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收编“流量”作家:另一种对权力的反复确认

歪脑
·
·
IPFS
不久前,武汉市文联(官方的文艺家协会)发布了一则公示,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班宇、陈春成、王苏辛三名作家,拟聘为武汉市文学理论研究所(芳草杂志社)的“专业技术人员”,岗位为“文学创作”。这三位作家通过了现场的复审、考试和体检,以及各项政治考察,最终“上岸”,成功考取了公务员的编制。同时也让人思考:在中国,当下最优秀的青年一代作家,也开始选择龟缩到体制内,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原文刊载于歪脑

文|小威尔逊
原文发布时间|11/20/2023

不久前,武汉市文联(官方的文艺家协会)发布了一则公示,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班宇、陈春成、王苏辛三名作家,拟聘为武汉市文学理论研究所(芳草杂志社)的“专业技术人员”,岗位为“文学创作”。

这三位作家通过了现场的复审、考试和体检,以及各项政治考察,最终“上岸”,成功考取了公务员的编制。这不仅让很多年轻人再次感叹,“宇宙的尽头是考编”,同时也让人思考:在中国,当下最优秀的青年一代作家,也开始选择龟缩到体制内,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1 铁西区长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放弃了自由身

作家班宇“考编”,在中文媒体只引起了小范围讨论,实际上这可能是中国当下文化领域的标志性事件。

过去几年,班宇和双雪涛被认为是中国最优秀的“八零后”东北作家,全国范围内最好的文坛新人。和那些靠点击量与影视改编创收的“网络文学作家”相比,很多读者认为,他们是“真正的作家”。因为他们关注现实,认真写作,作品也具有“纯文学”的价值。

今年37岁的班宇在中国有名的工业老区沈阳铁西区长大。1990年代的市场化改革后,铁西区发生巨变,原来的铁西区也成为一个“旧体制”的象征,它是集体主义的,也是低效率的社会主义工业的一个遗存。当人们说“投资不过山海关”的时候,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这种“旧体制”的东北。

班宇是工人社区长大的孩子,早期写摇滚乐评,他很早就知道“体制性压迫”是怎么一回事,这和后来来源于乡村文化背景的“小镇青年”有很大不同。2010年后乐评杂志纷纷倒闭,班宇失去发表文章的平台,但没有放弃文学创作,2016年他参加豆瓣的一个征文比赛获奖,开始在文坛展露自己。今年的热播剧《漫长的季节》,就出自班宇早期一篇小说的名字,他也是这个热剧的文学策划。

和同为东北年轻作家的双雪涛一样,班宇也被认为是“走出东北”的代表,但让人唏嘘的是,他最终的目的地不是“广阔天地”,而是官方机构武汉市文联下面的《芳草》杂志社。

目前虽然还没有看到他“考取公务员”后的发言。但是,作为一个已经获得文坛地位和市场认可(作品取得不错销量,也开始有影视改编收入)的新一代作家,班宇仍然选择了去杂志社上班,以拥有一份“有保障的收入”,这实在意味深长。这是可以分析的一个情形:班宇在杂志社的工资,可能远远低于他目前的版税收入。显然,他寻求的并非是“物质利益”,而是一种来自体制的安全感,或者是个人对未来不确定性的一种防范动作。

为什么文学、艺术领域的优秀人才依然要去考取编制?“创作”或者创造性工作,应该追求自由而不是束缚,这不应该是一个常识吗。可事实上,在中国,近些年的一个趋势便是如此。就连更强调创造乃至反叛精神的摇滚乐领域,也出现了亲近体制的倾向。2020年,著名的独立乐队“万能青年旅店”的主创和贝斯手姬赓,就获得了石家庄政府的“特殊津贴”,每个月可以领取补助500元。这500元补贴一度让姬赓受到不少人嘲讽:以“反抗”为标签的摇滚乐,向权力交出自己,而且价格如此之低?或者虽非他本意,但终究传递出一种悲哀的信息。

