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争回顾 德国人该先拿下莫斯科还是先拿下高加索油田?

纪念被删掉的稿子
·
·
IPFS
随便瞎写的,请随便看看

战争不是消遣,不是一种追求冒险和赌输赢的纯粹的娱乐,也不是灵机一动的产物,而是为了达到严肃的目的而采取的严肃的手段

——卡尔·冯·克劳塞维茨

小胡子一直被诟病是微操大师,就是因为不停地插手军队指挥,能赢的战争都打输了,尤其是在苏德战场上,到底是先攻打莫斯科还是南下占领乌克兰乃至高加索油田,争论不休。

从历史来看,当时德国国防军陆军总指挥部和小胡子的国防军最高统帅部(是的,你没看错,当时德国军队是2块牌子2个班子)争论不休的时候,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古德里安去了一趟狼穴了以后,在跟小胡子单独会面了之后,就突然同意小胡子的想法了,死心塌地地执行小胡子的“战争经济学”,南下进攻乌克兰基辅方向了,所以就有了后来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包围战——基辅会战,而经此一役,德军再也没有多余的力量拿下莫斯科。

回到开头《战争论》作者克劳塞维茨的那句话,不管是进攻莫斯科还是进攻基辅,最终都是要实现“严肃的目的”,也就是击溃苏联的主力部队,瓦解苏联的生产能力,摧毁苏联军队的战斗意志,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个人是偏向于小胡子的决策,即拿下经济、资源区比拿下政治中心,在当时会更有价值。

德军已经是强弩之末

当时的德军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不重视后勤,经过几轮调整,最远后勤运输距离,也就500公里,而当时德军纵深最远推进到了800公里,也就是说,还有300公里路上的德军,是没有啥补给的,没有吃喝的部队就开始抢劫,激起了更大的反抗意识。

虽然德国打闪击战,其实并没有实现100%的机械化,“骡马帝国”不是随便说说的,在向苏联开战之后,德国军方征调了大量马匹,这让骡马总数量接近100万!

还有在前期对苏战争中狂飙突进之后,德国军团的战斗力普遍下降50%左右,连骡马都没有的前线德国士兵,只能人挑肩扛,在德国拍摄的《斯大林格勒》这部电影中,在打完一场小规模战斗之后,上尉说,我们要把这门大炮带回去,士兵们问,没有马运输,然后大家互相看了一眼,上尉说:“我们就是骡马”!然后就有了影视上的一个名场面,德国版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军官和士兵一起,在茫茫雪地上,拖着沉重的大炮往前走。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就是说,经济决定了政治,而军事是政治的延续,最终目的还是要服务于经济利益——德国对外侵略扩张目的在于重新划分世界利益分配格局,在德国缺油(罗马尼亚的油田无法支持进一步扩大战争),缺粮(当时德国减少了国内的物资供应以及减少对德国盟国的出口),缺装备(德国坦克的月产量低的离谱——每月只有不到300辆,德国直到1943年才进入战时生产状态,整个二战期间德国生产的坦克及自行火炮只有4万多辆,而苏联则超过了10万辆)的情况下,单纯靠德国前线士兵人拉肩扛就想一口气吃下苏联,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任何国家的高层都不傻,都能拿到最直接最一手的信息,也知道德国军队存在的巨大问题,面对乌克兰大粮仓、顿巴斯工业区、煤矿产区、油田,可以说小胡子馋的,眼泪都从嘴角流出来了,拿下这些区域,就可以重创苏联的工业生产能力,防止苏联翻盘的可能,还能给德军以极大地补给,以备来年再战,从这一点上来看,小胡子的思路没有错,而且似乎当年慈父也潜意识里面想到了这一点,想跟德军在乌克兰大平原上决一死战。

不仅仅只是二战是各国在争夺资源和物产,现在的战争也是以资源为中心展开激烈争夺,开打的基本都是石油产区,中东这些地方,海湾战争之类的(打的就是伊拉克,谁叫你萨达姆放弃石油用美元结算,投入欧元的怀抱了,鹰酱看到石油区要放弃美元体系,不打你打谁?),谁会在韩国北方邻居那里天天开战呢,没石油、物资匮乏,土地面积小,人口也才2500多万,砸一堆钱进去,还要浪费士兵的鲜血和生命,投入产出比就是亏的!

