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楊泉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創作與電子媒體

楊泉
·
·
看似電子媒體可以替代傳統紙本的角色,但很少有人真能盯著電子媒體接受與開展真正的思考。瞎剪亂抄對其他認真創作的戕害,也在讓讀者持續減少,或是更不認為電子媒體有內涵可言。這是一種惡性循環,但又不知道誰可以出來主持大局,力挽狂瀾。

「我們可否直爽的承認一樁事?創作的鼓動時常要靠著刊物把它的成績布散出去吹風,曬太陽?和時代的讀者把晤的。被風吹冷了,太陽曬萎了,固常有的事。」

by 林徽因〈惟其是脆嫩〉1933

--------------

林徽因說作者的創作要讓更多人看見,即使是被批評,也比放著爛好。

「偉大作品沒有和本時代見面,而被他時代發現珍視的固然有,但也只是偶然例外的事。」

聽過很多說法認為創作是為了作者自己,作品寫完就完成了,賺不賺錢甚至有沒有被看見並不重要。但如果創作只寫給自己看,找不到共鳴者,實在也很沒意思。原先因為寂寞或感動而創作的,最後卻因為創作感到完全的冷清和寂寞,不是一件很無力的事情嗎?

所以要有媒體,創作要靠刊物散布,刊物媒體在傳布中扮演關鍵的重要性,這些都是應該被重視的,但卻很容易被忽視。只要是媒體,不論是出版商也好、發行商也好、雜誌也好、詩社也好,在創作的能見度上都有他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努力過刊物的誕生的人們,一定知道刊物又時常會因為別的複雜原因而夭折的。他常是極脆嫩的孩兒。」

「我們單有情感卻沒有表現這情緒的藝術,眼看著後代人笑我們是黑暗時代的啞子,沒有藝術,沒有文章,乃至於懷疑到我們有沒有情感!」

林徽因這樣說了,但80幾年來也沒有什麼改變。電子媒體一出,社會就把紙張通通回收了。看似電子媒體可以替代傳統紙本的角色,但很少有人真能盯著電子媒體接受與開展真正的思考。瞎剪亂抄對其他認真創作的戕害,也在讓讀者持續減少,或是更不認為電子媒體有內涵可言。這是一種惡性循環,但又不知道誰可以出來主持大局,力挽狂瀾。

如此看來,對電子媒體創作的悲觀,好像也是一件合情合理的事情。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