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語我見】將無同?
阮宣子有令聞,太尉王夷甫見而問曰:「老莊與聖教同異?」對曰:「將無同?」太尉善其言,辟之為掾。世謂「三語掾」。衛玠嘲之曰:「一言可辟,何假於三?」宣子曰:「苟是天下人望,亦可無言而辟,復何假一?」遂相與為友。
上述這個小故事記載於《世說新語.文學》,大意是:阮宣子 (阮脩)很有名望,有次太尉王夷甫 (王衍)遇到他,問:「老子、莊子和儒家有甚麼異同?」阮宣子回答說:「將無同。」太尉認為說的很好,便請其出仕。被大家稱為「三語椽(椽是官職名)」。衛玠嘲諷他說:「厲害的話,說一個字就可以當官啦,何必說到三個字?」宣子回答:「如果大家都肯定你,不說話也能當官,又何必說那一個字呢?」兩個人因此意氣相投,結為朋友。
這個故事頗顯魏晉風流,但「將無同」這大受贊賞的三個字,到底是什麼意思呢?自古以來,大家都肯定「同」是指「相同」的意思,爭執在「將無」二字。
關於「將無」,有人認為是「恐怕」的意思,「將無同」即「恐怕相同吧」;也有人解釋為「難道」、「莫非」(辭源),是一種具有肯定意味的懷疑,意指「難道是一樣的?」、「莫非就是一樣的?」;另有人將之解釋為「大概」,有模稜兩可的意思。陳寅恪則認為「將無」是語助詞,「將無同」其實就是指「同」。魯迅先生在其《中國小說史略》中略謂:「『將無同』三字,究竟怎樣講?有人說是『殆不同』的意思;有人說是『豈不同』的意思。總之,是一種兩可、飄渺恍惚之談罷了。」
不論如何,以上的說法都認為「將無同」是偏向「同」的結論。但宋朝學者趙德麟在其《侯鯖錄》中謂:古人以將為初,「將無同」即「初無同」,即各不相同。同朝葉夢得在其《玉澗雜書》 則認為「將」為發語詞,「將無同」是「不同」的意思。這兩位宋朝的大學者,傾向把「將無同」解作「不同」,這不知是否因為宋儒反對把老莊和儒家混為一談的學術態度有關 ?
就結論而言,個人認為宋儒所言應當是不對的。「將無同」應當是指「相同」的意思。
而且,讀了這麼一大串眾說紛紜,吾人不由一歎!如果這些大學者們也通台灣話就好了。
「將無同」是魏晉人士的口語,流傳至今,在台灣話來說就是「咁嘸仝?」(kám-bô-kâng),意思就是「不一樣嗎?」這是一種用反問的語氣來表示肯定的意思,直到今日仍然是台灣話裡的日常用語,可以非常直觀的了解其意義,而不必迷失在恐怕、大概、莫非、難道、殆、豈的文字迷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