2 历史型反转:韩寒和郭敬明的道路已走不通

如果说2023年官方媒体对姬赓拿财政补贴的解释是:这500元钱虽少,却体现出政府对文化软实力的重视。今年,这种“重视”体现出来了:石家庄打造摇滚之城,当地共青团把万青乐队的名作《杀死那个石家庄人》改成了《杀不死的石家庄人》。一首反思现实中人之困境的歌曲,活生生被改编成了城市宣传曲。万青乐队就此成为石家庄的“城市名片”,参与到官方的“文创产业”发展中。

其实如果放眼全国,能看到这种政府主导、体制收编文艺界的“合作模式”,其实已相当流行。不久前,曝出当地人偷拿财物丑闻的河南南阳迷笛音乐节,其实也是南阳市重点引进的文旅项目。这一事件最吊诡的,并不是当地村民“不懂摇滚”乱拿东西,而是迷笛音乐节官方在回应网友的质疑时,再三强调当地领导对音乐节的重视。包括很多现场乐迷都津津乐道的一个细节是,南阳市委书记和市长都到高铁站迎接大家——真的很热情。

这表明,在今天的中国,不仅文学,也包括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的“艺术家”们,都在面临着重构和体制关系的课题。甚至连易洋千玺这样的人气明星,也考取了国家话剧院的编制,后来因为舆论哗然,他才宣布放弃。“向往自由的艺术家”们正在拥抱体制,比他们自己认识到的还热烈。

回顾班宇和双雪涛(出生于1983)的创作历程,可以发现他们遵循的其实是很传统的道路,早期发表作品的阵地,主要还是《收获》这样的文学刊物。实际上,武汉文联的事业编招聘条件之一,就是作家在几个官方文学榜单上的“排名”。“体制”对班宇这样的作家,一直有着某种吸引力。

曾经也有另外的选择。几乎和班宇同时代的韩寒和郭敬明,就代表了另两条道路。他们年少成名,十几年前就是年轻人的偶像。韩寒身上体现出鲜明的反体制色彩,在和一帮体制内作家论战时,他曾说出“不管什么圈最后都是花圈”这样的狠话。郭敬明则是恭顺的,但是他本人几乎创造了一个“新体制”,靠写作和批量生产,来打造自己的文学商业版图。

韩寒、郭敬明曾是文坛“破裂”的声音。他们的努力让人相信,一个作家不必靠体制活着。这种新风尚,其实发源于上世纪90年代出版、传媒领域的改革。都市媒体市场化,一些文学刊物的编辑流失到新闻媒体;民营出版机构开始出现,出版商与出版社合作购买书号,也重塑了发行渠道。作家开始拿到版税,而不是靠体制内发工资或者刊物的稿费生活,拥有读者的作家,也开始变得有钱。

一个标志是“作家富豪排行榜”开始流传。作家的收入和企业家完全不能比,但是如果发行量和版税都是透明的,畅销书作家的财富也很客观。当一个写作者靠市场和读者就能养活自己的时候,他们也同时获得了更珍贵的东西——一定程度上的出版自由。

韩寒、郭敬明成为明星,衬托出“体制内作家”的可怜。作协和文联,开始变得寒酸;文学刊物的稿费,因为太低而很难吸引优秀作品的首发。作家在介绍自己的时候,开始标榜个性和独立的价值,而不再是“作协会员”,那是旧的、缺乏读者的“身份”。

很明显,这种“新风尚”已经告一段落。韩寒因为谈论民主、自由的“韩三篇”,几乎被封杀;郭敬明的“商业味”被官方媒体反复批判。这未必是思路清晰的“布局”,但是在过去10年,这是一种整体趋势:追求独立姿态、创作自由的作家和艺术家,会受到官方和民间(被称为粉红的群体)的合力打压。

