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姓名與外國人——移民友善制度背後的挑戰

高可慶
·
·
IPFS
·
姓名與個人的身份認同息息相關,當一個外國人選擇以中文姓名在台灣生活時,不僅是生活上的方便,更是認同這片土地的表現。

雖然台灣並不是一個對移民相對開放的國家,然而仍有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人在台灣生活。根據台灣現行的居留制度,持居留證的外國人,除了登記護照上的英文姓名之外,還可以在居留證上註記一個中文姓名,這樣的措施無疑是有助於外籍人士融入以中文為主的台灣社會。然而,現實中卻經常無法充分發揮這項美意,讓這些移民在日常生活中面臨困擾。

外國人居(停)留案件申請表上的中文姓名欄(圖片取自內政部移民署官網)

中文姓名不能當作正式的姓名?

儘管居留證可以合法註記中文姓名,然而仍有不少銀行及其他機構受理外國人開戶或辦理相關手續時,僅承認護照上的英文姓名,而忽視居留證中文姓名的法律效力。這些單位認為,護照姓名是唯一具有法律效力的姓名。這樣的做法不但不符合台灣日常語言環境,也增加了移民的困擾。

例如,若戶名只能使用英文姓名,匯款或收款時時可能造成困擾。畢竟對方可能不知道他的護照英文姓名是什麼,收款時可能難以核對款項,或對方填錯姓名而匯款失敗。且英文姓名的字數通常較多,台灣的存摺設計難以列印出那麼多文字,導致無法完整顯示姓名,進一步增加了核對困難度。

另外,當這些單位將文件寄給外國人時,往往使用護照英文姓名作為收件人姓名。這看似對不熟悉中文的外國人的包容與尊重,然而台灣仍是一個以中文為通行語言的國家,多數郵差或社區警衛對英文不熟悉,甚至鄰居可能也不知道他的英文姓名是什麼,這必然會增加郵件寄丟的風險。

中文姓名要怎麼取?

當移民署受理外國人申請居留時,對於中文姓名的取用並不設有任何指引或建議。這其實也表現出台灣社會對於外國移民融入台灣社會的過程,缺乏關心與支持。

來自日本、韓國、越南等以漢字取名的國家,通常都有對應的漢字姓名。儘管這些姓名可以直接當作居留證上的中文姓名,但未必符合台灣的取名習慣。例如以兩個漢字組成的姓氏在日本常見,卻在台灣相當少見。而越南女性的姓氏通常會加一個「氏」字。然而若以這樣的姓氏當「中文姓名」,可能會在日常生活中造成困擾。而來自這些國家的人,當初父母幫他取名時可能從未思考中文讀音,導致用中文唸起來可能會有不通暢、有破音字或讀音容易聯想到不雅字眼等情況。

另外,來自非漢字文化圈的外籍人士,可能因為不熟悉漢字,而隨意取一個不恰當的姓名,導致未來在日常生活中產生不便或誤解。

姓名與身份認同

其實,姓名本身與個人的身份認同息息相關。居留證上註記中文姓名,並不是強制性的。當一個外國人選擇以中文姓名在台灣生活時,不僅是溝通上的方便,更是個人身份認同的一部分。然而,當許多單位不承認其中文姓名時,除了生活上帶來困擾之外,也在個人情感上剝奪了這些人對台灣文化的認同感。這樣的情況可能會讓外國人覺得,無論他們多麼努力融入台灣社會,台灣社會仍然將他們當作「局外人」。

結語

這種不承認外國移民中文姓名的情況,反映出台灣社會對外國移民權益的漠視。當台灣社會忽略外國人的中文姓名,並無意中將這些移民定義為「外來者」,而非台灣社會的成員之一。對一個渴望融入台灣文化的外籍人士來說,這樣的現象可能會讓他們感到無助,也影響他們對這片土地的歸屬感。

要改善這種情況,台灣政府及民間單位應更積極了解外國移民的需求。首先,應該要明確規定居留證上的中文姓名具有與護照英文姓名同等的法律效力。尤其針對金融機構或涉及通訊地址的服務提供者,應該要更加強宣導。再者,我認為在尊重母國取名文化的同時,其實移民署可以提供更多指引或建議,來幫助這些外國移民選擇一個更適合台灣文化習慣的中文姓名,讓他們在融入台灣社會的過程中更加順利。

重要的是,台灣社會應該以台灣社會的一部份,這樣的前提來對待每位外國移民。而非僅僅只是將對其所帶來的外國文化的包容,視為對移民唯一的尊重方式。當一個社會能夠真正接納每一個文化背景、每一種身份認同時,這個社會才能真正成為一個多元包容的現代國家。

CC BY-NC-ND 4.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