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願意相助的拜託之道

書識。書寫
·
·
IPFS
·

書名:《好好拜託》

作者:海蒂.格蘭特

譯者:謝儀霏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2019年3月


每個人總有需要他人幫助的時候,沒有誰能夠獨來獨往。讓人願意幫助你,認為你值得相助,這是很重要的人生課題。本書道出如何好好拜託別人,讓別人樂於協助自己,當中結合社會心理學實驗與科學觀點,亦為大家釐清不少在求助時所遇到的迷思與盲點。


多數人失去機會,往往是基於他們不敢開口。需要幫忙時,開不了口的主要障礙是擔心被看輕、被討厭,以及怕被拒絕。書中提到的神經科學研究發現,大腦處理社交心痛,即如被拒絕、被排擠等與他人互動而產生的各種不適,竟然和處理肌肉抽筋、腳趾碰撞等身體疼痛幾乎相同,原因是社交心痛與身體疼痛的神經迴路是有重疊的。有趣的是,當受試者獲得止痛藥,還真能大幅減少社交心痛。這也難怪我們都不喜歡拜託人別人,因為被拒絕時的確會感到心痛。


然而,我們總是低估了別人願意相助的機率。人實則很喜歡幫助別人,因為自己也能從中感到溫暖、心情愉悅,獲得正面情緒。相反,拒絕別人時,內心會感到不自在。因此,人有時會刻意去幫助他人,藉此消除負面情緒,修復壞心情,甚至擺脫罪惡感。


研究顯示,獲別人幫忙後,對方會更喜歡我們,關鍵是對方心甘情願去幫忙。人天生不喜歡被強迫、被控制。請求幫忙時,若問對方“可以幫我一個忙嗎?”這種請君入甕的方式確實可提高他人答應的機率,但同時會增加被厭惡的機率,因為對方是想信守第一個承諾而提供協助,故會有勉為其難的感覺,覺得是被迫的、不得不幫忙,因而會降低對方的協助品質,更可能在日後提防你的請求。


想讓人不覺得被操控,而是欣然接受你的請求,秘訣是善用三種心理增強方法:強化內團體感(讓對方把你當自己人)、正向身份認同感(讓對方感覺良好並可看到自己的正向特質)、個人效能感(讓對方看到因其付出所產生的實際效能),便可有效提升對方的助人動機。上述增強方法除可用於特定的求助情境中,也可用來營造團隊互助合作的氛圍。


拜託他人時,應先具體向對方說明需要幫甚麼忙,以便其可衡量是否有能力辦到。而且最好是當面求助,這種方式成功率最高,因為對方需要立即回應,不像在群組或電郵等網絡通訊方式,別人可以“已讀不回”,逃避或忽略你發出的求助訊息。研究顯示,當旁觀者人數愈多,在場任何一人出手相助的可能性愈低。這不是冷漠無情,而是因為有其他人在場,會使人覺得自己的責任減輕、甚至消失了。所以請求協助時,最好採取個別詢問的方式,而非在群組內發訊息向眾人求助。


開口求助時,切忌表達過多的道歉,或強調只是幫個小忙,這些舉動都會令對方覺得壓力大,以及會拉開彼此的距離。另亦不要提醒別人欠你人情,因這會讓對方覺得你試圖要控制他。再者,老是把互惠原則掛在嘴邊,會讓人覺得你時刻都在計算付出與回報,此既難以激發對方發自內心去幫你,且亦不利於人際關係的發展。可以的話,允許對方可以選擇提供協助的方法,這可使其運用最好的辦法來協助你,即使有關方法跟你原先設想的不同。


獲得幫忙後,記得要向對方表達感謝,且別忘了讓他知道後續發展,這點可讓對方了解到自己真的幫上忙。表達感謝時,別只談論自己,說自己有多幸運或如何從對方的幫助中受益,而應將焦點放在對方身上,感謝他的慷慨。


總結本書的拜託之道,就是提出請求時,少擔心自己的形象,多在意他人的感受;提出的要求必須合理、明確且恰當,別人才能提供有效的幫助;對別人的幫助,要保持開放的心態,別執着於是否得到你最初所要求的,而是着眼於接受對方的幫助後,對彼此關係的助益。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書識。書寫閱讀蘊含創意,觀察激發靈感;當創意碰上靈感,再透過文字進行記錄,將發揮出巨大的力量,一股能令世界變得更好的力量。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解構有錢人家居的致富風水

靈活思考 從煩惱中解脫

從《鬼滅之刃》學習強韌心志