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我體內住著人類學家系列「期中調查」
昨天看了 @我是心心 的新文章【Matters熱議】我的疑問,心有戚戚焉。
例如叩問三這一段:
好的正向循環,好的影響力,是你怎麼跟讀者互動。在這個閱讀耐性不足的時代,期待大多數人自發性都有能力閱讀長文很違反現實。每種寫作方式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先有客群才會有需求,你給出了什麼樣的好東西讓人想擁有?
剛好上週貼出清真寺系列以後,我自己心裡也有些疙瘩,說起來很尷尬,就是我同時間貼出了兩篇文章,我自己沒那麼滿意的(偏向圖片彙整的)清真寺一文,某種程度上得到了較多的迴響。
雖然我寫作本系列是為了自己開心(這麼老實好嗎?),是為了告訴自己我也可以好好把故事寫出來(雖然發文後再看都覺得自己寫的極差),但寫作是為了溝通或影響,也就想知道如何影響我的讀者,並好奇大家的讀後感受。
剛好想起我追蹤的 Vanessa 也曾替她的「感受經濟學」系列做過調查,這裡就想如法炮製一下,了解大家,也給自己照照鏡子、洗把臉。
如果你也是金魚腦俱樂部的朋友,歡迎由此複習
首先是格式被我忘記前的兩篇
【01】喝杯奶茶,走踏緬甸街的另個世界
【02】釘子戶 45 pub 與死亡之長
再來是遊記化以後,我自己比較喜歡的幾篇
03》月隱福爾摩沙
04》住在台北這件事
05》遙遠的穆斯林小城:臨夏
07-2》在阿姆利則的兩個大哉問
想請問大家
1. 本系列文章裡,你喜歡什麼多一點?
A. 故事本身
B. 影像
C. 其他:作者的文藝氣息啊、逗趣的解說,請自行填充
2. 你覺得,系列文好像還少了一點
A. 場景描述
B. 歷史脈絡或其他實際資訊
C. 作者的觀點
D. 排版格式、行文邏輯
E. 其他(請在留言裡填寫)
3. 如果讓你給本系列文三個標籤,你會下什麼?
請自由作答
4. 其他建議或資源推薦
我接下來還打算寫「印度的伊斯蘭民族、我在印度吃過的食物、Hyderabad、如何觀看城市」,如果大家有任何資源推薦或寫作建議,都請分享給我。
謝謝大家!
後記(建議留言完後再看)
順道藉著這個機會來介紹下本系列緣起。
我沒有受過人類學訓練,所以標題加了個也許。
但我很喜歡研究民族、社會等學科,更很喜歡讀故事,在書店裡,我常常被田野筆記吸引,例如:芭樂人類學、沒有什麼是喝一碗奶茶不能解決的、舂辣椒的滋味:清境義民人群之認同內涵與變遷,還有我前幾天清書櫃才又發現的介入的旁觀者。
(想了一下,也許胡晴舫的第三人跟旅人可以打個擦邊球。)
這裡面我最喜歡的是介入的旁觀者,很喜歡阿潑在建立場景、敘事、明理之間切換自如,本系列就想結合自己以前的流浪經驗,去試寫自己對世界的觀察。
目前我自己評,是蠻失敗的啦,常常不小心寫成遊記。(要寫遊記的話,我自認絕對寫不過旅行日記,一個快環遊世界又認真寫日記的人)
也常常無法放下自己,講很多我開頭的句子,這樣會打斷劇情。
我不想寫遊記,也想改變自己的文筆。
這我還在練習,請大家狠狠地督促我。
祝您好人一生平安。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