“新时代”的开始,其实也有明确的时间节点:习近平2014年“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种对毛泽东1940年代讲话的模仿)是新时代开始的标志。这次座谈会,几位著名作家因为抄写、学习会议精神被网友嘲讽;一个叫周小平的写作者则被官方吹捧——但是它的影响其实要比舆论观察到的深远得多。市场化、自由化的文艺生产机制,在国家和政策层面被反转;出版审查变得越来越严厉,书号控制也越来越严密,民营出版业还没有真正迎来自己的春天,就面临着新的寒冬。

人们能够感受到的是文艺界不断的“批判”:收入和影响力都更大的演员,逐渐被以各种理由调查;微博和网络公关空间上,有影响力的作家、知识分子逐渐被封杀,靠影响力变现(眼球经济)变得不再可能,作家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又开始变得清贫。

3 一种新的文化生产机制背后:体制收割“流量”艺术家

从2014年到今天,接近10年的时间。新的文化生产机制,不仅表现在上述破坏性的一面,它也有自己的“建设”,一种新的文化生产机制,已日益变得成熟:政府正在控制文化和象征资本,文化生产领域,已经完成了新的国有化进程。

上文提到的“作家富豪排行榜”已经消失了几年,因为再推出这样的榜单已经没有意义。写作者正在面临着自己的“不可能三角”:顺畅出版、拥有自由以及财富,不可能全部拥有。被韩寒、郭敬明们嘲笑的“茅盾文学奖”,被重新神圣化,因为获奖作家有很大概率出任地方作协副主席,可以借此获得稳定的出版机会。

就总量来看,文化出版业似乎仍在“增长”。一方面,地方媒体、出版业急速靠拢政府,变身为“集团”,它们不再依靠市场化和读者来赚钱,而是依靠对资源的垄断;另一方面,个体,不管是写作者还是出版商,空间被急剧挤压,文化领域“民营经济”率先出局。

这就不难解释,现在不管是音乐节还是“双年展”,背后的主办方都是地方政府。在文化生产领域,政府是唯一的“甲方”。市场上“活跃”的机构,基本上都是政府文化项目的“承包商”甚至“转包商”。

一个摇滚乐队,去一个音乐节上演出,仍然是“自由的”,但是这种“自由”和过去已经不同。他们不得不考虑到主办方的感受,南阳迷笛音乐上,不管是乐队还是主办方都会高喊一声“南阳牛逼”。真正有独立精神的乐队,像李志那样的“南京市民李先生”,已经很难找到自己的舞台。

新的文化生产机制的核心是“评奖”和“项目”。前者是收权,后者则是“放权”。评奖直接提现权威和秩序,而“做项目”,则是一种利益和资金的再分配。新的体制,就是体现在“收放自如”,既有惩罚,也有收买,甚至有看起来非常“公平”、“科学”的招投标机制。

这种体制从运营来看,是极大的浪费,但是它的核心已经不是效率,而是反复“确认权力”,这是新的逻辑。“体制内”还在按照10年前思维做事的人,会身心俱疲和愤怒,因为“自由”和“创造性”正是新体制的敌人,是要“清扫”和“整顿”的对象。

文艺界人士只有两个选择。选择自由和独立,就意味着没有“项目”,失去机会和“市场”;选择配合,就要遵守新的规则。体面的创作者,会尽可能远离新体制的诱惑,但是他们会发现中间地带越来越窄。一些看似拥有灵活度的“机会”,背后仍然有官方的影子。

“新体制”正在进化,它看起来会笼罩一切,大城市刚刚兴起的“脱口秀”,就是一个例子。从2022年开始,所有脱口秀节目的“内容”都要上报给文化审核部门,必须按照既定台本来演出,这样,就连“笑声”都是事先批准、可预期的。

班宇考取编制,成为“体制内作家”的一员,是“新体制”的最新成果,也是一个新阶段:寂寞的“纯文学”也不会是飞地。对作家来说,要选择独立姿态,需要付出更大代价。沈阳铁西区长大的班宇无比熟悉这种体制化的力量,他曾经幻想逃脱,现在他选择了认命。

(歪脑的专栏、评论和分析文章均属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歪脑网站
歪脑Instagram
歪脑Youtube
歪脑Facebook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