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自生活的日子01|自己的防空洞
去年八月獨身一人來到宜蘭開啟第一份工作,如果有人問起大多會對於我從中部千里跋涉到宜蘭感到不可思議,我總說是有緣千里一線牽,不過每次回家轉車時又深刻感受到自己選擇的代價(笑)。
工作確認後隨即開始找租屋,透過租屋網事先電話聯繫了6個房東,打算在兩天內找到接下來的落腳之處,很幸運地找到一個離工作地點近而且附近機能完善的空間,儘管最近有在考慮租約到期後是否要另尋他處,不過房間的位置真的是可遇不可求的好物件,房東是個30多歲的姐姐,非常熱心而且親切。
因為家庭及學校住宿的雙重因素,這次的租屋算是我生平第一次擁有個人空間,讓我想起了吳爾芙作品《自己的房間》的內容,加上開始工作連同經濟的自主一起達成,過去一直渴望擁有的房間在22歲生日前夕實現。
一個人能使自己成為自己,比甚麼都重要。——吳爾芙《自己的房間》(A Room of One’s Own)
一天有24個小時,扣除工作及出門的時間幾乎都在這個房間中度過,人生中第一次要花這麼多時間跟自己相處,最初時常感到不安,沒有可以說話的對象,只要一感覺需要找個人說話我就打開line撥電話給朋友,這並不是長遠之計,至今還在拿捏與自己相處的方式,特別是生活中發生了令情緒起伏的事件時,我的第一個想法總是想找人傾訴。
有了房間後好像更得直面自己的情緒,當然出門走走我覺得也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可夜晚終究會回到這個小小的空間,通常整理或打掃會讓我覺得舒服一些(某種程度也有些強迫自己),洗完澡後坐在書桌前開始把雜亂的思緒寫下來,通常字句凌亂而且跳躍,我偶爾也會回頭去看自己過去的文字,真是精采的意識流,沒有起承轉合,多由負面的情緒或疑問句堆疊,別稱為「暗黑記事本」。
最近開始不那麼依賴與朋友的對話,也試圖找到其他可以讓我沉浸其中的事物,像是買了之後尚未認真讀的日文檢定書籍;看料理影片然後自己去買食材回來烹調;又或是開著影音頻道看著別人經營的日常,思索生活的意義然後做點什麼行動改變現況,在防空洞裡與自身的自在及不自在共處,至少我力所能及。
“No need to hurry. No need to sparkle. No need to be anybody but oneself.”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