进攻莫斯科只怕要再现拿破仑了

在德国之前,上一个打进莫斯科的还是拿破仑,可是就算拿破仑打进莫斯科,住进了克里姆林宫,在俄国皇帝的床上睡觉,又能怎么样呢?最后还不是被俄国的“冬将军”给降服,狼狈大撤退!

那个时候,执行焦土策略的还是库图佐夫,米哈伊尔·伊拉里奥诺维奇·库图佐夫,1812年,法国皇帝拿破仑发动对俄战争,库图佐夫晋升陆军元帅,重任俄军总司令。他成功在博罗迪诺战役中消耗法军实力。之后制定“焦土战术”,主动放弃莫斯科,诱敌深入。放弃莫斯科后,库图佐夫隐蔽地实施了翼侧塔鲁季诺机动,使俄军避开法军突击,集中在塔鲁季诺村地区,切断了拿破仑向俄国南部地区前进的通路,为组织和准备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苏联版《战争与和平》中,重现了奥斯特里茨战役,正是这场战役的失败,才让自大的俄国皇帝亚历山大一世意识到自己的军事才能无法指挥军队获胜,将指挥大权交给了库图佐夫。

库图佐夫也正是利用了俄国国土面积广袤,幅员辽阔的这一地理特点,利用大纵深,生生地把拿破仑给拖死了。

从当时苏德战场上来看,慈父铁了心要抵抗,就算是莫斯科被攻陷又如何,换个地方成立临时首都,继续抵抗德国入侵就好了,单纯的占领莫斯科,并不能代表苏联的失败或者投降,就好像我们在二战的时候一样,凯申就算是丢了上海、丢了南京,丢了武汉,但是武汉、上海的工厂继续往后方撤退,把重庆设立为陪都,也要抵抗到底,凯申在这点上,还是很有骨气的,誓死不投降。

另外,苏联的有生力量实在是太恐怖了,德国打掉苏联500万士兵,苏联就能动员1000万士兵再次投入战场,在无止境的消耗面前,德国人确实耗不起。

而且苏联早期也在实施焦土策略,效果还不错,没有给德国人留下任何的物资,德国人就算得到了一些工厂或者矿产,想要恢复生产,也要花费巨大的时间和精力重新修复才能投入运营。

小胡子也知道这一点,只不过“小孩子才做选择,大人全部都要”,当时的德国高层确实是在考虑,同时实现攻占莫斯科和南下占领乌克兰乃至高加索油田这两个目标,只是无奈德国虽然武器和兵员素质精良,敌不过双方资源、土地、人口上的巨大差距,而且苏联还有美国的支持。

在1941年3月11日,美国国会高票通过第1776号法案,授权美国总统“售卖、转移、交换、租赁、借出、或交付任何防卫物资,给予美国总统认为与美国国防有至关重要之国家和政府”。从1941年8月开始美国向苏联援助武器和物资。

统计显示,美国共提供了超过109亿美元的物资给苏联。据统计,当时苏联获得的租借物资,相当于今天的1500亿美元。而在整个二战期间,美国对中国的援助仅有8.45亿美元,只占对苏援助的7.7%。仅在1943年,美国的实物援助就占到苏联工业总值的21.4%。这里还不算现金援助。

在整个二战期间,苏联共生产了10.4万辆坦克、13.7万架飞机、1200万支步枪、150万支机枪、600万支冲锋枪、50万支反坦克枪,83.4万门火炮与迫击炮。在盟友的支持下,在恐怖的工业生产能力面前,德国是不败也得败,只不过就算小胡子的战略成功了,拿下了乌克兰以南乃至高加索的油田,也只不过延长了战争的时间,将失败那一天拖延一段时间而已。

总结来看,小胡子的“战争经济学”并不是一无是处,以战养战确实是德国能够继续让战争机器开足马力的源动力,如果不能掠夺到足够的资源,在消耗掉有生力量以后,德国就只有全面败退这一条路可以走了,只不过小胡子盯上了苏联的土地和资源,而且没有想到,当时引以为傲的闪电战,最终被拖入消耗战的泥潭当中,最终迎来了覆灭的命运。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