后者比前者有更大的勇气。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柔韧芳菲Fem Renaissance | 思考,重释,复兴:现代女性多元成长的探索|关于作者:2003定居欧洲|法国本硕毕业|联合国职场12年|39晚婚晚育|40环保科技创业合伙人|旅居巴黎/瑞士/纽约/现居维也纳
  • Author
理想国的光与影
2 articles

七日书:我的(不)完美人生|第二天:理想国的光与影【2】

七日书:我的(不)完美人生|第一天:理想国的光与影【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