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书是笔者的抗战史系列研究的第五辑,内容包括抗日战争中最知名的共产党八路军的阳明堡机场夜袭战,冯家沟战斗,陈庄战斗,狼牙山战斗,和新四军的刘老庄战斗等五个大题目。大多选自共产党自称的抗日大捷,或有代表性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殉国精神)的学校教育题材。特别是阳明堡机场夜袭,狼牙山五壮士,刘老庄英雄连的事迹,早已越过战史范畴,成为今日共产党政权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精神支柱之一,也是所有在大陆接受过学校教育的国人无人不晓的革命故事。其中围绕着狼牙山五壮士的事实真相,还发生过实质上的国家政权对历史研究者的政治裁决,并以此为机会2018年推出了全人大代表会议“一致表决通过”的 “英雄保护法”[1],用法律作盾牌,以权力为武器,将追求历史真相的学术研究,封印于“历史虚无主义”之冷宫。
古今中外,为什么战争中总是要有“英雄”出现?为什么国家总要宣传鼓吹英雄事迹,并利用于爱国主义教育?英雄的存在是否符合真实,其宣传又具有何种政治面的目的?英雄的价值,到底是在“勇”还是在“忠”?在今日和平时代,学校教育中不弘扬国际法(日内瓦条约),人道主义,像战前的军国主义一样宣传“殉国”精神的国家意图又在何处?这些都是有识者,教育者,历史研究者首先应该认真思考的大问题。虽涉足于战史研究领域,笔者与一般的所谓的“军迷”,“历史爱好者”,“老兵关爱者”的问题意识绝然不同。
笔者常年从事日本近代史的教育研究,熟知战前日本的军神(英雄)产生的经纬和特征。大多都是出于政治需要,为了鼓舞侵略战争士气,由军部宣传口和战争媒体人为创造出的形象。国家政权所渲染利用的内容。其一部分可能是事实(如殉死),但若进行严谨的学术考证,会发现所有宣传中的形象和等身大人物之间,都会有很大差距。为什么出现这种差距,其在当时的政治,教育领域起到了何种效应,应该如何评价,并吸取什么历史教训,都是战后的历史研究者必须进行研究,教育的课题。
每年,在大学的一般教育(相当于中国的大课,在日本为选修科目)讲义中,笔者肯定要提到日清(甲午)战争的第一号军神木口小平(喇叭手)。是一个战前无人不晓的军国美谈,产出在日本对清正式宣战三天前,1894年7月29日。喇叭手的事迹当初被误报,真实的主人公和姓名,在进入寻常小学教育课本两年之后才被判明,但也没有被纠正,为了维持宣传教育效果,十年后才被教科书订正[2]。所以并不能称是事实上的英雄,而是一个被利用的,国家教化国民为战争卖命的思想工具。虽日中两国战争的性质不同,所谓英雄出现的背景,目的,产生方法,作用等,如本书所实证的狼牙山的英雄人选,从当初的“七勇士”到选择后的“五壮士”一样,都有很多类同之处。目的并不是为了记录历史事实,而是在期待“殉国精神”的宣传效果。本书从历史研究者的问题意识出发,意图就在通过史料对比考证,还原所谓英雄事迹所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事实真相。从国家的目的上指出今,昔的战争宣传,英雄事迹教育的目的所在。
简单的讲,少数英雄出现的背景,是多数“非”英雄行为的普遍存在。若落实到“狼牙山五壮士”,可发现宣传五壮士殉国事迹的背景,是1941年晋察冀军区秋季反扫荡战役八路军的减员损失(5050名)中,近半数出自“失联络及逃亡(2062名,战斗死伤仅为1922名)的现象[3]。此来自八路军内部的士气崩溃面的危机感,导致了军宣传口对五壮士跳崖殉国事迹的表彰。在此政治目的下,不殉国者,即使是战死,也进不了英雄的选择行列。此为狼牙山战斗中牺牲的一个班加一个机枪组近二十名人员中,只表彰最后跳崖者五名的理由。其余的战斗牺牲者难道不是英雄烈士,为什么八路军史中未有记录其姓名?
战争英雄的核心价值可谓有二,一是忠诚,二是武勇。但实际上若仔细分析,可发现两者的价值并非对等。惟勇不忠,必生逆臣。所以,国家,政治所泡制出的所谓英雄(军神),“忠”必大于“勇。在日本,诸如近代以后随着皇国神话登场的楠木正成,児岛高德,乃木希典,忠臣藏等人物,故事就属于此辈。价值皆在对天皇,国家,领主之忠,并没有多少武勇的事实。国内的抗战英雄也同样,通过本书的考证结果可知道,狼牙山五壮士,刘老庄英雄连等教育题材,价值皆在“殉国”尽忠。并没有勇战的事实。所谓五壮士杀敌近百,刘老庄83烈士勇战数千日军,歼敌数百的内容,通过考证结果可知,事实上都不存在,全部是宣传机关事后创作的故事。可以说这种殉国精神,即是今日国内爱国主义教育中的核心价值观,目的在培养对所谓国家——实际上是现政权,领袖,执政党——的忠诚。
笔者并不否认抗日战争年代的殉国精神,也承认其民族气节的高尚,作为的不朽。但意在指出第一,此种殉国精神的价值,仅存在于当时的历史阶段,不宜作为今日社会的教育题材。第二,作为战争史的一节,其事迹一定要尊重,符合事实,绝不能被宣传所美化,或此取代历史事实,更不能被利用于忠诚领袖,维持政权统治的教育工具。
历史研究的目的到底是为了寻求事实真相,还是宣扬民族精神,充作爱国主义的教育工具?这是笔者作为历史研究者,与共产党的宣传机关,御用学者,教育机关对立的焦点。也是笔者进行战史研究的初心和动机。挑选宣传中的英雄事迹,课本里的教育题材为考证对象的理由,也是为了昭明事实真相,揭露政治宣传的虚伪,指出以宣传取代历史,将历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工具的,抗战史记录中的病理现象,和其在今日教育中存在的危险性。不问时代变化将战争年代的殉国精神,强行导入今日学校爱国主义教育中的政治行为,象征的只是教育的虚伪,军队的残酷,和专制国家的制度的野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2018年4月2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签署第5号《主席令》颁布,同年5月1日起施行。
[2] 当初宣传中的人物是同部队(步兵第二十一联队)的白神源次郎,同日战斗中溺死。两年后第五师团发表调查结果(真实者为木口小平)后,为了维持宣传影响,寻常小学的读书教本内容也未被订正。直至义务教育开始实施的1903年,国定教科书才将白神源次郎改写为木口小平(参考井出孫六著『明治民衆史を歩く』「喇叭手の謎」一節、新人物往来社、1980年)。
[3] 《1941年秋季反扫荡战役总结》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翻印,1959年5月,63-64页。参考本书第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