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ters 線上講座:吳易叡 & 林韋地——疫病大流行,世衛組織不夠用? 那什麼制度才有用?
本週一(5月18日)召開的世界衛生大會(WHA)上,超過100多個國家要求對疫情起源和世衛組織(WHO)疫情期间的表现展开独立调查,並對中國和世衛組織提出批评。這次會議是新型冠狀病毒全球大爆發以來,世衛的首次大會,是世衛組織一年一度的審議和決策會議。WHO總幹事譚德塞表示,願意盡快啟動一個有關全球新冠病毒疫情反應的獨立「評估」。此前一直不贊成調查疫情起因和傳播的中國,在大會期間則表示待「全球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之後」,願意接受一個由「世界衛生組織領導,科學與專業的,不偏不倚的國際評估。」
這次大會的另外一個焦點是台灣的會員資格。從數據上看,台灣的防疫可謂全球保護本土民眾最成功的地方之一:人口2300萬,撤僑前將近85萬人旅居中國,截至5月19日僅錄得440例確診和7例死亡。但因政治化爭議,不被邀請參加這場決策性的國際會議。
疫情在中國爆發,世界各國起初多以WHO的指引作為重要參照,WHO從1月23日武漢封城到三月初一直強調疫情可控,直到三月中旬,各個國家感染數據開始急速攀升,WHO才定性為全球大流行(pandemic)。病毒蔓延,各個國家相繼公佈相關防疫制度,不同國家不同的防疫制度都在做什麼,做得怎麼樣,結合該國感染和死亡率,一直是討論的焦點。美國,歐盟多國進入國家緊急狀態,進行邊境控制,收緊入境,對特殊地區施行隔離和封鎖;韓國推出快速檢測方式,完善口罩供應政策;日本推出《特殊措施法》,保障生活和醫療物資等。各國各地所依賴的醫療條件,政治生態,制度,歷史經驗記憶各有不同,經驗更是難以複製,兩個月過去,對防疫成果做出評價是否仍有困難?困難在哪裡?
面對席捲全球的疫症,人們需要依靠更大的共同性來一起解決困難,需要依靠政府,制度,甚或國際組織,本被投以希望,期待能帶領抗擊疫情的WHO,已遭遇信任崩塌。一些國家國民把共同性寄望在醫療體系上,類似英國對保護全民醫療(Protect the NHS)的宣傳。一些國家國民只能把共同性與政府權力聯繫在一起,比如中國。
Matters 「兩岸擺渡人」線上講座第三期,要談疫病當前,世衛組織到底夠不夠用?什麼樣的防疫制度才有用?我們邀請到兩位最適合談這個話題的嘉賓:香港大學醫學倫理及人文學部總監,牛津大學醫學史博士吳易叡老師 @易叡 ,他的主題將為:疫病大流行,世界衛生組織因何跛腳?將從各國公共衛生及政治制度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展開。
另一位既是醫生,也是作家,台灣季風帶文化創辦人林韋地醫生 @林韋地 ,他將談的主題為:搶救、治療與生活之間,為什麼給國家防疫打分這麼難?他會以醫生的視角,詳細展開「治疫成績單」背後的複雜參數,以多個國家的防疫抗疫措施來講評價國家防疫表現之困難。
Matters 此前與吳易叡老師合作製作了音頻課程十講——《生死之间:10堂课学会如何与疾病共处》,其中包含吳老師專門為疫情製作的《瘟疫蔓延時》,已在看理想和豆瓣上線,這堂課可以幫助我們與疾病共處,疾病不只是身體的,更是社會的,不諱言,這是疫症陰雲下,最值得了解的一門課。吳老師在發刊詞中寫:「當代醫療裏面說的病患自主權、醫病的對等關係,現在加入了一個制高點的考量,也就是公眾利益。主政者必須深知如何有效地達到公眾服務的目的,同時犧牲個人權益到最細微的地步,這就叫善治。一個懂得善治的政府,往往以民眾利益作為決策依據,並且有一個清楚的問責機制;它的決策透明,受到媒體和言論自由的支撐;它還尊重專業技術的人員,善用管道咨詢醫療專業。自動自發的公民性和體恤民情的善治政府,都是必須經過長時間培養的。」
他所寫的這段話,也是我們此次講座的緣起。
以下為活動信息:
主題:疫病大流行,世衛組織不夠用? 那什麼制度才有用?
嘉賓:吳易叡 香港大學醫學倫理及人文學部總監,牛津大學醫學史博士
林韋地 醫生,作家,台灣季風帶文化創辦人
主持:Matters 創辦人張潔平
時間:東八區 5月24日 (本週日)14:00 (敲黑板!!本期講座為下午2點!!13:30可進入zoom直播間)
Zoom會議室ID:8796 4287 832 or https://us02web.zoom.us/j/87964287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